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通知公告 统计动态 统计信息 统计数据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您好!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内容
打造产业集群 提升块状经济 依托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常州县域经济发展路径探索与借鉴之一
发布日期:2013-02-19  来源:综合处  浏览次数:  字号:〖

特色产业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或产业集群,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形成了西夏墅刀具、横林强化木地板 、孟河汽摩配件、湖塘纺织、邹区灯具等不同规模的特色产业,但大多数产业规模小、档次低、产业链条短、关联程度差、配套能力弱、自主品牌少,大量“小而全”的企业同质竞争,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和竞争力的提高。本文拟通过对浙江绍兴地区部分特色产业案例的剖析,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探寻培育地方性特色产业的路径,为全市县域经济的提升发展提供参考。

第一篇 经验和示范

绍兴堪称浙江经济、社会、文化共同繁荣的典型。在资源、区位、基础等条件并不优越的情况下,以全国万分之八的面积创造了全国千分之七的生产总值,成为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级市之一,所辖五个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并形成了纺织、领带、袜业等几十个块状经济。可以说,区域特色经济的快速成长和由此带来的巨大活力,支撑了绍兴经济的迅猛发展,成为绍兴持续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力量。

(一)“小袜子成就大产业”的大唐袜业

大唐镇位于西施故里诸暨市中部,总面积53.8平方公里,居住人口9.9万,其中外来人口6万。大唐袜业的发展萌芽于六十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以大唐镇为中心,辐射周边12个乡镇,吸纳从业人员近20万人,集织袜、化纤、染整、机械、营销、运输等全过程的完整产业链。截止目前,袜业集群织袜机达到12.7万台,织袜企业8879家(亿元以上企业29家),原料企业1833家(亿元以上企业6家),纱线经销企业400家,缝头企业300家,定型企业100家,包装企业300家,设备生产企业88家,印染企业8家。拥有5家袜业研究所,2家轻纺产品检测中心,30多家厂级研究组织。拥有商贸街道60多条,专业市场6个,货物托运线路60条。2011年,大唐袜业生产袜子193亿双,袜子及配套业实现产值555亿元,销售收入539亿元,利润46亿元,自营出口11.46亿美元,袜子产量占全国的65%、全球的三分之一强,成为全球最大的袜业生产基地。先后被授予“全国百佳产业集群”、“中国针织原料生产基地”、“中国针织原料市场”和“华东精品袜业园”等称号,经济学家将其称之为“世界上没有一个产业集群能与之相匹敌”。

(二)“小领带做出大买卖”的嵊州领带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领带产业在嵊州诞生并逐步兴起,短短20多年的时间,嵊州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领带生产加工基地,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只,中国名牌2只,国家免检产品11只,阿玛尼皮尔•卡丹、华伦天奴、梦特娇、雅格尔等80多个国内外著名品牌在嵊州定牌或特许经营。目前,嵊州领带产业集群拥有1300多家企业,从业人员5万余人,年产值超百亿元,年产领带3亿多条,年出口1.6亿条,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领带产量占据全国市场的90%,世界市场的50%。集群内高档电脑提花织机数量达到1300多台,占世界上已有最先进领带制造设备的60%多,是全球拥有同类织机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年产高档面料2000多万米,高档提花织物面料产量超过世界上其他主要生产国家的总和。在嵊州,领带生产过程中的染色、打捻、织造、设计、印花、定型、缝制、后整理、包装、销售等十多道环节都有大量的配套企业,产业链条十分完整。

(三)“小五金创出大奇迹”的店口五金

有着“五金之乡”美誉的店口镇位于诸暨北部一个“三不靠”的山区,曾经是一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贫穷落后、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偏僻小镇。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民办起第一家五金小厂开始,店口镇用40年时间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截止目前,该镇拥有大小五金生产企业4000多家,其中年产值超100亿元企业2家,超10亿元企业5家,超亿元企业21家,并涌现出以海亮集团为龙头的铜加工企业群、以盾安集团为龙头的制冷设备配件企业群、以万安集团为龙头的汽车配件企业群、以枫叶集团为龙头的新型管材企业群,五金业年创产值255亿元,铝塑复合管件产量占全国的70%,铜加工能力在亚洲居于领先地位。累计获得中国名牌产品3只,中国驰名商标2只,省名牌产品21只,省著名商标20只;有16家企业先后独家起草或参与起草国家行业标准86个,135家企业与国内50多家高等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个面积仅105.7平方公里的弹丸小镇,以占诸暨4.6%的土地、5.8%的人口,创造了诸暨四分之一的工业产值、六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镇综合经济实力列浙江省百强镇第4位,全国千强镇第18位,直接上市或间接控股的上市公司达到6家,成为“浙江资本市场第一镇”。

第二篇 借鉴和启示

普通的袜子、领带、小五金,能够在“无资源优势、无国家扶持、无优惠政策”的绍兴得到极致的发展,既是长期以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对绍兴人文精神的熏陶,更是富有创业激情的企业家、开明有为的政府以及“乡镇基础、民营机制、市场经济”的绍兴模式共同发挥的积极作用。

一是强烈的发展意识。绍兴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灾害频繁,自然条件造就了绍兴人吃苦耐劳、务实勤奋、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不等不靠、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强烈欲望。绍兴企业家观念超前,见多识广,行为敏捷,敢于冒险,有着明确的致富目标和披荆斩棘、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不论是小商品还是大产业,一旦选择方向,就心无旁骛将其做到极致。在绍兴企业家的潜意识里,贫穷是最大的危机,落后是最大的耻辱,为了摆脱贫困,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罪都愿意受。绍兴很多跻身全国500强、闻名海内外的大企业,都是农民企业家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市场的情况下,凭着勤奋务实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思变意识,白手起家,从“草根”开始生长,逐步发展壮大的。

二是共赢的发展理念。绍兴商人有着良好的合作共赢、抱团发展的理念,他们不是简单地排斥同行,而是追求竞争合作,注重抱起团来做生意,并将其作为经营从商的基本理念。嵊州领带起步阶段,一般企业从原料采购到印染、打线,几乎每个环节都亲历亲为,“小而全”的情况非常突出。随着产品的日趋成熟,领带的利润日渐微薄,企业开始主动整合资源,将原料采购等上游工序逐步剥离,联合组建原料物流公司及印染、打线专业企业,通过分工的高度细化和企业的密集分布,以抱团共享的方式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成本支出的最小化。一批剥离辅业后的领带生产企业专注于设计研发、产品开发、技术攻关等领域,研发和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并逐步成长为行业的龙头企业。

三是政府的谋时而动。块状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看样经济”,一户办、众户看;一户富,众户跟。为了让众户有“样”可看,有“富”可跟,培育适合特色产业发育的小气候,绍兴各级地方政府努力营造创业发展环境,为有抱负、想发展的农民企业家构筑施展身手的平台。在块状经济发展早期,政府提倡“不争论”原则,放手发展个私企业,大力扶持乡镇工业,积极培育农村信贷,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土壤;块状经济形成一定规模以后,地方政府顺势而为,建设专业市场,推进乡镇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为特色产业加速集聚和壮大提供发展空间;特色产业发展进入加速期,面对集群内大量中小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这一顽症,地方政府出台多项优惠措施,通过出台扶持政策、建立创新平台、推进行业自律、引导创新发展等,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大企业、大集团进行扶持,着力培育带动性好、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提升特色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水平。可以说,从大唐袜业到嵊州领带、店口五金,每一个特色产业成功壮大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地方政府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四是完善的社会分工。绍兴的每一个特色产业都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有一批中小企业以及家庭式的加工户为其配套加工,形成了以原料加工、中间产品协作、终端产品生产以及市场营销等相配套的完善的社会化分工协作体系,每个产品都是众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汇总。企业的经营模式一般都是“核心能力+外包”,每个企业集中全部资金、全部精力,专注于做最有优势的一点,并努力把这个点做到价格最便宜、质量最好。而其它工作包括产品设计、产品营销、原料采购等,都外包给其它专业公司完成。以大唐袜业为例,整个袜子生产过程被分成织袜、缝头、定型、包装、运输等数个环节,袜业集群内横向分工与垂直分工明确,产业链完整,从袜业机械制造到各种原料生产,再到袜子的生产、销售、物流形成一条龙。这种由集群经济形成的特殊产业链,使资源配置的效率大幅提高,成本大幅降低,竞争力大幅增强。大唐的产业链优势可以使成本比其它地区低1/4至1/3。

五是市场的助推作用。绍兴块状经济起步阶段的基本模式都是专业生产+专业市场,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互为依托,产业集群带动了众多专业性市场的建立,专业性市场又进一步推动了绍兴产业集群的发展。目前,绍兴拥有中国轻纺城、大唐中国袜业城、店口中国五金城、嵊州中国领带城等较具知名度的商品专业市场379个。依托产业集群区域内的专业市场,企业可以就近选择原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购买到最好的商品和最优的服务,企业生产的产品也可以依托专业市场的集散地优势,第一时间进入国内外销售市场。同时,这些专业市场又是信息的集散地,人们在将国内外同类产品集中到市场的同时,也将国内外的相关信息集中到了这里,集群内企业可以借助这些信息,及时改进品种,调整结构,迅速适应市场新的需求。

第三篇 剖析与反思

常州是一座工业城市,改革开放初期即以“工业明星城市”、“中小城市学常州”而闻名全国。具备产业集群雏形的“一条龙”经验曾经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小桌子上唱大戏”等常州经验被写入经济教材,“两卡两绒”、柴油机、拖拉机等常州产品享誉全国。然而随着岁月流逝,常州工业明星城市的光环逐步褪去,柴油机、自行车、DVD等产品风光不再,西夏墅刀具、横林强化木地板、孟河汽摩配件、湖塘纺织等地方性特色产业,也因为规模小、档次低,没有形成很大的影响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我市现有的块状经济规模普遍比较小,大多数产业年产出不足百亿元,影响力主要局限于镇域范围内。虽然当地乡镇政府非常重视,在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方面给予大力度的倾斜,并通过建立工业园区、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积极加以引导和整合,但由于财力和资源有限,对特色产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受到较大限制。以目前发展状况相对较好的横林地板为例,在资源、市场两头在外的情况下,横林地板做成了全国产业规模最大、竞争能力最强、集聚效应最好的强化木地板生产(出口)基地,非常不易,但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交通条件较为落后,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专业市场规划和建设比较滞后,给地板产业的发展壮大带来很多问题。

(二)企业家的拼搏精神还不足。常州是一块长期受“季子让国”之风浸润的土地,优越的气候、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造就了常州人重文轻商、随遇而安、容易满足的心态。相对于卧薪尝胆、吃苦耐劳、富有拼搏精神的绍兴企业家而言,常州民营企业家小富即安、容易满足、讲究排场、追求安逸的特点比较明显。常州人务实精明,敢于创新,但精明有余而开明不足,偏重于眼前利益,经常是醒得早、起得晚、行动慢,在抓机遇尤其是大机遇方面比较欠缺,曾经提出很多好的做法和新的做法,但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不能坚持。这也使得常州经济在别人没有“醒来”的时候能够创出一些辉煌,但到了大开放、国际化、市场性竞争的背景下,就显得动力缺失,拼劲不足。

(三)专业市场的互动发展还较弱。我市与特色产业相配套的专业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缺乏总体规划,大多数专业市场仅仅是一个原材料采购中心和产品销售中心,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信息中心、品牌展示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等功能,市场管理也不够规范,无法打造专业市场品牌,一些规模较大的专业市场又缺乏产业集群的支撑,没有与产业集群形成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良好效应。如横林地板城是由房地产开发商作为市场行为投资建设的,未考虑地板集群发展的产业链需求,在技术、原材料、家具等服务的配套上缺乏有效宣传,建成后“有城无市”,门庭冷落,生意清淡,失去了专业市场对产业发展应有的拉动作用。

(四)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还欠缺。与绍兴块状特色产业相同,我市大多数块状经济也是从农村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市场进入的技术壁垒和资本壁垒不高。而不同之处则在于企业之间没有形成高效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没有形成上下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相互关联的互补效应,充其量只能说是产业的“集中”而不是产业的“集群”。很多企业依然保持着起步之初比较原始的“小而全”生产方式,从订单承接、原料采购到生产组织、对外营销,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大量同类企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扎堆”发展,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合,抱团合作意识薄弱,不能形成利益共同体,跟风效仿之风盛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无序竞争现象突出。企业无法将精力专注于核心业务,不能有效降低生产经营成本,阻碍了企业的成长和产业集群的壮大。

(五)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还不强。龙头企业属于产业集群中的“领头羊”,处于产业链的核心位置,通过将包装、运输、仓储、信息、培训、咨询、贸易、中介服务等非核心业务剥离出去,交由周边中小企业来进行专业化生产,使得这些中小企业成为自己的配套厂家,从而起到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和协作的作用。而我市一些块状经济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然而其产业化组织程度较低,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引导,缺少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有的产业虽然形成了一定数量的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但与集群内中小企业的产业关联度较差,实力和规模还不足以带动中小企业与其形成必要的分工、协作和联合的关系,无法推动整个“块状经济”的发展。

第四篇 思考与建议

当前,我市县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面临生存空间国际化、竞争对手强大化的挑战,受到生产成本上升、人口红利消失、市场容量缩小以及各类要素制约的影响。因此,充分整合资源和力量,加大特色产业的培育力度,着力打造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较强、产业层次较高、拥有区域品牌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力促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是提升我市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急迫任务。

(一)切实提高对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视程度。对于金坛、溧阳两市来讲,工业化是实现城市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必需选择;对于武进区和新北区而言,工业经济也是增强地方财力、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的最主要力量。因此,各级政府尤其是金坛、溧阳、武进和新北,应当把培育地方性特色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上升到战略高度,把产业集群作为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用全新的思维和力度来谋划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一是要加强镇域经济特色产业的规划引导。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镇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各地区尤其是金坛、溧阳不仅要研究和重视开发区的建设,更要考虑乡镇层面发展工业经济、培育特色产业的问题。要认真分析乡镇工业经济的基础和现状,逐一剖析镇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聘请权威性专业机构,编制产业发展规划与城镇化规划相结合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特色产业培育奠定基础。二是要建立产业集群发展的协调推进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和分管领导,及时研究解决产业集群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市县乡各级各部门共同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合力。要确立全市一盘棋理念,突破“行政区经济”的束缚,引导“一镇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区向跨行政区的、更具规模优势的大产业区发展,更好地提升特色经济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三是要整合各类资源支持和服务产业集群发展。围绕促进县域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出台相关产业集群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项目扶持,“集中力量把一锅水烧开”,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保障。

(二)积极培育产业集群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在推动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聚、支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带动上下游产业和中小配套企业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地区特色块状经济健康发展并向产业集群延伸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一是要集聚所有资源培育龙头企业。认真做好特色产业重点骨干企业的梳理,明确1-2家选择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经营者素质好并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及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集聚所有的政府资源,从资本市场、技术创新升级、创建名牌、基础设施建设、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方面,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使之尽快成长为能够引领整个集群发展的名副其实的“龙头”。二是要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将核心业务做强做精。引导骨干企业实施主辅分离,扩大业务外包,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加入龙头企业的配套体系,形成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本地化配套的生产格局,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三是要加大产业链招商工作力度。以建设苏南现代化示范区为契机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以产业集群建设作为招商引资的承接载体,从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资本链整合提升的高度,强化对龙头项目和产业链缺失环节的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的引进,让外来优势企业和产业资本加入我市特色产业的生产链及价值链,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提高特色产业的集聚效应。

(三)重点支持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现代产业竞争是产业链、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公共服务平台能够提供行业战略研究、市场拓展、创新研发、生产协作、信息服务、质量检测、现代物流、法律援助、企业管理与投资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是产业由集聚向集群发展重要的助推器,也是产业集群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加强对公共服务平台需求情况的研究。立足长远考虑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强对企业公共服务需求的研究,组织相关专家、学者、企业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探索构建公共服务平台的途径与方法,制定出不同类别产业集群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分类指导的意见,用心打造一批符合市场需要、知名度高、效果好的服务平台。二是要提高公共服务平台的共建共享水平。积极构筑创业、技术、金融、商贸、物流、培训、信息、创意等公共服务平台。政府部门对服务功能强、具有示范效应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给予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同时积极发挥好引导、协调、监督、服务的作用,通过各种方式培育企业对平台的了解、信赖和需求,着力形成企业与平台相互依托、良性发展的格局。三是要进一步发挥好专业市场对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以产业集群为依托,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为原则,建设、改造、升级一批与特色产业相配套的、辐射国内外、经济拉动力强的专业市场,完善产品展示、销售、配货和物流等服务功能,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产品销售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信息传导中心。

(四)着力调动和保护企业家创业干事的激情。县域经济一定程度上就是企业家经济,“能人”企业家越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氛围就越浓,经济发展的活力就越足。各级政府要把培育一支高素质的、适应市场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企业家队伍作为重要课题来研究,让企业家在政治上有地位,在经济上得实惠,在社会上受尊重,着力形成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家创造财富的良好格局。一是要着力弘扬百折不挠、追求发展的企业家精神。经常性举办企业家联谊活动以及特定主题的“企业家论坛”,让企业家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互相激励。同时,通过广泛宣传、树立典型、示范引导,引导广大企业家转变观念,志存高远,把做大做强企业当成毕生的事业,把企业命运与常州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二是要积极营造尊重企业家的社会环境。密切政府和企业家的感情沟通。充分发挥党组织、人大、政协、工商联、个体私营协会等组织的作用,吸纳更多的企业家、私营业主加入组织,给予优秀企业家以一定的社会职务和经常性的参政议政机会。尝试建立企业家智囊、参谋、兼职制度,重要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决策多征求一线企业的意见和想法,鼓励企业家为县域经济发展献计出力。三是要着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分期分批选送企业家精英人士参加相关研修班,组织企业家到产业集群和企业发展充满活力的浙江地区学习取经,帮助企业家开阔眼界,拓展视野,提升能力。同时,要坚持“放水养鱼”,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在准入门槛、项目用地、企业融资、缴纳税收等方面,为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提供尽可能多的优惠和方便,增强企业家发展的信心、意识和激情。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办公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305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