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通知公告 统计动态 统计信息 统计数据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您好!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内容
现代农业发展创新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2014年常州市国民经济运行统计系列分析•农村经济篇
发布日期:2015-02-10  来源:统计局  浏览次数:  字号:〖

     

    2014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与部署,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引领,深化拓展农业现代化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型发展,克服天气、虫害、疫情等多重灾害影响,加强生产管理、指导和服务,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呈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

    一、农业农村经济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经济总量再创新高。2014年,我市各地农业部门紧跟市场脉搏,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来保持农业生产健康、稳定发展。农业经济总量再创新高,产值和增加值比上年稳定增长。初步统计,2014年,我市农林牧渔业完成现价总产值256.8亿元,比上年增长7%。其中农业产值138.9亿元,增长7.1%;林业产值1.9亿元,增长7.5%;牧业产值37.6亿元,增长1%;渔业产值64.3亿元,增长8.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4.1亿元,增长15.1%。同时,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也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2014年,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增加值147.4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分别为89.6亿元、0.9亿元、13.5亿元和32.0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6.5%、6.5%、1.6%和7.5%;农牧渔服务业增加值8.9亿元,增长14.4%。

    2、现代农业持续推进,总体水平再上台阶。2014年,全市以现代高效农业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现代化取得新的成效。据全省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监测报告显示,2013年度,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分为79.8分,排名全省第三,较2012年提升1位;新北区实现跃升,迈入全省第一区间(前20)。至此,常州所辖纳入省监测的县区全部进入全省第一区间。在此基础上,2014年全市农业现代化工程建设又有了新的进展。全市新建设高标准农田8.8万亩,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5.02万亩;新认定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0家,新认定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家;新增各类农机具3764台套,其中新增粮食烘干机169台,粮食单位种植面积烘干保障能力全省第一。与此同时,我市有望成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粮食生产基础稳固,亩产单产全省第一。2014年,我市以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的总要求,树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理念,咬定稻麦亩产“吨粮市”创建目标不放松,通过政策惠农、技术创新和服务到位等措施来提升粮食生产水平。全市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水稻单产实现全省“十二连冠”。据统计,201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221.3万亩,比上年减少4.1万亩,同比下降1.8%;由于播种面积下降,导致粮食总产下滑,全市粮食总产为112.2万吨,同比下降1.4%;但全市粮食亩产水平全省第一,2014年粮食亩产为506.7公斤,比上年增长0.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73.8公斤。其中,小麦亩产为357.3公斤,同比增加7.5公斤,增长2.2%;2014年全市共建设部省级水稻万亩示范片30个,其中溧阳和金坛均开展整县制高产创建活动,建立市级百亩丰产方28个,各级投入财政资金1600万元,其中市级财政资金400万元左右,创建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0%以上。全市水稻亩产达到641公斤,比2013年下降1公斤,下降0.2%,但我市水稻单产水平仍处全省领先水平,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79.9公斤,连续12年位居全省第一,实现水稻单产全省“十二连冠”。

    4、畜牧业生产总体下滑,畜牧价格波动较大。据统计,2014年全市肉类总产量15.72吨,比上年增长0.3%,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7.48万吨,同比下降3.4%,禽肉产量达8.18万吨,增长3.8%;全市出栏肉猪86.7万头,同比下降5.7%,年底生猪存栏49.1万头,同比下降1.5%;出栏家禽5392.5万只,同比增长3.2%,年底家禽存栏1355万只,增长4.2%;羊出栏9.2万只,下降12.4%,羊存栏6.2万只,下降4.2%;此外,禽蛋产量3.3万吨,同比下降2%,牛奶产量2.07万吨,下降2.7%。受生猪产能总体偏高和消费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今年生猪收购价格总体偏低,在3月出现瘦肉型肉猪出场价5.5元/斤的低价,为近十年来的历史新低,养猪户重度亏损。5月中旬后止跌回升,扭亏为盈。12月底瘦肉型肉猪出场价7.1元/斤,同比降11.3%;今年3月份以来,家禽产业再次受到人感染H7N9流感疫情的冲击,但恢复迅速,5月初黄羽肉鸡出场价8.2元/斤,优质草鸡9元/斤,创下三年最高价,且销量旺盛,随后市场逐步回归理性。11月初出现一例人感染H7N9的报道,加上上半年旺市驱使养殖量大量增加,家禽价格又一路走低,12月底黄羽肉鸡出场价4元/斤,同比降27.2%;优质草鸡7.2元/斤,同比降15.3%。

    5、渔业生产形势稳定,经济效益增加明显。我市以保障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渔民持续增收为首要任务,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科技创新,加强质量管理,全市现代渔业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全市渔业经济保持稳步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14年,我市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共新建和改造鱼池4.2万亩,标准化鱼池总面积达46.9万亩,占总养殖面积的79.7%;装备微孔增氧面积3.2万亩,累计微孔增养面积22.8万亩;新建智能工厂化养殖示范点3个;新增高效设施渔业2.1万亩。截至年底,全市已建成省级精品园3个、现代渔业示范场5个、示范村5个,市级现代渔业产业园11个,省级“菜篮子”生产基地4个,国家级休闲垂钓示范基地4个。截至目前,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稳定在58.7万亩,其中,特种水产养殖面积达38.6万亩,占养殖总面积的65.9%,全市水产品产量达18.68万吨,比上年增长0.8%。水产品种日益丰富,品种结构进一步调优,水产品价格稳中有升,特别是常规鱼价格增幅明显,平均增幅在10%左右,渔业经济形势稳定向好,效益显著。据初步统计,全市渔业现价产值为64.3亿元,比上年增长8.6%,渔业现价增加值为34.5亿元,同比增长7.5%,其产值和增加值增幅比农林牧渔业高出1.6个和0.8个百分点。

    二、当前及今后农业农村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农村经济运行中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对农村经济增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应引起重视。

    1、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但目前许多农村地方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等各方面条件还比较差。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抗旱、排涝设施老化。虽然各级近年来加大了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但从整体环境条件看,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未能得到根本转变。

    2、农村经济结构不太合理。近年来,农民仍以经营第一产业为主,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慢,传统经营方式多,规模小且缺乏拳头产品和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低下,农民增收难度大。从农村整体经济结构看,农业产业比较单一。以粮食作物为主,许多农民不愿向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产品转型,难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外向型农业发展不尽人意,我市多数农产品出口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档次水平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

    3、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增高。今年以来,农业生产成本继续上升。种植业方面,虽然玉米、小麦等农产品价格上涨,但化肥价格综合上涨10%以上,种子上涨15%左右;这些农资价格的上涨,增加了种植业成本,抵消了农民收益;畜牧业方面,上半年,畜产品价格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虽然三季度触底回升,但国际上以豆粕、玉米为原料的饲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农民生产投入增大,养殖比较效益相应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

    三、加快发展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1、持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加大对农田培肥的补贴,提高耕地质量;积极发展、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设完善科学有效的抗灾减灾预警机制,加强农情、灾情监测,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实现农业长期稳定发展。

    2、着力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结合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3、加大农业生产的引导和政策扶持。一是在土地、税收、防疫、资金等方面给予帮扶支持。二是在资金方面,建立有效的融资渠道,政府以贷款贴息、提供担保等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支持,解决贷款难问题。三是合理规划种养殖用地,鼓励引导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解决用地难问题。四是重点抓好检疫、监管、产品检测以及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4、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壮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农业、生态农业、订单农业,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着重推进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鼓励企业打造知名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撰稿人:许听泉

    核稿人:陈邦辉

    签发人:钱保生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办公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305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