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通知公告 统计动态 统计信息 统计数据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您好!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内容
攻坚克难促进平稳发展 锐意进取推动结构转型
——2011年常州市国民经济运行统计系列分析•综合篇
发布日期:2012-08-30  来源:统计局  浏览次数:  字号:〖

2011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再掀波澜、国内经济运行遭遇多重挑战的复杂局面,我市坚持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为动力,努力在保增长中调结构、促转型,在快发展中惠民生、促和谐,全市国民经济呈现运行态势总体平稳、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民生民计持续改善的良好局面,圆满完成了人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据初步测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358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2%;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由上年的67327元提高到77464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到11994美元。

一、2011年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及特征

2011年是国内外经济气候变化比较大、经济运行态势波动比较大的一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着力化解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千方百计处理好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结构的关系,努力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较好地实现了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互动并进、运行质量与改善民生的量质齐升。

1、从产业经济层面看,三次产业平稳发展,产出规模持续扩大,服务业比重继续保持上升态势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2011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增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高效设施农业建设成效显著,截止年末,全市累计建成高效农业面积113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30.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2.6%,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上年的44.7%提高到50.2%。畜禽规模养殖水平稳步提高,全市生猪、家禽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77%95%,规模养殖水平位居全省前列。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水稻单产水平再创新高,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15.2万吨,比上年基本持平;水稻单产达到627.9公斤,比上年增产7.8公斤,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

——工业经济高开稳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大关,达到8302.5亿元,比上年增长26.8%。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全市五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产值5620.9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达67.8%;五大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4%提升到67.7%。工业企业规模稳步扩大,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平均产出达到24607万元,比上年增加4363万元,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由上年的1064家增加到1237家。全市产值超百亿行业达到13个,比上年增加1个,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出规模继续位列首位,年产值达1322.7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15.9%

——第三产业发展稳健。2011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518.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8%,增速比GDP高出0.6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2.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实现服务业税收收入221.8亿元,比上年增长26%,占全市税收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38%提高至39%。商贸市场繁荣活跃,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5亿元,增长17.3%,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611.8亿元,增长19.6%,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9.9%。旅游经济快速前行,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401.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26.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8%21.9%。房产市场理性回归,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65.9亿元,增长幅度由一季度的61.4%、上半年的57.4%回落到33.2%;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726.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0.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01.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2.4%

2从内生发展动力看,有效投入稳步扩大,高新产业加速发展,创新驱动战略成效有所显现

——投资结构得到优化。一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年活动要求,以60项重点工程为抓手,狠抓重大投资和新兴产业项目,全社会投资在高平台上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38.9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工业完成投资1293.4亿元,比上年增长19.7%。五大产业投资力度明显加大,全年完成投资961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69.5%提升至74.3%。由于道路、交通、市政府等政府主导性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减少,全市民间投资份额有所扩大,全年完成民间投资1705.2亿元,比上年增长2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70.4%提高到72.9%

——高新产业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呈现总量扩大、质量改善、份额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纳入统计的980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年完成产值3100.9亿元,比上年增长38.6%,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高出11.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7.4%,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达47.7%,拉动全市工业产值增长12.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态势良好,全年完成出口4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4%,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15.3%提高到21.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完成投资576.7亿元,比上年增长95.2%,其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机械设备及器材制造业分别完成投资196.4亿元、143.3亿元和137.6亿元,比上年增长91.5%92.5%91.2%

——市场消费保持平稳。2011年,由于物价涨幅保持高位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基本保持平开稳走的态势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5亿元,同比增长17.3%,其中限额以上批零企业现零售额568.4亿元,在社会消费总额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5.1%上升到46.4%。城乡市场消费基本保持同步,全市城镇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43.9亿元,乡村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3%16.5%。绝大多数类别商品零售额呈现增长趋势,金银珠宝类商品因其保值增值特性成为年内消费热点,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16.4亿元,同比增长33.9%,增幅高于限上单位零售额平均水平13.9个百分点。

3、从外向经济发展看,外贸出口增势强劲,利用外资态势良好,外向型经济竞争力有所增强

——对外贸易增速领先。2011年,我市积极应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期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以转型升级为主线,着力提升重点产品外部市场的竞争实力,全市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8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5%,其中出口19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4%;进口92.7亿美元,增长38.1%,进、出口增速均居苏南五市之首,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1.7个和8.8个百分点。重点企业出口支撑明显,全市有22家企业年出口额超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家;出口额前50位企业全年实现出口79.1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占全市出口额的40.9%,拉动全市出口增长11.9个百分点。外资企业贡献份额有所提高,全市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出口10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1%,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3.6%,拉动全市出口增长13.8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11年,面对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外部资本向发达国家回流的不利局面,我市坚持把开放型经济作为培育优势产业、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全市利用外资的质量和规模得到有效提升。全年实际到帐外资3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3%,增速列苏南五市居第2位。外资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新引进德国朗盛、荷兰阿克苏等一批产业层次高、资本实力强的外资大项目,美国爱科、德国埃马克等一批高端装备制造、新兴产业项目增资扩股,全市新兴产业到帐外资占制造业到帐外资的比重达53.5%进一步优化了我市的产业结构。外资项目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超3000万美元项目43个,其中制造业项目29个,协议注册外12.8亿美元。

4从经济发展成效看,地方财力稳步增强,企业效益高开稳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有所加快

——财政收入继续向好。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977.8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50.9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增幅在苏南五市中列第2位。四大主体税种中,除营业税因房地产调控等政策性因素增幅略低外,其它均保持20%以上的增长,其中增值税(25%)完成48.6亿元,比上年增长21.5%;营业税完成74.1亿元,增长14.1%;企业所得税(40%)完成44.1亿元,比上年增长23.1%;个人所得税(40%)完成19.2亿元,比上年增长32%。财政收入对地方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财税部门全年兑现出口退税118.5亿元,企业设备投资增值税抵扣4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2%49%;发放新兴产业扶持资金6526万元;支出住房保障资金10.7亿元、城乡社区事务66.5亿元、社会保障与就业36.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6.4%63.9%46.1%

——居民收支平稳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29元,比上年增长13.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2%,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838元,比上年增长17.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8%,增速比上年加快2.6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长结构有所改善,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增长速度领先于其它人群, 20%的城镇居民中等收入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187元,比上年增长23.9%,快于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20%的农村居民中等收入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达13105元,比上年增长35.7%,快于平均水平18.3个百分点。

——企业效益增速放缓。在严峻的国际外部环境、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成本上升、资源紧张等多重不利因素的交织影响下,全市大多数行业经济效益受到影响,利润、利税指标增长速度呈现高开稳走、逐月放缓的态势。纳入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利税711.2亿元,实现利润466.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9%21.4%,增幅比上年下滑12.5个、26.8个百分点;纳入统计范围的213家规模以上冶金企业全年实现利润53.4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增幅与上半年、三季度相比,分别下降30.3个和20.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企业因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效益增幅比上年也有所下滑。

二、2011年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2011年我市经济运行取得了显著而积极的成效,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在省内13个城市和苏南地区的排位情况好于上年,好于预期,经济运行的效益和质量有所提升,但经济运行的环境和形势异常复杂,经济增长动力和态势已经出现比较明显的减弱迹象,投入、产出、效益均存在后劲不足的忧虑,实体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增多。

一是企业景气度持续下行。受人民币汇率提高、企业原材料价格上升、用工成本增加、银行信贷收紧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市企业生产经营遇到较大困难,企业家对未来经济发展信心持续回落,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双双跌至近两年来的最低点。国家统计局常州调查队监测显示,四季度我市企业景气指数为116.4,比上季下降9.8点,从“较景气”区间跌入“相对景气”区间,生产总量、劳动力需求、固定资产投资、盈利(亏损)变化、产品订货等主要监测指标景气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10.0,比上季度回落11.3点,处于“微景气”区间,八大行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房地产行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已跌入“较不景气”区间,工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行业也已跌至景气临界点之下。

是需求拉动力明显减弱。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均呈现动力减弱态势。全市外贸出口增速自二季度开始逐步下滑,由年初的40%以上下降到24.4%,后期运行难度明显增加;受到房地产市场调控、汽车消费政策变化、新的消费热点尚不明显等因素的影响,居民消费热情受到遏制,增长速度呈现回落态势,扣除价格因素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比上年低了3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依然不够合理,产业性投资份额相对偏低,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拉动力较弱,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速度达到33.2%,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21.2%提高到24.2%,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6.2%。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后劲不足,全市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外的三产项目投资仅增长8.4%,工业投资增长速度也低于全社会投资。

三是实体经济运行困难较多。受用工成本上升、融资困难增多、人民币持续升值以及产能过剩、外部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市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明显多于往年,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冶金钢铁、光伏电子等重点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回落趋势比较明显,部分企业陷入增产不增收局面,出现了较大范围的企业亏损情况。截止年末,全市有312家规模以上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亏损面比上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达14.0亿元,比上年增长102.8%,亏损额居前的30家企业共计亏损7.6亿元,主要集中在热电、光伏、钢铁等行业。企业的生产成本日益上涨,挤压了企业利润空间。全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达7151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87.6%企业两项资金持续高位运行,截止年底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应收帐款达1182.4亿元,产成品库存达337.8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39.4%31.7%;两项资金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8.6%,比上年底上升1.5个百分点。

四是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不快。虽然剔除价格因素后的我市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速度快于上年,但与财政收入和企业效益增长速度相比仍有较大落差,特别是由于物价指数的高位运行和生活必需品价格的持续走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生活质量的改善并不明显。调查监测资料显示,2011年我市食品类商品价格平均涨幅达到11.7%,城市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增速达20.6%14.3%,比消费支出增速高出10.3个、1.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8%35.5%,分别比上年提高3.1个、1.5个百分点。城镇20%的低收入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率为7.9%,剔除价格因素后仅增长2.8%,部分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富裕程度有一定下降,分配结构没有得到明显的优化和改善。

三、对2012年全市经济走势的展望

2012年发展态势看,我市经济运行将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

首先,从国际经济形势看,发达国家正在步入滞胀的泥潭,主要国家普遍面临主权债务压力和金融稳定风险,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进一步抬头,贸易环境很难好转,市场信心大幅下挫,下行压力逐渐增大,经济复苏进程将由于各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而延缓,风险和挑战明显增多,这将使得2012年我市经济运行面临的外部环境比较严峻和复杂。

其次,从国内经济环境看,尽管宏观调控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经济增长正朝着调控预期的目标前行,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依然较多,除了一些长期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外,还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特别是经济增速缓慢回落、市场对经济下行的担忧增加、投资者信心回落、人民币汇率上升、CPI仍处在高位、房地产市场处于僵持状态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将给宏观调控带来新的挑战和难度。

再次,从我市经济发展情况看,经过“十一五”以来持续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市在发展环境、创新氛围、产业发展和服务能力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局面,为“十二五”期间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传统产业、低附加值产业比重偏高,经济增长对投资、出口的依赖度偏高,我市产业发展中的风险也在日益累积,积聚了较强的产业调整需求,工业经济发展有可能在新的一年步入结构调整的阵痛期。由于转型发展过程中结构调整政策不匹配及制度障碍比较多,调整中此消彼不长出现的断层一时难以弥补,转型调整过程中一些负面效应相互叠加影响,将使2012年经济运行的风险进一步加大,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的难度增加。

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2012年我市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呈现比较明显的减缓态势。我市各级各部门应当深入贯彻全市创新驱动加速年会议精神,加强对经济形势的跟踪分析和监测预测,加强战略性、全局性、关键性问题的谋划研究,冷静思考和科学分析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把困难和问题估计得更加充分一些,把工作做得更加扎实一些,着力关注和解决好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在做好物价调控和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把更多的注意力和工作重心放到调结构、强基础、促转型上,把加快发展的急迫心情与尊重规律、科学谋划相结合,把高涨的热情落实到清晰的思路和具体的工作措施上去,继续加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调整结构、转型发展的力度,通过政策聚焦和制度安排,突破瓶颈制约,努力使全市经济在转型过程中保持较快增长,在较快增长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撰稿人:杨 珏

核稿人:杨 薇

签发人:恽东玉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办公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305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