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龙头企业对农业具有开拓市场、带动生产、深化加工、提供服务的综合功能。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深入了解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有效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常州市统计局组织力量,对我市农业龙头企业进行了专项调研。
一、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整体规模有所扩大。据常州市统计局对全市62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调查(下同),2012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末固定资产总额113.46亿元,比上年增长6.9%,完成产品销售收入556.85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年末从业人员达2.44万人,比上年增长4.2%;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年末固定资产总额11.97亿元,比上年增长7%,完成产品销售收入35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年末从业人员达0.046万人,比上年增长3.4%;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年末固定资产总额70.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76.79亿元,比上年增长2.8%;年末从业人员达1.83万人,比上年增长1%;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年末固定资产总额30.96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完成产品销收入29.44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年末从业人员达0.56万人,比上年增长16.1%。
(二)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12年,我市加大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力度,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2012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56.85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农产品实现销售收入437.51亿元,比上年增长17.7%,主营农产品销售收入为167.81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27.41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农产品实现销售收入410.51亿元,比上年增长17.3%,主营农产品销售收入为149.19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在经营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企业效益明显提高。2012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完成利润总额、上缴税金总额、农产品实现利润和农产品上缴税金分别达6.97亿元、2.87亿元、5.30亿元、1.6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9%、15.3%、19.8%和13.8%;其中,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完成利润总额、上缴税金总额、农产品实现利润和农产品上缴税金分别达4.46亿元、2.31亿元和3.20亿元和1.4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13.2%、17%和13.1%。
(三)科研投入不断加大。为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农业经济转型升级,2012年,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投入资金增长迅猛。2012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研发投入1.05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其中,涉农研发投入0.89亿元,比上年增长28.1%,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研发投入0.27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研发投入0.48亿元,比上年增长24.1%。
(四)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提高。近年来,我市农业龙头企业更加注重开展产品质量安全工作。2012年,我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中,有农产品品牌的企业为37家,占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数的59.7%。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获得农产品品牌90个,其中,国家级农产品品牌3个、省级农产品品牌30个、市级农产品品牌54个;2012年,我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中,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标志认证的企业分别为15家、7家和25家,分别占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数的24.2%、11.3%和40.3%。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中,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认证产品的个数分别为47个、12个、75个。
(五)企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从带动农户经营情况看,2012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带动农户123.82万户,比上年增长3.8%,其中,带动本县农户26.73万户,比上年增长14.4%,带动县外市内农户4.56万户,比上年增长5.7%,带动常州市外农户92.53万户,比上年增长1.1%;从带动基地发展情况看,2012年,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种植面积20.81万亩,比上年增长2.2%,带动种植基地产量217.66万吨,比上年增长3.6%,;带动畜禽饲养量6607.39万只(头),比上年增长35.4%;带动水产养殖面积122.3万亩,比上年增长0.3%;带动水产养殖基地产量27.50万吨,比上年增长11.4%。
(六)企业运行质量不断提升。根据苏农办产〔2012〕4号和常农发〔2012〕22号文件精神,2012年,全市上下积极组织开展“农业龙头企业运行质量提升年”活动,把“五个一”示范创建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创建一个基地、致富一方农民、振兴一个产业、对接一个农民合作组织、打造一个优势品牌。2012年新增市级“五个一”示范创建先进企业11家,累计达到24家,其中8家企业跻身全省示范创建先进行列。通过“村企挂钩、社企合作”,有11个“一村一品”专业村(镇)被省级以上评为“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其中2个被国家级评为“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
二、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不利因素增多的影响,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由于农业企业前期投入大、收效慢、效益低的特点和少数人的轻农意识,使得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不快,企业总体规模不大。2012年,我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4家,其中,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8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6家。在调查的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中,企业资产超亿元的,有19家,仅占30.6%,产品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有8家,仅占13%。
(二)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农业龙头企业中除了少数几个大企业外,家族式企业较多,企业多数从家庭作坊式发展而来,大多数企业存在经营管理方式、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含量偏低,盈利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技术上还依靠着传统设备和经验,企业普遍缺乏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经营人才、科技人才、市场营销人才,主要管理人员文化和管理素质偏低,企业内部管理松散,管理水平不高,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
(三)企业发展资金普遍紧缺。由于企业技改投入及原料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加上农业企业自有资金不足,造成不少企业资金紧张。许多成长性企业由于自身实力有限,土地多数以租用为主,有效抵押物不足,导致贷款难、担保难、融资难的问题比较普遍,致使企业特别是种养类农业企业贷款相对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发展。
(四)企业联结不够紧密,带动辐射作用不强。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为传统的农业企业,“订单农业”和“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还未能大范围推广,一些企业与基地、农户的联结处于低层次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公司与农户”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企业与农户的联结还不够紧密,带动和辐射作用受到一定的影响。
(五)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落后。据调查,我市不少农业龙头企业生产上达到了一定规模,但技术上还依靠传统经验,大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的也只是中低端产品,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农产品精深加工落后,加工转化率和增值率低,企业高端产品较少,农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
三、发展壮大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几点建议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是搞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农民、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而能否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综合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激发农民创业热情。一方面通过培训、讲座和组织外出参观考察等多种方式,帮助有创业基础的农业经营者更新观念,兴办农业企业;另一方面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家的培养,激励农业企业家加快二次创业,推动企业裂变扩张,把小业创大。
(二)做大农业产业基地。立足我市农业资源特点,用足用好各种扶持政策,引导规模经营,把粮食、无公害绿色蔬菜、特种水产等农业主导产业基地做大,为发展农业企业打好资源基础。同时引导现有的规模大户、农业企业延伸产业链,做大企业规模,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一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提供技术服务、最低保护价超价分成和利润返还等方式规范农户和企业的利益,确保双方互利双赢。二是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向农业企业入股,使企业和农户逐步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
(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大专院校合作,积极引进、研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健全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多渠道增加对重大农业科技攻关、技术改造的基础性投入,尤其是种子种苗和疫病防治工程建设、农产品的深加工、先进的保鲜、贮存、包装等新技术研究的投入,增加农业附加值;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在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有重大贡献的个人和企业进行表彰和奖励。
(五)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一是引导龙头企业率先执行国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和完善企业标准,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档次。二是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及辅助材料的监测、许可和认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扶持和激励企业创优名牌。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品牌奖励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把政府的引导激励转化为企业自觉自发的行为。
(六)健全企业贷款担保体系。一方面加大财政支农投资力度,把分散在各有关部门的支农资金捆在一起,统筹安排,同时引导乡村集体资金和农民自筹资金及银行信贷资金投向农业企业;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农业产业化融投资担保体系,尝试建立和运作农业融投资担保公司或机构,选择一批信誉好、效益高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培育扶持。
撰稿人:许听泉
核稿人:杨 薇
签发人:钱保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