首 页 通知公告 统计动态 统计信息 统计数据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您好!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统计数据 >> 统计公报 >> 内容
2024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25-04-03  来源:统计局  浏览次数:  字号:〖

2024年是常州“万亿之城再出发”的第一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多措并举推动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持续向好,发展质效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有力有效,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万亿之城再出发实现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81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0.1万元,增长5.9%。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85.3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5139.4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5488.9亿元,增长6.4%。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1.7:47.5:50.8。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552.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9.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1%。

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全年新登记各类经营主体8.8万户,其中私营企业2.7万户、个体工商户5.8万户。年末各类经营主体累计86.4万户,增长2.6%;其中内资企业28.9万户,增长4.8%;个体工商户56.8万户,增长1.6%;外商和港澳台企业4514户,增长2.6%。年末累计注册资本2.7万亿元,其中内资企业2.4万亿元,下降0.5%;外商和港澳台企业662.8亿美元,增长4.0%。

就业市场总体稳定。全年新增就业10.8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万人。新建“零工市场”5家,建成“家门口”就业服务站27家。支持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1.05万人,创业带动就业5.36万人。认定市级创业基地8家,认定市级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76个。全市开展职业技能补贴培训4.7万人次,职业技能等级(职业资格)认定取证人数达7.0万人。

物价水平保持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累计上涨0.6%,八大类商品“六升一降一持平”,其中医疗保健类、其他用品和服务类、教育文化和娱乐类、衣着类、生活用品及服务类和食品烟酒类价格分别上涨5.5%、4.1%、1.5%、1.5%、0.9%和0.9%,居住类价格与上年持平,交通通信类价格下降3.5%。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分别下降4.3%和3.9%。

二、农业与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8%。粮食播种面积147.0万亩,增长1.4%。粮食总产70.96万吨,增长0.7%;其中夏粮总产17.35万吨,增长4.6%;秋粮总产53.61万吨,下降0.5%。粮食亩产482.8公斤,下降0.8%。油料产量3.3万吨,增长3.3%。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00.0万吨,增长1.3%。瓜果类产量10.5万吨,下降2.3%。

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全年建成高标准农田8.38万亩,累计创成省级小麦绿色高产高效丰产片3个,省级水稻绿色高产高效丰产片22个,市级稻麦周年亩产超吨粮攻关方24个,“江苏第一方”打造智慧大田获央视专题报道。拥有县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31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53家、市级89家。溧阳市苏浙皖边界市场发展有限公司创成全市第6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5家企业升级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韧性彰显。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7万亿元,增长3.8%。全市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1.6万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91.4%,增长3.9%,其中新材料集群、智能装备集群分别增长11.9%和7.4%。

新能源产业聚链成势。“发储送用网”生态全链条加速崛起,产业规模突破8500亿元,整车产量近80万辆,均创历史新高。新能源领域“应用”环节完成产值4250.4亿元,同比增长12.3%,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73.0%。理想汽车第100万台新能源车下线,世界最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开工建设,十大新能源应用场景全面赋能生产生活,被工信部授予“中国新能源之都”城市产业名片。

建筑业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建筑业增加值592.0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278.8亿元,增长0.9%,其中房屋建筑业产值1347.9亿元,增长13.1%。房屋施工面积11942.8万平方米,增长5.1%;房屋竣工面积3959.4万平方米,增长0.4%。建筑业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7.0万元/人,增长10.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3%,其中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增长10.8%,拉动全部投资增长6.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工业投资增长7.1%,服务业投资下降3.9%。分主体看,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69.9%,民间投资下降6.1%。分领域看,制造业投资增长4.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4.8%。

房地产市场低位运行。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8.3%,其中住宅投资下降22.9%。商品房新开工面积366.9万平方米,下降31.5%;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270.5万平方米,下降16.3%。全市商品房销售备案面积387.8万平方米,下降7.5%;其中住宅销售备案面积226.3万平方米,下降1.8%。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向新而行。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44.4亿元,比上年增长3.8%。基本生活类商品稳定增长,限额以上日用品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分别增长14.4%和11.4%。以旧换新类商品增势向好,限额以上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2.1%,其中绿色高能效电器、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分别增长68.2%和36.8%;限额以上通讯器材类增长34.3%,其中智能手机类增长62.0%。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规模创新高。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273.9亿元,比上年增长2.8%,规模创历史新高;其中出口2604.1亿元,增长4.3%;进口699.8亿元,下降2.3%。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4.1%,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84.0%,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从贸易主体看,民营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实现进出口增长4.1%,占全市进出口的比重为57.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克难求进。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3.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3.4%。新增合同外资超3000万美元项目23个,新增总投资超亿美元项目20个。总投资20亿美元的安赛乐米塔尔新能源软磁项目成功落地,15个项目入选省重点外资项目,其中9个项目入选国家重点,赛得利获评全国第七批标志性重大外资项目。新增11支QFLP基金,累计达19支;新增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家、累计32家;省级外资研发中心3家、累计7家。

外经外事稳步推进。全市新增境外投资项目141个,增长21.6%;中方协议投资额11.6亿美元,下降22.4%。全市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投资项目90个,增长47.5%;中方协议投资额9.1亿美元,增长10.7%。全年接待外宾213批,与常州结为友好城市的外国城市累计53个。

开发园区稳健发展。全市开发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8.0亿元,增长4.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4315.2亿元,增长4.9%。新增重大产业类项目50个,其中内资项目28个,总投资518.45亿元;外资项目22个,协议注册外资23.8亿美元。常州经开区、溧阳高新区蝉联“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单”第1和第3位。中欧(常州)绿色创新园获评省级国际合作园区,全市总数达6家。

七、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业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稳步前进。全年完成客运量6835.8万人次,增长10.2%;客运周转量14.7亿人公里,下降5.7%。货运量17070.7万吨,增长1.3%;货物周转量386.1亿吨公里,增长5.9%。全市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2904.3万吨,增长3.7%。地铁5号线全速推进、6号线全面开工,地铁单日客流量突破40万人次。奔牛机场再添国际客运航线,旅客吞吐量突破45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邮政电信持续向好。全年邮电业务收入180.3亿元,增长4.6%。邮政业务收入91.5亿元,增长6.1%;其中快递业务收入72.5亿元,增长6.8%。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累计7.5亿件,增长11.7%;其中快递业务量累计6.5亿件,增长13.5%。通信业务收入88.8亿元,增长3.2%。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65.8万户,下降4.6%;移动电话用户750.4万户,增长3.5%;互联网用户339.0万户,增长4.1%。

旅游市场持续火爆。全年旅游总收入1367.5亿元,接待游客11860.8万人次,其中4A级以上景区接待游客6704.3万人次。“青春乐都”精彩出圈,全年举办各类大型演出活动23场,吸引乐迷超70万人次,带动综合消费超40亿元,蝉联全国音乐节票房冠军。天目湖旅游度假区滨湖片区创成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灵通展览、嬉戏族集团创成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溧阳蝉联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

八、财政、金融业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97.8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86.5亿元,增长0.2%;税收占比84.1%。财政支出进一步向民生领域倾斜,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科学技术、教育支出分别增长27.3%、20.3%和10.2%。

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660.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7.0%。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8982.3亿元,增长5.1%;其中住户存款9254.3亿元,增长12.4%。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8485.0亿元,增长13.2%;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2829.6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403.5亿元,分别增长10.0%和16.6%。

保险业稳步增长。年末全市保险公司共83家,其中产险公司31家、寿险公司52家。全年保费收入459.3亿元,增长6.8%;其中人身险367.3亿元,增长7.1%;财产险92.1亿元,增长5.6%。全年赔款及各类给付支出172.8亿元,增长42.3%;其中人身险109.2亿元,增长65.1%;财产险63.6亿元,增长15.0%。

资本市场扩容提质。全年新增上市企业5家,累计达101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77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4家,年末达98家。年末上市企业累计募集资金1863亿元,增长5.1%。扎实打造上市梯队,入库培育上市后备企业706家。全省首单“设备担”落地,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年末在保余额171.47亿元,在保余额放大倍数9.49。

九、科技创新

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全年完成专利授权4321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0443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84.8件。新认定高企数超1700家,有效高企数超5400家,净增700家以上。累计拥有江苏省(潜在)独角兽企业75家、瞪羚企业427家。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351.6亿元,增长2.5%,研发投入强度为3.3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9.1%。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年末拥有各级各类学校888所,其中幼儿园434所、小学230所、普通中学186所、中等职业学校19所、普通高校11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3所,竣工17所,增加学位1.15万个。新增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20所,创成全国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验校1所,全省唯一率先全域创成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2所高中入选第二批省高品质高中建设立项学校,8所高中入选首批省高品质特色高中建设立项学校。持续推进2个首批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新增省级高职院校首批现代产业学院6个,省级市(县)域产教联合体培育单位2个。常州大学西太湖校区三期、常州工学院辽河路校区二期建成投用。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8个、博物馆30个。自办广播节目7套,电视台节目7套,有线数字电视61.3万户。建成16家省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4家文博场馆晋升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寺墩、三星村、金坛土墩墓群入选江苏省考古遗址公园名录,全年完成考古验收面积超过755万平方米。焦溪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利用项目获国家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年度投资2亿元,11个项目入选省重点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名录。

医疗卫生量质齐升。年末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22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含妇幼保健院)157家。卫生技术人员4.7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9万人、注册护士2.1万人。总床位3.6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含妇幼保健院)床位3.3万张。全省首推“一次挂号管三天”和“云胶片”服务,与国家和省医保局合作共建影像大数据赋能医保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让群众健康更有保障。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拥有体育场地2.7万个,其中体育场47个、体育馆28个、室内外游泳馆(池)229个、篮球场(含三人制篮球场)3844个、乒乓球房(馆、场)3292个、健身房(馆)1770个、城市健身步道3052个、全民健身路径7614个、其他体育场地6940个。全年新增体育场地面积228.5万平方米,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5.0平方米。承办国际级比赛8项,国家级比赛41项,省级比赛28项。发展等级运动员387人、等级裁判员922人,25名运动员获全国比赛及全国以上大赛冠军,其中5名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1名运动员获得亚洲冠军。

十一、人口、民生与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增长。年末常住人口538.60万人,增长0.20%。全年出生人口2.86万人,死亡人口3.3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1‰,降幅比上年收窄0.14个千分点。年末城镇常住人口425.49万人,比上年增加3.50万人。城镇化率为79.00%,比上年提升0.49个百分点。户籍总人口389.91万人,增长0.15%。

居民收入不断提升。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665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003元,增长4.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671元,增长5.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快于城镇居民1.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1.758:1,比上年同期缩小0.018。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377元,增长3.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958元,增长3.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559元,增长5.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26.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1.0%。

住房保障逐步完善。全年新开工各类保障房38276套(间),其中保障性租赁住房12325套(间),配售型保障性住房2416套(间),城中村改造安置住房23535套(间)。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6个,城中村改造超1.7万户,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86部,维修改造老旧电梯425部。构建中心城区1公里充电服务圈,新增新能源汽车公共和专用充电设施3580个,累计发放充电补贴4000万元,平均充电单价全省最低。

社会保障持续夯实。年末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3.4万人,增长0.5%。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2.5万人,下降6.3%。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56.7万人、210.9万人,增长2.0%和1.4%。基本医保参保人数455.5万人,参保扩面完成率100.0%。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70.0万人,增长1.5%。居民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040元。全市8540户、1.16万人纳入低保范围,其中城镇低保对象3187户、0.4万人,农村低保对象5353户、0.76万人,累计发放保障金1.21亿元。年末拥有各类养老机构116个,养老机构床位数22948张,收养人数10221人。

十二、城乡建设和公用事业

基础建设步伐加快。全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195亿元。常泰长江大桥全线贯通,南接线工程完工。盐泰锡常宜铁路、丹金高速、德胜河、苏南运河等一批铁路、公路、航道工程启动,综合立体交通网持续完善。打造“常路长安”农路安全品牌,累计完工里程155公里,提前实现“险要路段和穿村过镇路段安全设施设置率”双100%目标。完成农村公路建设67公里,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97公里,危桥改造4座,全市农村公路存量危桥实现动态“清零”。

公交服务质量提升。全年营运公交线路531条,公交营运车辆2997辆,公交客运量13539.7万人次,增长8.9%。新辟、优化公交线路超100条。新购纯电动公交车484辆,全市运营公交车中,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超87%,其中主城区占比超92%。累计建成投用49个公交充电站、885个充电车位,遥观公交中心站等31个场站对社会开放共享充电服务。165条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1、2号线衔接,基本实现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公交站点全覆盖。建设200个电子站牌,实现地铁主要出入口公交站台电子站牌全覆盖。

社会事业平稳发展。全年全社会用电量668.1亿千瓦时,增长6.9%;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80.0亿千瓦时,增长20.1%。城区自来水供水量4.2亿立方米,增长0.2%;城区管道燃气供气量18.4亿立方米,下降1.4%;城区污水处理3.65亿立方米,增长0.2%。处理生活垃圾222.48万吨,增长3.5%;焚烧处理221.99万吨,占总处理量的99.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年末建成区绿地总面积11560.89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9%,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3406.89公顷。

十三、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

污染防治成效明显。全市PM2.5年均浓度33.0微克/立方米,有监测数据以来最低;空气优良天数比率79.8%,比上年提升2.3个百分点。太湖水质首次达III类,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实施242个治太项目,完成4431家涉磷企业规范化整治,持续推进入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完成280个问题排污口整治。国省考断面优III比例94.1%,达近十年来最好水平。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积极推进混交林营造和珍贵彩色树种种植,全年完成成片造林1600余亩,林木覆盖率达26.9%。全年新改扩建公园绿地72.9公顷,建成口袋公园35个、绿化景观路21条,建立7个行道树常规修剪和补植示范片区。持续推进生态绿城建设,完成54个工程建设项目,累计增核5500亩、扩绿1500亩、连网39公里。全年完成农村生态河道建设178公里,疏浚农村河道200万方。


注:

1.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除注明按不变价格或可比价格计算外,均按现行价格计算。

2.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数据进行修订。

3.公报中各部门数据均为快报数。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办公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305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