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和武进区同属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在综合实力、产业规模、发展方式以及经济开放程度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全国百强县评比排名中均名列前茅。近年来,常熟市利用独有的区域优势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港口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成果令人瞩目,多项经济指标拉开了与武进区的差距。对标定位,分析常熟地区经济发展的轨迹和路径,对于推进武进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经济发展现状对比
1、经济总量。2005年、2010年、2011年,武进区分别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5.1亿元、1163.9亿元、137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分别增长19.6%、13.5%、12%,于2010年首次突破千亿GDP大关;常熟市分别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678.8亿元、1453.6亿元、1710.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分别增长18.7%、13.6%、12.2%,于2008年首次突破千亿GDP大关。最近三年,常熟市经济总量领先于武进区的优势分别为213.7亿元、289.7亿元、333.5亿元,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2011年,常熟区人均GDP约为25600美元,比武进区(约13800美元)高出近一倍。
2、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反映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则可以反映一个地区财政收入和经济运行的质量。2011年,武进区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5.28亿元,其中税收收入为84.95亿元,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0.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6%。常熟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122.50亿元,比武进区高出16.4%;税收收入为94.84亿元,比武进区高出11.5%;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7.4%,比武进区低3.3%;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略低于武进区。
3、投资规模。从需求角度看,投资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武进区和常熟市均将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投资规模和力度不断加大。2011年,武进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715.73亿元,其中工业投资460.35亿元,占64.3%;服务业投资253.69亿元,占35.4%。常熟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535.37亿元,其中工业投资278.01亿元,占51.9%;服务业投资255.15亿元,占47.7%。武进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相当于常熟的1.6倍,工业投资额相当于常熟的1.7倍,但在服务业投资规模上,常熟略胜一筹。
4、产业发展。从两个地区产业发展情况看,武进区仅在农业经济总量中略占优势,常熟市二三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相对优于武进区。2011年,常熟市完成农业增加值33.7亿元,比武进区低6.93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938.1亿元,比武进区高出114.86亿元;完成服务业增加值738.7亿元,高出武进269.54亿元。旅游业成为常熟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亮点,近年来,常熟市深入实施旅游活市战略,积极打造“江南福地,常来常熟”的旅游品牌,加快推进沙家浜-虞山尚湖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去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213.68亿元,为武进的2.8倍;旅游业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2.5%,比武进区高出6.9个百分点,有力地支撑了地方经济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5、外向经济。上世纪90年代初,武进区和常熟市均实现了由乡镇工业为主转向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历史性转折。经过20多年的稳步发展,随着省级、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壮大和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两地外向型经济稳中有升,但从相关数据分析,常熟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略占优势。2011年,武进区新批外资项目105个,比常熟少71个;注册外资13.72亿美元,比常熟少6.36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9.04亿美元,与常熟基本持平。截止2011年末,武进区拥有世界500强企业14家,比常熟少19家。武进区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16.87亿元,比常熟市低134%;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为19.2%,比常熟低25.2个百分点。
二、常熟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因素
1、区位优势。常熟位于中国经济最活跃区域—上海经济圈中心,东倚上海,南接苏州,西邻无锡,北枕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现有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及一个省级开发区—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和三个市级开发区。经过多年发展,常熟形成了以造纸、能源、建材、化工、汽车零部件为主导的临江产业群体,吸引了国际上一批著名的跨国公司前来投资。随着苏嘉杭、沿江高速公路的陆续通车,常熟的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供电、供水、供气、通信等各项硬件设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较高,银行信贷、资产评估、涉外律师、投资咨询等社会中介服务比较健全,投资成本与周边城市相比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
2、结构优势。常熟经济多年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还得益于其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相对协调的经济结构。2011年,常熟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54.8:43.2,其中第一产业比武进区低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武进区低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武进高出9.1个百分点。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常熟市轻重工业发展比较协调,轻重工业比例结构为41.2:58.8,重工业比重比武进低24.7个百分点。经济总量领先的重点行业中,既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生产主导性行业,也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服装业等消费主导性行业,大大提高了常熟工业经济发展的抗风险能力。
3、港口优势。常熟港是1996年对外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在港为城用、城以港兴、港城互动、协调发展的港城联动战略中,常熟港以其37.5公里的长江黄金岸线,发挥着十分重要的“黄金效应”。2011年,常熟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702万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036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2.01万标箱,分别比常州长江港高出105.9%、946.5%、138.9%。随着常熟经济改革和开放向纵深发展,常熟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明显,港口不再是简单的运输概念,而是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强大推动力。
综上所述,武进区与常熟市相比,虽然在GDP总量、产业结构、财政实力等指标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投资规模、传统服务业发展等指标上差距并不明显,有些指标甚至好于常熟。因此,武进区必须正视差距,卧薪尝胆,立足长远,准确定位,合理制定赶超方案,逐步缩小与常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特别是要把握举办2013年花博会以及武进高新区由省级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的良好机遇,以发展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为重点,以健全产业链和提高附加值为目标,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以及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产业创新力度,提升经济整体创新水平,以创新优势重塑发展动力,全力实现智慧武进、低碳武进、幸福武进的目标。
撰稿人:陈邦辉
黄 涛
核稿人:杨 薇
签发人:恽东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