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常州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导向,积极抢抓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机遇,转型升级及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质量效益和民生保障水平得到提升,经济社会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为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全年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
(一)三次产业稳步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6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1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2250.8亿元,增长11.2%;第三产业增加值1972.0亿元,增长11.2%。
1、现代农业彰显高效魅力。近年来,全市扎实推进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市场导向、科技创新和效益优先的原则,不断整合和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农业投入产出效率不断提高,地方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良好,有效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升了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据统计,2013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共225.5万亩,粮食总产113.7万吨。粮食单产504.3公斤/亩,增长2.6%,首次名列全省第一。水稻、小麦单产双超历史,分别达642公斤/亩、349.8公斤/亩,分别比上年增加8.3公斤/亩、11.7公斤/亩。其中水稻单产连续11年位居全省第一。
2、工业运行基本保持平稳。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达到10067.9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工业运行总体平稳,全市35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8个行业同比实现了增长。工业用电量308.1亿千瓦时,增长10.9%,工业纳税申报销售增长7.4%。重点行业分化进一步明显,传统产业纺织、冶金分别完成产值776.7亿元、1827.8亿元,增速逐步趋缓;机械行业完成产值4230.9亿元,增幅稳步回升。近两年来持续低迷的光伏行业逐步走出低谷,产值增速由上年负增长转为正增长,全市以天合光能、协鑫光伏、顺风光电等为代表的规模以上光伏企业经营企稳好转,产值、销售、利润、订单均呈向好趋势,行业企稳现象已经较为明显。
3、服务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972.01亿元,增长11.2%,服务业税收287.2亿元,增长6.3%。全市1267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快速增长,对服务业提升起到了支撑作用。花博会的成功举办,带动和促进了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全年实现客运量18839万人,客运周转量108.4亿人公里,分别增长9.7%、11%,民航旅客吞吐量152.7万人,增长41.6%;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96.98亿元,增长20.1%(原口径同比,下同);接待游客达4606.55万人次,增长16.04%。金融业规模不断扩大,新增4家金融机构,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达25家,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6538.3亿元,贷款余额4490.2亿元,分别增长12.9%、11.7%。
(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发展质态不断提升
1、产业升级形成规模效益。2013年我市加快转型步伐,大力推进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全力支持重点企业、重点产业突破发展,产业规模效益不断提升。龙头企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市工业产值前50企业完成产值3905.4亿元,增长15.8%,对工业的贡献作用达到56.1%。全年产值超百亿元工业企业达11家,利税超亿元企业193家,利润超亿元企业106家,分别比上年增加3家、46家、10家。中天钢铁成为首家千亿级企业,金昇股份收购世界纺机巨头欧瑞康,顺风光电收购无锡尚德。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产业带动和辐射效应不断扩大,预计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1%左右。
2、企业质量效益同步提升。随着工业企业生产逐步加快,市场需求以及工业品价格的止跌企稳,企业效益出现恢复性增长,增速逐步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844.2亿元、实现利润512.6亿元,同比增长18.9%、18.6%,增幅分别比上年提高14.9个、17.8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由上年的13.9%缩小到13.7%,亏损企业亏损额36.6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4.1亿元,下降27.8%;企业的两项资金占用也略有好转,两项资金1735.3亿元,增长9.3%,增幅比年初下降7.1个百分点,其中产成品398.1亿元,增长8.3%,增幅比年初下降2.6个百分点。
3、有效投入结构有所改善。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02.8亿元,增长18.2%,其中工业投资1541.2亿元,增长16.7%,服务业投资1352.3亿元,增长20.4%。从投资结构来看,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31个,比上年增加17个。在建亿元项目485个(剔除房地产开发项目),比去年增加36个,完成投资968.9亿元,较上年增长36.0%,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房地产)比重达到44.0%,较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57.4%,亿元大项目投资加速,对有效投入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从服务业投资结构看,对房地产业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减弱,全市房地产投资年内经历了增速低位开局、短期冲高后理性回落的过程,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698.9亿元,增长17.1%,占服务业投资的比重由2011年的54.8%下降到51.7%,而服务业投资中的产业性投资完成374亿元,为全市服务业增添了新的发展后劲。
(三)创新驱动促进转型,经济增长活力增强。
1、园区建设和企业创新同步推进。2013年,全市加快建设创新高端平台载体,构筑“一核两区三园多基地”的区域创新总体布局,园区全年新增申请专利12500件,其中发明专利2900件;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一核八园”预计完成收入超过1285亿元,开工建设项目35项,全年完成投资超过100亿元。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6家,累计860家;新认定民营科技型企业超1700家,累计超过6800家;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98家,其中省级以上74家,累计建成“两站三中心”910个。同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全年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521项,争取经费首次突破5亿元;全市共有1751家企业享受科技减免税政策21.62亿元,增长8%。
2、民营经济活力持续迸发。全市民营工业完成产值6612.5亿元,同比增长10.9%,增幅高于国有、外资13个、1.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完成2123.5亿元,增长16.9%,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68.8%,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73.2 %;民营经济对地方税收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民营经济实现税收415.4亿元,增长7.8%,高出全部税收增长2.3个百分点,对税收的贡献率达89.7%。
3、内需拉动作用有所显现。全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消费领域不断拓宽,消费层次逐渐提升。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7.0亿元,增长13.7%,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6个、0.3个百分点,是近5年来增幅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从企业规模看,限额以上单位增长较快,全年实现零售额670.2亿元,同比增长13.2%。从商品类别看,受金价下跌影响,金银珠宝类商品增长较快,全年实现零售额28.0亿元,增长49.4%,占全社会零售额的比重较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精神文化消费、健康保健消费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书报杂志类实现零售额6.5亿元,同比增长66.8%,中西药品类实现零售额66.4亿元,同比增长59.8%。从城乡市场看,农村消费市场潜力不断释放,全市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14.5亿元,同比增长22.7%,增幅高出城镇市场9.6个百分点,乡村市场份额有所扩大。
4、外需新兴市场势头良好。全年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29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6%,其中出口203.7亿美元,增长2.1%。虽然欧盟市场继续呈现下跌态势,美国市场也是温和复苏,但新兴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比重正在逐步提高,对全市出口形势的影响日益重要。2013年全市对东盟出口总额达到23亿美元,增长10.8%,占全市出口的比重达到11.3%,已经取代日本成为第三大出口地,同时对东欧、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分别增长20.6%、9.3%,显示出新兴市场的活力。
(四)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1、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就业创业扎实推进,出台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小微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等一系列政策,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连续9年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由每人每月110元提高至140元,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500元提高至570元,有效保障了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平稳增长。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946元,比上年增长10.0%,农民人均纯收入18643元,增长11.4%,城乡收入之比由上年的2:1缩小为1.98:1。
2、物价水平总体呈现温和上涨。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为102.2,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比全年调控目标低1.3个百分点。分类指数中,大类指数涨多跌少,除烟酒类指数跌0.7%,其他七大类指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涨。从全年运行趋势看,物价总水平呈现前低后高,逐步震荡上行的态势,年初一季度指数基本保持在2%以下,年中逐步走高,四季度又有所回落。食品仍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但食品中粮食和肉蛋价格总体平稳,而干鲜瓜果和鲜菜涨幅明显,全年分别上涨9.4%和6.6%,共拉动总指数上升0.4个百分点。
3、民生投入继续加大。全市财政支出中六大类民生类支出168.1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41.6%,其中对节能环保、医疗卫生支出分别增长10.9%、8.0%。全市新开工各类保障房22711套(户),成功创建省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示范市,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统筹推进,固定资产投资中公共基础设施完成投资389.6亿元,增长24.6%,背街小巷面貌得到改善,“三改”工作有序展开,改造户数2869户、改造面积57万平方米。
二、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国内经济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看,从全市经济运行的深层次矛盾看,全市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还不够强,产业转型的过程还比较艰巨,经济社会仍然面临着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繁重任务。
1、新旧产业接替换档的压力。2013年,全市新兴产业增长20%以上,明显快于传统产业,但新兴产业的总量仍然较小,一批成长性好的创新型科技企业仍处于孵化期和培育期,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作为全市重点培育的碳材料特色产业还需产品应用的开拓和市场的考验。因此,新兴产业对整个工业的带动作用仍显不足,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还不强。
2、产能过剩和需求不振的双重压力。价格是需求和供应的综合反映。由于我市工业属于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的产业格局,工业品价格走势对生产和效益都有直接的影响。2013年,受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双重影响,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和购进价格延续上年下滑态势继续下跌。一方面,从行业来看,重工业价格下跌3.5%,轻工业下跌1.6%,而我市重工业占比接近80%,价格下跌对我市影响较大,特别是与我市重点行业相关的工业品,如钢材、水泥、有色、太阳能电池等产品价格仍在探底之中。另一方面,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3%,而原材料等购进价格下跌2.4%,工业企业在人工成本、财务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原材料价格先于出厂价格出现回升,对企业的生产预期和意愿、以及盈利空间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3、节能降耗空间收窄的压力。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建材行业完成产值336.7亿元,增幅仍然高于全部工业。化工行业产值1495.3亿元,增幅与年初相比有所提高。而从行业投资看,201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冶金、化工、建材等主要行业投资分别增长49.0%、29.5%、21.2%,短期内工业重化格局不会得到明显改善,节能降耗的任务仍相当艰巨。
4、公共财政收入缩减的压力。2013年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08.9亿元,同比增长7.9%,增幅分别低于全省平均、苏南平均4.2个、3个百分点,在全省处于末位。其中税收收入327.2亿元,税收占比80%,在全省也处于较低水平。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连续7个季度低于同期GDP增幅,同时随着今年结构性减税、清费减负等政策性减收因素,以及民生相关重点支出刚性增长等因素的影响,财政收支平衡的压力将继续加大。
三、对2014年全市经济走势的展望
2014年,欧美经济有望加快增长从而推动全球经济持续向好,但全球经济复苏道路上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依然较多,短期内世界经济依然将延续“底部修复,温和复苏”的特征。从国内看,2014年是全面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行结构性改革的第一年,是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改革措施的推进和经济增长合理区间上下限的明确,为各地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空间和动能,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将有所缓解,增长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但同时,改革带来的增长潜能的释放以及市场信心的重振短期内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综合上述因素,2014年我市经济运行中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趋于增多,整体环境或将略有好转,国际市场的稳定将拉动我市出口保持小幅增长,国内经济改革措施也将促使我市投资结构更趋优化,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将有所增强。同时,当前经济发展的严峻形势也形成了今后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的强有力的倒逼机制,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将不断释放。但在经济潜在增速呈阶段性趋缓的大背景下,考虑到国内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仍需巩固、改革红利释放仍需时日及我市在转型期困难和矛盾仍较突出等因素,预计2014年我市经济运行总体将呈现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增长质量有所改善的平缓运行态势。
撰稿人:顾春静
核稿人:陈邦辉
签发人:杨 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