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及时了解我市企业用工情况,今年一季度,我市组织了500家规模以上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效样本490份。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一季度我市企业用工整体平稳,生产向好,同时也存在员工流失上升,行业用工“饥”“饱”不均的问题。
一、调查企业基本情况
全市参与调查的490家用工企业涉及9个行业门类,其中工业企业数量最多,有227家,占46.3%;其次批发和零售业79家,占16.1%;建筑业43家,占8.8%;住宿餐饮业和房地产业各有30家,均占6.1%。
从单位规模来看,大型企业30家,占比6.1%;中型企业166家,占比33.9%;小型企业266家,占比54.3%;微型企业28家,占比5.7%,中小型企业占总数近九成。
分登记注册类型来看,调查样本中内资企业数量最多,有429家,占87.6%;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次之,有32家,占6.5%;外商投资企业29家,占5.9%。
二、企业用工情况及特点
1、用工规模稳定,生产情况良好。一季度调查单位平均用工规模402人,较去年同期增加9人;从业人员数净增加4787人,增长2.5%,用工总体保持稳定增长。生产订单方面,表示生产任务较去年同期增加的企业占22.1%,比例较上年提高了9.3个百分点;59.6%的企业任务与同期持平;18.2%的企业表示生产任务有所下降,比例较去年同期减少了7.2个百分点。
2、员工流失上升,主动离职是主流。一季度,调查企业共流失员工11108人,员工流失率为5.7%。与去年同期4.5%的流失率相比,上升1.2个百分点。流失员工中自行离职者9731人,占87.6%,单位解聘382人,占3.4%,自行离职员工占流失人员的八成以上。
3、员工流失率行业间分布不均。分行业门类来看,调查样本中住宿餐饮业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流失较多,人员流失率分别达到了11.9%和13.6%。电力行业员工流失率最低,仅为0.2%。行业门槛低,技术含量少的行业,员工不可替代性较弱,工资收入不高,流动性更高。
4、缺工企业占四成,行业冷热不一。调查企业中,反映一直缺工的有42家,占8.6%,短期性、临时性缺工的173家,占35.3%,表示缺工的企业合计达四成以上。行业细分来看,接近八成的住餐业企业有缺工现象,有16.7%的住宿和餐饮企业表示一直缺工,在所有调查企业中比重最高,短期性、临时性缺工的比例最高的也是住宿和餐饮业,达到了60%;建筑业和制造业作为我市吸纳就业人员的两个重要行业,认为短期、临时性缺工的比例也分别达到37.2%和42.3%;受访的房地产业、电力、科研行业表示缺工现象不明显,其中房地产业企业表示不缺工的比例达到了80%,我市开发投资持续疲软,在建项目减少,影响了该行业的用工需求。
5、基层员工最为短缺,专业技术人员需求上升。劳动力密集企业认为基层员工最为短缺。表示缺工的企业中,认为缺少熟练操作工的最多,占44.7%,其次为专业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制造业企业认为缺少熟练操作工的占63.4%;住宿和餐饮企业最缺普通员工和熟练操作工,占比达到了91.3%;调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缺工比例为29.8%,较去年同期上升了4.4个百分点。
6、六成企业人力成本增加,八成单位感觉有压力。调查中,64.5%的企业表示今年以来给职工增加了工资,较去年同期增加了6.4个百分点。加薪在5%以下的企业占45.3%,在5%-10%之间的占17.2%,增加10%以上的占2.0%。人力成本增加的企业中有17.1%的单位认为经营压力明显增大,比例较去年同期上升1.5个百分点;68.3%的企业认为有压力,但能消化;认为没有压力的企业占14.6%,同比上升2.6个百分点;用工成本的增加给制造业和住宿餐饮业企业带来压力最大,认为带来压力的单位分别达到了92.1%和94.4%。
7、七成企业下季用工稳定。调查企业预计下季度用工持平的占78.1%,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认为增加的占12.9%,同比上升3.7个百分点;预计减少的占9.0%,同比下降5.4个百分点。企业对下季度用工预期持保守乐观态度。
三、问题与应对
基层一线员工短缺现象,在部分劳动力密集行业似乎已经成为了常态。有些企业工作环境差,薪酬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导致员工不满意。现在,员工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就业与离职的主动权很多都掌握在了员工手中。薪金待遇不合预期,工作环境不满意,社保公积金不交,职业晋升无望等等因素都能成为员工跳槽离开的诱因。
另外,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我市人口一直处于净流入状态。这些流入人口是我市企业用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外来人口来说,如果在这里打工获得的经济收入、归属认同感、地域接纳程度不足以支撑其为此付出的背井离乡的成本,那么这部分劳动者流向更有吸引力的行业、企业、城市甚至回乡工作,也是必然的。而企业过高的流失率会带来招工培训成本增加,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等诸多问题。
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缓解缺工现象,降低人员流失率:一是提高企业员工待遇,创造良好用工环境,增强员工归属感,稳定员工队伍;二是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用机器替代人工,承担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强度大的工作,提高生产效率;三是政府、企业、就业者三方共同努力,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专业技能;四是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居住环境,吸引外来人口在常定居,提升归属认同感,稳定就业人口。
撰稿人:高 婷
核稿人:陈邦辉
签发人:吴晓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