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的五年是常州发展史上综合实力奋力提升的五年,也是全市商品流通领域转型步伐明显加快、经营面貌明显变化的五年。“十二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市积极落实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政策,不断推进流通领域建设,消费品市场呈现出总量持续扩张、结构不断优化、热点层出不穷的良好态势,为促进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十二五”全市消费品市场发展总体情况
1、消费总量持续扩张,增长速度稳中趋缓。“十二五”时期,诸多因素促使我市消费品市场繁荣发展,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为前提条件,居民消费升级转型为主要动力,旅游市场持续升温为强力助推,新生代消费群体为新兴势力,多力合进使得我市消费总量持续较快增长。2015年,我市商贸经营主体规模进一步扩大,限额以上规模的法人企业突破2000家达到2009家,是2010年的2.7倍,规模优势越发显现。“十二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8037.7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1倍。其中,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90.5亿元,是2010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6%,消费品市场总量扩张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在总量不断扩张达到一定高位的同时,处于中高速增长区间的零售额增幅呈现逐年温和放缓的态势,年度增幅从2011年的17.3%逐年下降到2015年的10.3%。
2、住宿餐饮有力拉动,批发零售继续主导。“十二五”期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在外用餐越发频繁,亲朋好友聚会宴请日益普遍,在常休闲旅游的人数也持续增加,带动了我市住宿餐饮业的较快发展。2015年,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64.7亿元,比2010年增长102.6%,年均增长15.2%,高于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五年间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继续占据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主导地位。2015年,批发和零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5.8亿元,是2010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6%,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91.7%。
3、亿元市场基础扎实,龙头作用日益明显。“十二五”期间,我市积极培育和壮大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生活消费品市场并重发展的市场流通格局,全市商品交易市场朝着特色化、规模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市场规模日益壮大,市场交易兴旺活跃,成交金额不断提升。2015年末,全市拥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56家,总成交额达2001.5亿元,是2010年的1.5倍,年均增长8.4%;营业面积513.4万平方米,出租摊位数3.7万个,业主缴纳税金总额为9.3亿元,吸纳和解决就业人员12.04万人。其中江苏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江苏湖塘纺织城、长江塑料化工交易市场、武进夏溪花木市场等8家市场成交额更是突破百亿元大关,比2010年增加4家,成为引领我市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的龙头骨干,也带动了百货零售、住宿餐饮、商品物流、广告服务等周边行业的同步发展。
二、“十二五”全市消费品市场发展主要特点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常州消费环境和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改善,居民消费结构也继续由数量追求型向质量追求型转变,全市消费市场各主要商品类别销售均呈现出量质齐升的态势。
1、汽车消费担当增长引擎。近年来随着款式新颖车型的不断推出以及汽车价格的不断下降,常州市民旧车换新乃至增购第二部车的现象较为普遍,使得汽车消费成为“十二五”时期拉动我市商品零售市场快速稳定发展的主引擎。2015年,全市限额以上汽车类零售额377.2亿元,是2010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3%。全市私人汽车保有量接近80万辆,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48.3辆,比2010年增加28.6辆,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6辆,比2010年增加16.4辆。汽车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石油及制品类零售的较快增长,2015年全市限额以上石油及制品类零售比2010年增长73.6%,年均增长11.7%。
2、传统商品消费稳步增长。“十二五”期间,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吃、穿、用类商品消费增长平稳,全市限额以上食品类、服装类、日用品类商品零售的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5.7%、14.0%和14.9%。2015年,全市限额以上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实现零售额92.5亿元,其中,蔬菜类、干鲜果品类分别实现零售额4.6亿元、7.7亿元,是2010年的2.4倍和3.3倍,远超其他食品类别增幅,表明居民的饮食消费结构更趋优化,更加注重舌尖上的营养和健康。
3、文体健康消费亮点频现。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广大群众更加注重对自身深层次的塑造,既要强健的体魄,又要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2015年,全市限额以上文化办公用品、体育娱乐用品、书报杂志类零售分别达到45.0亿元、4.3亿元、8.4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分别为42.1%、15.4%、12.9%;人们医疗保健意识的逐步增强带动了医药消费大幅上升,2015年限额以上医药销售业实现中西药品类零售86.6亿元,是2010年的2.7倍,五年间年均增长21.8%。
4、金银珠宝消费仍受青睐。消费者对金银饰品的消费能力随着收入提高而不断增强,金银饰品时尚美观的样式、不断丰富的内在含义使其倍受新一代消费群体特别是婚恋男女的青睐。2015年,全市限额以上金银珠宝类零售31.8亿元,是2010年的2.6倍,“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1.4%。尤其在黄金投资持续升温的2010至2013年,年均增长更是达到32.5%,2013年全市限额以上金银珠宝类零售28.0亿元,较上年大幅增长49.4%。
三、“十三五”发展前景展望与建议
“十三五”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们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的攻坚期,经济既有增长动力,又有下行压力,展望未来五年,可以预计常州消费品市场增长虽然会有所放缓,但平稳发展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为促进“十三五”时期我市消费品市场良好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消费增长后劲。“十二五”时期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10.2%,相较于全市GDP年均11.6%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13.6%的增速,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十三五”期间应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更高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拓宽“百姓富”之源,夯实消费增长之基。
2、努力发展各类电商,拓宽新型消费领域。2015年我市限额以上商贸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仅占整个限上社零总额的0.3%,对消费品市场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十三五”期间要坚持创新驱动和经济国际化发展战略,努力发展新兴新型电子商务,支持本地商贸企业触网转型,加快移动端微电商构建,同时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引导传统零售企业在电商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走向海外,多方面开创消费增长的新通道,助力“经济强”这一新目标。
3、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激发大众消费热情。2015年我市国内旅游总收入718.4亿元,是2010年的2.2倍,旅游总人数5443万人次,是2010年的1.9倍,假日旅游经济对推动我市消费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逐步转变的今天,要着力扩大信息通讯、健康养老、文体娱乐等新型消费,促进节能汽车、智能家电、环保建材等绿色循环消费,激发大众尤其是新一代消费群体的消费热情。
4、立足产城融合战略,挖掘新城消费潜力。2015年我市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明确了各辖市区的发展新定位,也为各地区商贸服务业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十三五”期间要继续贯彻落实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以更好地促进“东南西北”联动,提升城市整体发展能级。要引领商贸集聚区优化布局、错位竞争、特色发展,推动各类新型商业街区、城市综合体、乡镇商贸中心等的建设,进一步便利居民日常消费,提升消费满意度。
5、切实优化消费环境,提振居民消费信心。随着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消费对商品质量安全、售后服务、购买便利化程度等要求迅速提升,但现实生活中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屡有发生。因此,“十三五”期间要加强规范消费品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加强食品、药品检测,防止价格欺诈行为,同时建立独立的商家诚信体系,使“诚信”成为企业一种自律行为;推进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公众监督,在商誉上加大其制假售假成本。通过营造“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消费环境,有效强化居民消费信心。
撰稿人:孙 立
核稿人:陈邦辉
签发人:杨 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