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市继续把“富民工程”作为全市的60项重点工程之一,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进就业富民、创业富民、保障富民、改革富民、不断优化收入结构,拓展增收渠道,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覆盖面和水平,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较好地完成了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838元,比上年增加2201元,增长17.4%。
一、我市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1、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2011年,我市农村工业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人数的增加,全市一产从业人员由27.39万人下降至26.02万人,二产、三产从业人员由106.56万人增加到106.79万人。同时,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工业、贸易、投资依然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给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乡镇企业的人均工资不断提高,增幅达到20%以上,使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加速增长。抽样调查显示,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9770元,较上年增加了1357.8元,增长16.1%。
2、家庭经营性收入稳步增长。2011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达到3167.8元,比上年增加302.3元,增长10.6%,增幅远远高于“十一五”的平均水平。农民经营收入的稳步增长,主要因素:一是着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提高了亩产效益。我市各地高度重视粮油、蔬菜、瓜果等农业生产,通过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在确保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优化品种结构,全市农产品生产基地辐射面积364.5万亩,带动农户百万户。二是受粮食、蔬菜、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农村居民农业效益增长,带动了农民家庭纯收入大幅增长,据抽样调查显示,全市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达108.2%。三是农产品市场的形成带动就业增加。我市着力抓好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夏溪花木市场、苏浙皖边界市场、横山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滆湖水产品批发市场五大重点市场的培育和建设,努力实现市场快速发展。四是家庭经营的服务业不断扩大。批零贸易饮食业、社会服务业的收入增加,分别为246元和186元,涨幅为7.8%和108.74%。
3、财产性收入增幅较大。2011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达到829元,比上年增长19.1%,高于全部收入的增长速度。财产性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农村各项改革制度的推进。一是随着我市农村万顷良田改造工程取得显著成果,常州第一批试点项目有金坛、溧阳、武进、新北4个项目区,总面积达7.07万亩,项目完成后新增耕地7153亩,建成高标准农田6.3万亩。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不断健全,流转规模继续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以办理土地流转的农户3500户,涉及流转面积1.98万亩;筹建的农地股份合作社有16家,入股面积1.57万亩;整理的土地面积达2.24万亩,其中1.85万亩已结束。三是补偿标准逐步提高,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多渠道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其中租金收入达到237.6元,比上年增加27.2%,增长12.9%。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237.5元,比上年增长153.8元。
4、转移性收入增长可观。我市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大、含金量高,带动了农民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一是各项支农惠农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位,2011年,中央财政农业“四补贴”预算总额达到1406亿元,同比增加14.7%,全市市级财政实际安排农业专项资金1.07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全市共有52万户农民家庭享受到了实惠。二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继续扩大,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再次上调,我市农民全年人均离退休金、养老金565元,比上年增加257元。三是大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提高等,都带动了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快速增长,我市农民缴纳农村医保费,缴纳标准为每人每年55元,其中所在单位缴纳30元,个人缴纳25元。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促进了农民转移收入的较快增长,全市农村住户人均转移性收入达到1071.4元,比上年增长19.1%。
二、农民生活消费变化特点
收入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增强了农民的消费信心。2011年,常州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1207元,比上年增长13.1%,八大类消费呈现全面扩张的态势。
1、食品消费结构继续优化。2011年,常州市农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3976元,比上年增长11%,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5.5%,比上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农民食品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年人均谷物消费414元,比上年增长2.44%;人均肉禽蛋奶及制品支出913元,水产品支出257元,烟酒支出651元,蔬菜及制品支出333元,分别增长22.4%、18.1%、16.1%和19.7%。另外,农民在外饮食费用也明显上升,人均支出达480元,增长12.4%。
2、服装消费档次稳步提高。2011年,农民人均衣着类消费支出达801元,比上年增长4.7%,占生活消费的比重为7.1%。从服装消费的内部构成来看,人均服装消费521元,比上年下降2.9%;人均鞋类消费支出170元,增长14.2%。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购买衣料加工服装的比重也越来越低,全年人均衣着材料和加工费支出17.6元,在衣着类消费中只占2.1%。
3、农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2011年,常州市农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为1340元,比上年增长17.2%,占生活消费的比重达11.96%,与上年基本持平。富裕起来的农民更加注重居住环境,不断改善住房条件。截止2011年底,常州市农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61.5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12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房面积所占比重为73.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4、耐用消费品普及度上升。2011年,常州市农民人均家庭设备及用品消费支出为699元,比上年增长24.9%,占生活消费的比重达6.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家庭耐用消费品不仅数量不断增多,而且档次逐年提高。截止2011年底,常州市农村每百户家庭拥有电冰箱132台、洗衣机131台、空调机176台、热水器130台,数量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5、交通通讯服务支出增加。2011年,常州市农民人均交通通讯消费支出1411.07元,比上年增长2.1%,占生活消费的比重为12.6%,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由于燃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农民在交通燃料方面的支出增势迅猛,人均达到283.4元,比上年增长52.4%。与此同时,农民家庭拥有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数量继续上升,截止2011年底,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汽车16台,比上年增长68.2%,拥有移动电话270部,比上年增长36%;全年人均交通消费服务支出240元,比上年增长17.7%,通讯消费服务支出310元,比上年下降1.2%。
6、文教娱乐消费增长迅速。2011年,常州市农民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1809.5元,比上年增长12.5%,占生活消费的比重达16.1%。从文教娱乐支出结构来看,人均文教娱乐用品消费支出408.5元,比上年增长23%,人均教育服务性消费支出667元,比上年下降26.3%,其中学杂费支出163.6元,下降61.7%;人均文化、体育及娱乐服务消费支出733.9元,比上年增长97.9%,其中农民外出旅游消费支出244.3元,增长11.1%。
7、农民医疗负担有所加重。2011年,常州市农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893元,比上年增长21.97%,其中人均购买药品支出241.4元,增长34%;人均医疗费用支出612元,增长18.6%。
8、其他商品及服务消费趋旺。2011年,常州市农民人均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278.7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人均购买首饰消费32.9元,下降36.34%;人均购买化妆品消费支出22.37元,增长68.1%;人均民俗、宗教用品支出43.4元,增长21.7%;其他消费服务类支出99.6元,增长21.5%。
三、常州市农民持续增收的难点
尽管2011年常州市农民收入和消费均实现了较快增长,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协调、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生活消费刚性开支加大等不利因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市农民在企业劳动中得到的收入增加不大,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农民从事本乡地域企业劳动所得的收入平均增加了367.9元,增长6.8%,大力提高农民在企业中劳动的收入成了难点问题。二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速较缓,特别是第一产纯收入不增反降,据农村住户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产纯收入1276.2元比去年1744.6元下降了468.4元,降幅达26.9%,怎样扩大规模,提高一产效益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难点之一。三是农民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的金额明显下降。据统计数据显示,全年农民平均分配股息和红利只有101.9元,比2010年还要少52.8元,降幅达34.3%。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刻不容缓;四是离退休金、养老金的基数较低,虽然今年离退休金、养老金都有所增长,2011年人均已经达到564.5元比上年增加256.9元,但是依据本地区经济形势及物价指数来看,增加的金额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撰稿人:刘秦江
核稿人:杨 薇
签发人:钱保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