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我市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促进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着力完善服务业发展体系,大力推进建设现代服务业,不断优化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培育服务业集聚区和龙头企业,全市服务业总体发展呈现新态势,行业发展实现新突破,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保障居民就业、提升生活品质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总体发展呈现新态势
1、总量增速达到新水平。“十二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始终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态势,每年增长速度均高于GDP速度,年均增长11.5%,高于GDP年均增速0.7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完成服务业增加值2610.4亿元,是2010年的2.1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9.5%,较2010年提升8.1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5%,较“十一五”高出个13.7百分点,其中贡献率最高为2015年,达到68.7%。
2、内部结构形成新格局。“十二五”期间,伴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以商贸、居民服务业等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以房地产、文化、旅游、电信、商务服务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持续壮大,其中以现代物流、金融、软件、科技信息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更是强劲增长,服务业内部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商贸方面,201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90.5亿元,是2010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6%;旅游方面,2015年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731.0亿元,是2010年的2.1倍;电信方面,2015年全市实现邮电业务收入78.7亿元,是2010年的1.4倍。现代服务业加快孕育,我市以广告、文化、娱乐为主体的商务服务业,和以提供专业技术研究、服务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正以20%左右的增速快速发展,逐步发展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3、就业税收作出新贡献。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领域的进一步拓宽,其吸纳就业的能力持续增强。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106.8万人,较2010年增加9.7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8%,比2010年上升2.3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成为全市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15年,全市服务业完成税收329.4亿元,增速高于全部税收增速0.5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达到43.6%,比2010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房地产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成为全市服务业营业税的主要渠道,2015年创造的营业税分别达到58.1亿元、22.9亿元和16.5亿元,占全市服务业营业税的比重分别为53.3%、21.0%和15.1%。
4、项目投资迈上新台阶。运河五号创意街区、西太湖电子商务产业园、常州钟楼科技创业园等11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得到认定。西绕城高速、泰州大桥连接线、常溧高速、常金快速通道、高架环线延伸、青龙互通、常州综合物流园、常州临港物流园等一批战略带动作用强、社会服务面大、群众受惠程度高的重大交通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十二五”期间相继建成。环球动漫嬉戏谷、中国花博园、迪诺水镇、华夏宝盛园、长荡湖水城、宝林寺等吸引众多各地游客前来的旅游休闲新项目先后建成开放。万达广场、江南环球港、九洲新世界、吾悦广场等新建综合性商业街区人气旺盛。2015年,全市完成服务业投资1636.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8.2%,占比较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分产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228.19亿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204.51亿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完成投资90.09亿元,三大行业投资额分别比2010年提高206.1%、14.7%和362%。
二、行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1、金融业量质齐升。“十二五”期间,我市金融改革不断推进,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的集聚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持续提升。2015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99.5亿元,是2010年的1.78倍,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0年5.5%提高到5.7%。201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5453.6亿元,存款余额7438.7亿元,分别比2010年末增长81.1%和63.5%;全市保费收入共计156.56亿元,是2010年的1.8倍。
2、交通业持续发展。“十二五”时期是我市交通运输行业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一个时期,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空前加大,交通框架复合化、运输结构合理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全市公路总里程达8906公里,一级公路里程较“十一五”末增加15%,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203.7公里,较“十一五”末均增加7%,公路密度位居全省第二。2015年全市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增加值达到187.1亿元,比2010年增长86.9%。现代物流业作为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14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18067亿元,物流总额与GDP相比的物流需求系数达15.1,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提高。
3、通信业稳步增长。“十二五”时期,全市通信业发展态势日新月异,信息化时代的浓郁气息渗透到每一个角落,给城乡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5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82亿元,相当于“十一五”期末的1.4倍;通信业务收入达到52.7亿元,比2010年增长4.4%。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移动电话用户533.9万户,比2010年末增长6.5%。“十二五”时期我市继续积极推进宽带通信网建设,宽带网用户发展迅猛,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互联网用户199.8万户,相当于“十一五”期末的2.2倍,其中宽带网用户199.5万户,比2010年末增长155%,宽带网用户占互联网用户的比重由2010年的99%提高到99.8%。
4、商贸业繁荣增长。“十二五”期间我市消费需求全面提升,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商贸业呈现出繁荣活跃、快速增长的态势。2015年末,全市拥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56家,总成交额达2001.5亿元,是2010年的1.5倍,年均增长8.4%;营业面积513.4万平方米,出租摊位数3.7万个,业主缴纳税金总额为9.3亿元,吸纳和解决就业人员12.04万人。其中江苏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江苏湖塘纺织城、长江塑料化工交易市场、武进夏溪花木市场等8家市场成交额更是突破百亿元大关,比2010年增加4家,成为引领我市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的龙头骨干。
5、旅游业优化融合。“十二五”以来,全市加强旅游城市建设,提升旅游产品品质,优化休闲消费环境,形成了多点支撑、融合发展的大旅游格局。2015年度全市旅游总收入超700亿达731.0亿元,是2010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9%;接待游客5455.7万人次,是2010年的1.9倍,年均增长14.0%;国内旅游收入718.4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3%。全市旅游业的增长幅度苏南地区领先,旅游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十二五”以来,我市服务业发展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新的重要引擎,但也存在着服务业投入与工业投入不协调、规模龙头企业数量偏少等一些问题。在“十三五”期间我市更应高度重视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稳定器、主动力的作用,加大服务业创新创业扶持力度,推进服务业和优势制造业融合发展,以服务业新兴产业、新型业态、新商业模式“三新”经济发展为契机,为全市服务业增长注入新动力,打造具有突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区域服务业中心城市。
撰稿人:王娅楠
核稿人:陈邦辉
签发人:杨 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