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推进服务业产业建设,全市服务业延续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新产业快速成长,新动能不断积聚,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稳步提升,继续发挥经济发展“稳定器”和“助推器”作用。
一、总体运行情况
1、经济贡献提升。2017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3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8%,高出全市GDP增速1.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已上升为51.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2、税收企稳回升。2017年,全市服务业实现税收收入337.7亿元,由上年的下降4.7%转为增长7.6%,增速总体呈现低位开局、逐季回升态势。从重点行业来看,税收占比最大的房地产业实现税收105.8亿元,下降2.1%,降幅较上年收窄13.9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实现税收73亿元,增长22.8%,增幅较上年上升7.5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税收37.9亿元,增长12.7%,增幅较上年上升19.6个百分点。
3、投资增长加速。2017年,在重大民生项目继续推进、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和房地产投资回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全市服务业投资增速回升,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12.2亿元,增长7.8%,比上年提升5.1个百分点。民生类方面,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行业投资增长60.4%,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投资增长77%。基础设施和关键领域方面,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3.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20.7%。房地产方面,房地产开发投资479.1亿元,增长7.3%,增幅较上年大幅提升19.4个百分点。
4、生产性服务贡献突出。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709.2亿元,增长17.9%,增速高于规模以上服务业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7.9%,有力推动了全市服务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5、民营经济成为亮点。全市规模以上民营服务业企业1175家,占调查总数的87.6%,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693.6亿元,增长18.2%,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贡献率达87.4%,拉动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13.6个百分点。分行业看,规模以上民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房地产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分别高达52.4%、34.3%、32.3%和20.8%。
6、互联网融合深化。截至2017年年末,全市列统26家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较上年净增9家;实现交易额116.6亿元,增长79.9%。交易额超10亿元平台4家,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00.6亿元,增长106%,拉动全市电商平台交易额增长79.8个百分点。受益于电子商务高速发展,我市邮政快递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17年全市实现邮政业务总量52.2亿元,增长28.5%;实现邮政业务收入40亿元,增长18.2%,其中快递业务收入28.7亿元,增长16.9%,对全市邮政业务收入的贡献率为67.3%,拉动邮政业务收入增长12.3个百分点。
二、主要行业发展特点
1、交通货运稳步增长。2017年全市完成货运量1.5亿吨,增长9.5%,其中公路、铁路、民航和水路货运量分别增长9.7%、9.4%、9.1%和8.4%;完成货物周转量186.1亿吨公里,增长10.2%,其中公路、水路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10.7%和8.9%。全市货物吞吐量增势良好,其中民航、全社会港口和铁路货物吞吐量分别增长20.3%、11.1%和6.9%。在以上众多合力的推动下,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21.9亿元,增长13.2%,增幅较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
2、金融市场平稳有序。2017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86.7亿元,增长10%。银行业呈现快速发展良好态势。截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9873.4亿元,比年初增长15.6%;贷款余额6679.2亿元,增长10.5%。保险业保持较快发展,增速放缓。全市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总收入280亿元,增长24.5%,增速较上年下降19.1个百分点,其中寿险221亿元,增长30.5%,财产险59亿元,增长6.3%。全年保险赔(结)款支出69.5亿元,增长3.1%。证券市场仍呈降势,降幅收窄。全年证券交易总额14625.9亿元,下降24.8%,降幅较上年收窄14.8个百分点。其中,A股交易额9092.2亿元,下降45.5%;B股交易额570.2亿元,增长77.6%;基金成交额1760.8亿元,增长426.5%;债券成交额3202.7亿元,增长52.5%。
3、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蓬勃发展。2017年,我市以移动互联网为依托的分享经济模式进一步渗透到交通、物流等多个领域。以“货运宝”为代表的物流交易平台,提高了社会物流效率,促进交通资源的高效节约;以“永安行”、“EVCARD电动汽车租赁”为代表的出行共享平台,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更多便利。在这些新兴企业的带动下,全市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行业实现营业收入28.2亿元,增长37.7%,增速高于规模以上服务业平均水平22.1个百分点;实现营业利润1.8亿元,增长48.3%,远高于规模以上服务业平均利润增速。
4、商贸旅游繁荣稳定。201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4亿元,增长11%,增速较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306.1亿元,增长10%;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922.8亿元,增长10.7%;住宿业实现零售额20.6亿元,增长19.8%;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94.6亿元,增长14.8%。在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的不断推进下,全市旅游业保持了稳健发展势头,全年共实现旅游总收入953.7亿元,增长14.4%,增幅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旅游接待总人数6600.4万人次,增长9.9%,较上年略微回落0.2个百分点。
三、当前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部分传统行业发展受阻。伴随“互联网+”新经济发展,传统电信行业在竞争中受到挤压。受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通讯业务冲击,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营业收入增速为10%,远低于互联网和相关服务37.7%的增速;营业利润增长1.4%,低于规模以上服务业平均利润增速15.2个百分点。在高铁动车竞争、网约车分流、私家车替代等各方面因素作用下,传统公路客运进一步萎缩。2017年全市公路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下降16.7%和13.1%,降幅较上年扩大9.3和5.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公路旅客运输、出租车客运企业营业收入分别下降5%和11.2%。
2、龙头企业支撑作用不强。近年来,随着总量规模不断拓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我市服务业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企业单体规模和影响力看,实力仍相对较弱,有较高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数量还不多,大型企业竞争力不强。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仅6家,占调查总数的0.4%;规模以上大型服务业企业55家,占调查总数的4.1%,全年营业收入增速仅为1.1%,低于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水平14.5个百分点,对地区服务业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明显。
3、民生类服务发展尚不充分。目前,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主要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几个行业,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行业企业体量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共136家,占列统企业总数的10.1%,营业收入合计51亿元,仅占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5.6%,企业规模明显偏小,对推动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的作用十分有限。
四、下阶段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
1、深化互联网融合,加速对传统行业改造。要注重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以及新兴服务业的协同推进,调整服务业行业发展业态结构,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促进服务业内部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发展。强化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各行业各领域持续广泛应用渗透,改造以增量为主的传统增长方式,激发以创新、科技、效率为内生动力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三新”经济发展,助推全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2、加强培育力度,全力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优选一批发展态势良好、潜质大、经营管理规范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在政策、资金、税费等方面给予扶持,从服务质量、服务方式、服务标准、服务信誉等多方面打造服务业品牌龙头企业。提升龙头企业竞争力,关键取决于服务业从业人员竞争力。要加快完善人才保障体系,创新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流动和激励机制,瞄准产业需求精准引进海内外精英人才、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和紧缺型实用型人才,为服务业优势企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3、优化行业结构,促进产业均衡发展。服务业发展不仅要关注总量提高,也要重视内部行业结构优化。我市要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发展生活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积极发展交通运输、商贸、金融等主要行业以及软件信息、商务服务等新兴行业,同时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政策、资金、税收优惠导向,重点扶持发展教育、卫生以及文化娱乐等民生相关行业,优化全市服务业行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水平。
注:文中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为剔除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开发业、金融业的服务业法人企业。
撰稿人:施俊飞
核稿人:陈邦辉
签发人:杨 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