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通知公告 统计动态 统计信息 统计数据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您好!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内容
常州市外来人口现状及对我市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发布日期:2012-12-12  来源:综合处  浏览次数:  字号:〖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一批批外来流动人口进入我市,为常州的经济建设和市场繁荣注入新的活力。外来人口已成为日常生活离不开、经济发展缺少不了的劳动群体,是城市经济、社会的一部分。

为深入了解我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变化情况、空间分布、结构特征,以及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为各级政府合理调控人口规模、产业布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参考依据,我们根据2010年常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的数据结果,对全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特点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外来流动人口的总体特征

  2010年常州市外来流动人口(本文特指常住我市、户口在外乡镇街道、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及以上的人口,以下简称外来人口167.0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6.4%,其中来自省外的外来人口80.7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7.6%,来自省内外来人口86.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8.8%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以下简称五普)数据显示,当时外来人口为89.5万人,比六普77.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比六普12.7个百分点,其中省内外来人口六普五普增加29.9万人,比重增长3.9%;省外外来人口比五普增加47.6万人,比重增长8.8%,全市常住人口外来人口总量呈上升态势。

1、外来人口来源地域相对集中。我市省外流入人口的来源地涉及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从分布的省份上看,受人口总量和经济发展结构因素的影响,外来人口的省份基本为人口大省,或为农业和劳务输出大省。有百分之七十的省外流入人口来自安徽、四川、河南、贵州四个省市。其中又以安徽省来常人口最多,总量达34.2万人,占全市省外流入人口的42.4%,稳居第一;其次是四川省、河南省和贵州省,来常人口分别为11.2万人、8.1万人和4.3万人,占全市省外流入人口13.9%10.1%5.4%

五普资料相对比,流入省份的顺序与六普相同,安徽人数同样最多,其次是四川、河南、贵州。从所占比重看,五普时从安徽的流入人数占省外流入人口的48.7%,比六普时高出6.3个百分点。从十年间流入到我市的外省人口来看,从安徽、四川流入的人数逐步减少,来自河南的外来人口在我市省外人口的比重十年中增加了近一倍,贵州流入人口也在逐步增加。

2、外来人口居住地分布集中。我市主城区、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的县区、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是外来人口常住的首选。我市主城区的外来人口总量最多,主城区由于经济较发达、就业岗位及学校相对较多,因此集中了大量来自市内各县区、省内各市、省外各地区的外来人口,总量达141.7万人,分别占全市外来人口84.8%和常住人口的30.9%。因城区拆迁问题而引起的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外来人口总量也达到18.9万人,占全部外来人口的11.3%

常住在武进区的外来人口占全市比重最大,武进是长江三角洲最有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拥有大量新兴产业企业、华东地区重要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国内规模最大的灯具市场之一邹区灯具城、湖塘针纺织品批发市场等,独特的产业结构吸引着大量的流动人口,是个体工商业者的聚集地。六普资料显示,武进区外来人口有70.4万人,占全市外来人口的42.2%,其中来自省外的外来人口为40.6万人,占区内外来人口的比重为57.6%  

3、外来人口年龄以青壮年为主。六普数据显示,我市的外来人口基本以青壮年人口为主,年龄构成呈中间高两边低的态势。劳动年龄人口(男性15-59岁,女性15-54岁)为138.6万人,占全市外来人口的83.0%,表明青壮年外来人口是我市外来人口主流,对我市社会经济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比重最大的年龄组是20-24岁的青壮年人口最多,达25.7万人,占全市外来人口的15.4%0-14岁的外来人口有18.4万人,占全市外来人口的11.0%60岁及以上外来人口数量较少,有7.7万人,所占比例占全市外来人口的4.6%

4、外来人口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六普数据显示,外来人口整体受教育水平仍然较低,大部分集中在初中水平,其比重占到6岁及以上外来人口的48.2%,其中,省外外来人口初中学历人数占6岁及以上外来人口的比重为26.8%。与全市水平相比,外来人口中初中受教育程度人口所占比重,高于全市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初中学历人口的4.3个百分点,小学、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学历的外来人口所占比重要略低于全市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的相同学历水平。

5、外来人口流入目的性强且集中。六普数据显示,外来人口流入常州的主要原因是务工经商、随迁家属和拆迁搬家,因务工经商流入到我市的人口为101.3万,占全市外来人口的60.6%,其次是随迁家属,占全市流动人口的9.5%,与五普时外来人口多为独身在常工作、经商不同,目前我市外来人口逐步呈现举家一同迁移的态势。以经济型迁移原因为主的外来人口在实现自身经济目标同时为我市发展也做出了积极贡献,以社会型为辅的迁移原因更有利于外来人口家庭生活的稳定,对维护社会秩序具有促进作用。排在第三原因的是拆迁搬家,其所占比重为9.0%,学习培训、投亲靠友所占比重分别为6.6%5.6%,工作调动、寄挂户口所占比重比较小,仅为1.4%0.4%

从性别上看,男性和女性离开户口登记地的原因存在性别上的差异。男性在务工经商、拆迁搬家、工作调动等方面原因明显高于女性,而女性在婚姻嫁娶、随迁家属、投亲靠友等方面的比重高于男性。从年龄上看,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流动的主要原因是随迁家属,占到本年龄段外来人口的53.1%

6、外来人口中男性比例明显上升。六普数据显示,外来人口中男性人口为89.6万人,女性人口为77.4万人,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15.7,比五普时外来人口性别比的96.6提高19.1个点,比全市常住人口性别比的104.0高出11.7个点。男性在外来人口中的比重上升明显,究其上升原因,六普中外来人口中因务工经商流入的人口比五普时提高18.3个百分点,其中男性务工经商人员在全市外来人口中所占比重为34.5%,比五普时的23.8%提高10.7个百分点。

7、外来人口从事职业相对集中。由于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大多数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后只能在普通劳动力市场找到工作,从事的职业主要是二、三产业中以制造加工、运输操作、商业服务、餐饮服务、居民生活服务等。据六普长表数据显示,我市外来人口中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所占比重最大,占全市外来人口的58.8%,其中,省外外来人口从事这类职业的比重占到36.9%;其次是从事商业、服务业职业的外来人口,占23.5%,省外外来人口从事这类职业的比重占到11.6%;排在第三位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占6.6%,其他职业类型,仅占11.1%。可见外来人员尤其是省外的外来人员以一线工作为主的居多,职业的低层次明显。

8、外来人口居住时间三年以下居多。从离开户口登记地的时间和人口总量上看,外来人口的居住时间主要以中短期和长期为主,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态势。居住时长在三年以下的流动人口最多,总量达83万,占全部流动人口的49.7%,其次是居住时长为六年以上的流动人口,总量达45.9万人,占全市流动人口的27.5%。居住时长为34年、45年、56年的流动人口总量依次递减,分别为16万人、11.48万人、10.61万人,比重分别为9.6%6.9%6.4%

  二、外来人口对常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的流动既是社会现象,又是经济现象,外来人口的增加一方面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城市因大量务工、经商人员的涌入,带来了市场的繁荣和商业、饮食等服务性行业的发展,交通、邮电、通讯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因此得到全面调整和提升;另一方面不受节制的外来人口流入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可能会影响城乡经济的平衡,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外来人口对我市对经济社会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外来人口群体有力拉动我市消费市场。首先,外来人口本身作为消费者,把部分收入用于衣食住行,一定程度上为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增加了活力。其次,大量以务工经商为主的外来人口从事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增强了我市消费品的流通。

2、外来人口缓解我市低层次劳动力不足问题。目前,我市经济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建筑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部门对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技术要求不高,基本以简单体力劳动为主,工作脏、重、累,且收入水平较低,我市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口满足了这样的用工需求,以他们的辛勤付出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市低层次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3、外来人口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近年来,外来经商人员逐步成为住宿餐饮业、居民家政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的主力军,主要从事各种餐饮服务、维修服务、家政服务、蔬菜水果贩运买卖等工作,为我市居民生活服务和工作提供了许多便利,

4、外来人口流入,对我市社会管理提出新要求。我市的外来人口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文化水平、生活习惯差异容易与本地居民的冲突,给社会治安带来一定隐患。同时外来人口的流入给我市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也带来新大压力。

三、对外来人口管理和服务的几点建议

1、结合外来人口数量特征,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布局。外来人口是我们城市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应在公共政策制定、住房制度改革、就业、子女入托入学、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将外来人口纳入城市生产和生活规划之中,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就业生活环境,减少因外来人口增加而对社会生产造成的各种压力,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建设服务。

2、大力宣传法治教育,加强外来人员法治意识,创新和完善城市外来人员管理。建议相关部门根据外来人口的特点,在加强基本法治法规宣传同时,侧重《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暂住人口管理办法》、《流动人口及出租房管理办法》等与其自身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还可以免费发放办事指南、法律服务手册等,提供其最需要的法治知识,让外来人口知法、守法,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3、完善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吸引高层次外来人才。六普资料显示,我市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在全省排列第三,苏州、无锡排列第一和第二,分别比这两个城市低10.82.5个百分点。但我市外来人口的主体是外来务工人员,多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简单的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中的一些低端服务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从受教育程度来看,高中、大学专科、研究生学历的外来人口占全部外来人口比重均低于苏州、无锡。高中学历所占比重低于苏州、无锡6.50.3个百分点,大学专科学历所占比重低于苏州、无锡1.81.1个百分点,研究生学历所占比重低于苏州、无锡0.080.03个百分点。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无论是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还是新兴高科技产业的引进、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企业的人文和技术含量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外来人口的低素质与我市对劳动力素质高要求的矛盾会愈发明显。因此相关部门应积极创新人才引进工作机制,消除人才引进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为引进人才服务的绿色通道,促进人才政策的落实,努力实现高层次外来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

 

撰稿人:龚天敏

核稿人:杨 

签发人:吴志刚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办公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305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