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通知公告 统计动态 统计信息 统计数据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您好!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内容
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
——“十二五”常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分析•综合篇
发布日期:2016-03-17  来源:统计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十二五”期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两个率先”总体目标,扎实推进“八项工程”建设,深入开展“现代化建设年、重大项目突破年”等活动,坚持统筹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这五年,是常州发展史上综合实力奋力提升的五年,是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明显加快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明显变化、百姓福祉明显提升的五年。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进入“十二五”以来,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市委、市政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积极扩大内需,弥补外需不足,引导经济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城市综合实力与竞争力实现显著提升。

    1、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十二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4000亿、5000亿元大关,由2010年的3044.9亿元攀升至2015年的527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8%。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由2010年的6.7万元提升至2015年的11.2万元,顺利完成“十二五”超过10万元的目标任务,年均增长10%,按现行汇率折算达18018美元。

    2、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在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的同时,全市地方财政实力明显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0年286.2亿元提升至2015年的466.3亿元,五年累计收入2039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倍,年均增长10.3%。“十二五”期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累计支出2085亿元,其中投向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民生领域的比重接近60%。

    3、现代化建设实现突破。经过几年的接续奋斗,按江苏省“两个率先”监测评价计算标准,2014年全市基本现代化总体实现程度突破90%,达到90.5%。从分类指标看,经济发展实现程度88.9%,人民生活实现程度80.5%,社会发展实现程度96.2%,民主法治实现程度99.8%,生态环境实现程度88.7%。

    二、二三产业双轮驱动,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十二五”以来,常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改造提升工业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010年的3.3:55.3:41.4调整为2015年的2.8:47.7:49.5,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经济发展由第二产业主导逐步转换为二、三产业“双轮”同步驱动的新格局。

    1、现代农业稳步推进。“十二五”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位居全省第一方阵。2015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71.8亿元,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长9.3%。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14.2万亩,粮食总产量108.4万吨,其中水稻单产达到643.5公斤/亩,连续13年位列全省第一。实施生态立农、科教兴农、机制强农战略,农业公共服务能力达到82.2%,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达63.7%,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比重达60.4%,均居全省前列。

    2、工业经济转型发展。通过加快推进工业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十大产业链”建设及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发展,全市工业经济总量于2013年跨入产值万亿级行列,2015年达到11454.3亿元,是“十一五”期末的1.5倍。转型升级步伐有所加快。传统产业实现改造提升,钢铁、水泥、化工等传统重化行业比重有所下降,全市重工业占比由最高峰(2011年)的81.5%下降到2015年的76.7%。“十大产业链”建设加快推进,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三分之一,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度超过5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3.4%,较“十一五”期末提高11.3个百分点。

    3、服务业经济突破发展。积极实施服务业优势企业培育、集聚区提升等重大工程,服务业经济在“十二五”期间超越工业经济,实现新跨越。全市服务业经济总量从2010年的1261.4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261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1.5%,高于GDP增长速度0.7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规模从2010年的176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329.4亿元,年均增长13.4%,占全部税收的比重由38%提高到43.6%。消费性服务业稳步增长,2015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731亿元,天目湖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常州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中国“旅游+互联网”创新示范城市。

    三、三驾马车齐驱并进,增长动力日趋协调

    “十二五”时期,全市投资、消费、进出口“三驾马车”齐驱并进,呈现均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1、投资增长稳中提质。“十二五”以来,全市有效投入保持稳步增长,201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99亿元,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长15.7%。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全市服务业投资由2010年不到千亿元提高到2015年近1650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也由2010年的43.2%提高到48.2%;高新技术投资保持快速增长,2015年高新技术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23.4%,较2010年提高8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3297.1亿元,年均增长23.2%,高于全市投资年均增长水平7.5个百分点。

    2、消费需求有所扩大。“十二五”期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刺激消费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大众消费和新兴消费较为活跃,对经济增长贡献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额由2010年的1051.5亿元扩大到2015年的1990.5亿元,年均增长13.6%;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2010年的40.2%提升至2014年的50.2%,平均每年提高2.5个百分点。

    3、对外贸易趋于稳定。“十二五”期间,特别是2012年以来,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外需市场持续低迷,全市出口增幅已经连续4年低位徘徊,增幅在5%以内。虽然出口形势较为严峻,但从总量上看,全市对外贸易总量仍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全市五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437.5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8倍,其中出口总额由2010年的155.6亿美元提高到2015年的212.6亿美元,年均增长6.4%。

    四、要素驱动逐步增强,发展方式更加集约

    “十二五”以来,全市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把推动发展的动力转移到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上,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效果显现,发展方式更加集约高效。

    1、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十二五”以来,全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能力和转化效率不断提升。2015年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8.8件,是2010年的5.7倍。科技创新对全市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力度不断增强,2014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59.8%,比2010年(53.5%)提升了6.3个百分点;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61%,比2010年提升0.3个百分点。

    2、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有机融合催生了动漫、网络游戏、互联网服务等新兴文化业态,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70.2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76.2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2.3%提高至2014年的5.6%,成为全市经济增长新引擎。

    3、发展方式更加集约。在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革新的作用下,全市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单位产出的资源能源消耗水平进一步下降。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煤炭消费量占规模以上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为39.7%,较2010年下降15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量占规模以上能源消费量的比重达到7.4%,较2010年提高2.1个百分点。

    五、发展成果惠及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二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1、人口与就业保持稳定。截至“十二五”期末,全市常住人口达到470.1万人,五年累计增加10.8万人,全市城镇人口329.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较2010年提高6.1个百分点。积极实施扶持就业相关政策措施,加强人口失业登记管理,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下。截止2015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到281万人,与2010年末相比增加9万人。

    2、百姓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全市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26269元提高至2015年的42710元,年均增长10.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637元提高至21912元,年均增长12.2%。百姓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10年的33.1平方米提高到2015年的44.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58.4平方米提高到64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家用电脑104台,家用小汽车48辆,分别比“十一五”期末提高21台、29辆;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电脑48台,家用小汽车26辆,分别增加11台、16辆。

    3、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十二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标准逐年提高,参保人员逐年增加,覆盖面不断扩大。2015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人数比2010年末分别增加26.5万人、54.8万人、29.2万人、38.2万人和42.2万人,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综合覆盖率均超过98%。住房保障扎实推进,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健全率达87%以上。

    4、教育卫生事业继续推进。扎实抓好教育现代化建设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全市教育现代化水平监测综合得分达87.4分,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高中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全市本二以上上线率达77.5%。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全市省品牌和特色专业增至37个。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15年末全市各类卫生机构1196个,卫生技术人员2.9万人,床位数2.4万张,分别比2010年末增长8.4%、33.8%和42.6%。卫生惠民工作不断推进,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达50元。

    六、城市建设更加美好,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十二五”时期,市委、市政府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更加注重城市运行管理,突出抓好公共交通、资源供应、垃圾处理以及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大幅提高基础设施的系统性,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使城市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1、公共交通运营能力进一步增强。公交优先战略深入实施,2015年末全市公共交通运营线路306条,比2010年末增加145条;共有运营车辆3135辆,比2010年末增加617辆,2015年全市公共交通客运量达到32719万人次。城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开建,镇村公交开通率达100%。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28.9%。

    2、城市公用事业保障有力。城乡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力度明显加快,近四年来全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29.3%。2015年全市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34.4亿千瓦时,比2010年增长25.1%。城区自来水普及率、供气气化率均达100%。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不断增强,全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8.5%和100%。

    3、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2015年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园林绿化成果持续巩固,“十二五”期末建成区绿地面积9782.1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2478.7公顷,分别较“十一五”期末增长66.9%和51.9%。大气环境整治成效明显,2015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0.7%,市区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18.1%。

    

    注:文中部分指标为快报数,具体引用请以常州统计年鉴为准。

    撰稿人:陈邦辉

    核稿人:陈邦辉

    签发人:杨 薇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办公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305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