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问题是事关国家未来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为了促进我市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儿童事业的持续发展,多年来,在我市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以“儿童优先、儿童参与”为原则,以提高儿童综合素质为重点,以培养、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目标,我市儿童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值此“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我们根据《常州市2006-2010年儿童发展规划》从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环境、儿童与法律保护四个方面,反映“十一五”期间儿童事业所取得的成绩及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儿童与健康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而儿童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因此,保护儿童的健康发展已成为举世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市以继续贯彻执行《母婴保健法》为主线,建设好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发挥好系统管理的优势,有效地促进了我市人口出生素质、儿童卫生保健整体水平的提高。
1、出生人口素质得到提高。婴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发展和儿童总体健康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我市儿童保健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系统管理的加强,我市婴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十一五”期末全市婴儿死亡率、出生缺陷发生率、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继续控制在较低水平,分别为3.1‰、5.1‰、1.98%,远低于《规划》目标值,且婴儿死亡率已达到世界发达国家6‰的平均水平,婴儿死亡率比“十五”期末下降了3.18千分点。
2、儿童生命质量得到改善。坚持计划免疫、母乳喂养和合理营养是提高儿童生命质量的重要保证。传统的严重危害儿童的传染性疾病是儿童健康的主要杀手,计划免疫接种率的大幅度提高,有效降低婴幼儿死亡率。“十一五”期间,全市儿童卡介苗、脊灰疫苗、麻疹疫苗、白百破疫苗以及乙肝疫苗接种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准,稳定在98.5%以上水平;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也始终保持在94%以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继续保持在低位,分别为4.48‰、0.23%,比“十五”期末分别下降了3.27个千分点、0.17个百分点。
3、卫生保健网络得到完善。我市以贯彻执行《母婴保健法》为重点,努力满足儿童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为己任,推进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十一五”期末,全市妇幼保健专业机构8家,开展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的机构284家,从事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人员1005人,全市产科总床位1464张,儿科总床位350张,以市妇幼保健院为全市妇幼保健业务指导中心,各市区妇幼保健机构为枢纽,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产儿科为基础的妇幼保健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为广大儿童的身心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十一五”期末,全市的孕产妇保健管理率达99%以上。住院分娩率达100%;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5.78%,比“十五”期末提高20.13个百分点,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98.51%,比“十五”期末提高了0.51个百分点。
(二)儿童与教育
“十一五”期间,我市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推进改革创新,坚持增进教育公平,教育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幼儿教育向特色化发展。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受教育率和接受教育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十一五”期末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112.34%,比“十五”期末的98.81%提高13.53个百分点.为促进学前教育特色发展,我市承办江苏省科技特色园联盟幼儿科学教育研讨会,举办全市幼儿园教师基本功竞赛、幼儿园自制教具评选等活动,评选市特色幼儿园7所、首批“体育项目幼儿园”12所。“十一五”期末省优质幼儿园达126所,省优质园占比达61%、就读率77%,2个辖市、区获评省幼儿教育先进县(市、区),为学前儿童迈向人生第一步提供了切实保障,为常州教育高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基础教育在巩固中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以创一流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十二年教育。“十一五”期末,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五年巩固率分别为100%、108.89%;初中毛入学率、三年巩固率分别为124.23%、94.65%;高中毛入学率从“十五”期末的98.57%,上升到“十一五”期末的110.74%。“十一五”以来,我市加快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步伐,根据城市化进程和学龄人口变化情况合理调整教育布局结构,按教育现代化标准新建、扩建了一批中小学,调整和撤并了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的农村村小和薄弱学校,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由“十一五”初期的383所调整到2010年的316所,规模化办学的格局基本形成,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优质学校从“十五”期末三星级以上高中27所、示范初中57所、实验小学73所,增加到“十一五”期末的三星级以上高中34所、省优质初中91所、省优质小学135所,义务教育省优质学校占比、在优质学校就读的学生占比分别从“十一五”初期的36%、51%增加到2010年的72%、76%。在全省保持领先,真正实现普及、优质、均衡的十二年教育。
3、素质教育在重视中提升。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我市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全面提升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和措施贯穿到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十一五”期间,为切实加强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增省绿色学校11所、省德育特色学校2所,评选市中小学德育特色学校36所、职教德育特色学校12所、绿色学校34所、生命教育项目学校43所,建立“学校道德讲堂”示范点14个,开展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公益讲座230余场。为切实加强学生的“精神家园”建设,丰富艺术教育内涵,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深入推进书法教育“百千万工程”和高雅艺术进校园、进课堂,成立常州市美术家协会青少年分会,举办经典诵读、舞蹈、民乐、绘画、汉字书写、剪纸比赛和书画摄影陶艺作品展,2所学校获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9所学校创成省艺术特色学校、3所学校通过复评,3所学校被认定为省首批“中华经典诵读”基地学校,评选市书法特色学校13所、首批书法特色示范学校11所,参加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一等奖4个(全省41个)、二等奖6个(全省38个),参加全省、全国书写大赛分别获一等奖22个、3个(全省15个)。为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广泛开展科技教育活动,举办全市青少年金钥匙科技竞赛、机器人大赛、航模、数棋比赛。少年宫机器人队获FLL世界锦标赛获国际团体第二名;解放路小学获第31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决赛小学组冠军;怡康小学获全国青少年车辆模型竞赛三个全国团体第一名;焦溪小学获国际数棋团体全国冠军;在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江苏赛区比赛中同时夺得初中组、高中组和大市团体总分三项第一,5所学校获评首批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三)儿童与环境
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环境对其影响很大。“十一五”期间,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儿童成长的自然环境逐步美化,文化环境不断优化,困境中的儿童逐步得到救助,儿童成长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为改善。
1、文化环境逐步优化。为不断提高儿童文化素养,我市文艺工作人员创作大量的文化娱乐作品,为未成年人提供既宣传主流价值又贴近生活,既弘扬传统文化又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十一五”期间,我市创排演3部儿童题材大型戏剧,锡剧《烟村三月》,舞剧《格桑花与茉莉花》和滑稽戏《飞扬少年》,深得广大未成年观众的喜爱,为我市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起到了良好的启迪教育作用。为丰富未成年人文化生活,促进未成年人素质发展。举办了“魅力常州,辉煌省运”常州市百名小书画家迎省运现场书画活动、“童眼看世博” 少儿漫画大赛、“美文佳作经典诵读大赛等。在江苏省文化厅举办的“走向世博,走向世界”的红领巾读书征文演讲活动中,获征文一等奖3篇,二等奖8篇,三等奖19篇;演讲比赛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的成绩,名列前茅。在中国儿童画研究会主办的第七届“天才杯”全国儿童画擂台赛中,我市选送的蜡笔画作品《海洋世界》荣获金奖。为了让未成年人能近距离的接触先进文化,延伸服务触角,把优秀文化送到未成年人身边。“流动图书车”、“流动演出车”足迹遍布常州城乡的五个区,让众多远离市区的未成年人享受到了现代化的文化服务。在繁荣儿童文化的同时,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至2010年年底,我市共有文化馆8个,文化站58个,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2个,美术馆2个,艺术表演场馆4个,每个村均建立起农家书屋,覆盖率达100%,为全市儿童开展活动提供了良好、充足的文化服务场所。
2、生存空间不断美化。“十一五”期间,我市不断加大对资源、环境的投入、监管和保护力度,使儿童成长的自然环境不断美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一方面加大用于治理环境污染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扩大城市的公共绿地面积;另一方面不断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十一五”期末,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比“十五”期末提高7.89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率为89.84%,比“十五”期末提高3.01个百分点,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35平方米,比“十五”期末提高5.25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05年的38.8%提高到42.2%;“十一五”期末,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6%,比“十五”期末提高16个百分点;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为96%,比“十五”期末提高28.5个百分点,提高了农村儿童的健康水平,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3、弱势群体得到救助。各级各部门在共同营造儿童成长的良好文化社会氛围的同时,积极推进儿童社会福利保障事业的发展,弱势儿童群体受关注程度普遍提高。“十一五”期间,各地集中精力做大、做强、做精康复中心,全市投入2亿元形成5万多平方米重点用于残疾儿童康复的场地,奠定了该项工作在全省、全国的领先地位。“十一五”以来,共有835名脑瘫儿童、111名孤独症儿童、823名智力残疾儿童、120名聋儿接受了重点系统训练,有效率在85%以上。通过实施残疾儿童康复工程,对残疾儿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及时康复,为残疾儿童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以及参与社会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强儿童福利院的硬件改造和软件提升,打造集养护、医疗康复、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省内一流的儿童福利机构,进一步提高孤儿养育水平和生活质量。2010年全市有儿童福利机构1个、床位300张,比2005年增长1倍,收养孤残儿童170人,并将孤儿全部纳入医疗保险范畴。全市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以上并全面实现免费教育,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公平、均等的义务教育服务,一样健康成长。
(四)儿童与法律保护
“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积极采取多项有效措施,努力保障儿童的各项合法权益。
1、法律保护网络日趋健全。为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积极构建全市预防工作网络。“十一五”期末,全市各社区建立青少年法律学校比例为92%,比“十五”期末提高4个百分点。近几年,我市将“法律进学校”活动列为主要任务,发挥学校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开展警校共建活动,各基层派出所所长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社区民警任法制辅导员,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中小学警校共建率达到100%。全市199所初高中学校普遍建立了毒品预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20所大、中、小学校建立了校园禁毒宣传教育基地,10所初高中学校被命名为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其中,国家级1所,省级2所,市级7所,全市在校学生接受毒品预防宣传教育的覆盖面达到了100%,在校学生毒品预防知识考试知晓率均达到了100%。全市没有发生校园涉毒和在校学生涉毒案件,实现了“学生不吸毒、校园无毒品”的目标,从而最大限度地预防侵害儿童权益犯罪的发生,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同期犯罪人数的比例逐年下降,由“十五”期末的13.46%下降到“十一五”期末的6.08%。
2、儿童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十一五”期间为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氛围,全市法院已建立1家国家级青少年维权岗,3家省级青少年维权岗,3家市级青少年维权岗。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为保障未成年人的诉讼权利,我市各辖市区法院都设立了少年审判庭,建立少年法庭数由“十五”期末的3个增加到“十一五”期末的8个,专门审理涉及未成年人权益的案件,加强了对未成年人权利的保护,对侵害儿童权益案件的受案率一直为100%。近年来,为加强流动儿童日常服务管理,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公安局、妇联、卫生局、教育局、计生委等部门,建立统一流动儿童信息采集项目,完善系统录入程序,制定信息共享规范,从2007年5月开始,将全市16周岁以下流动儿童统一登记采集信息,录入暂住人口信息管理系统。2009年,我市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确定为“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保护”项目试点城市。
3、成长社会环境不断净化。为净化少年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有关部门还积极采取措施,对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刊物、场所等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整治力度。公安机关积极会同新闻、文化等成员单位加强校园周边音像、书刊销售、出租网点的暗访检查,加大对路桥、电脑城等专业市场的突击清理检查,及时查缴各类非法出版物。2006—2010年全市共收缴非法出版物195.5万多张(册)(其中音像制品170万张、书籍25.5万余册)。确保了我市社会面未出现各类政治性的非法出版物,淫秽光盘等非法出版物也大量减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书报刊、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制品集中经营场所和批发、零售、出租、放映单位及印刷、复制、刻录等企业的日常监管,深挖非法生产、包装、仓储窝点和非法光盘生产线,持续清理销售盗版及非法出版物的游商、地摊和无证照营业者,做到打击侵权盗版天天有行动、天天见成效,维护了我市文化市场的经营秩序,净化了我市出版物市场的环境。并对全市所有的歌舞厅、发廊、足疗、美容美发、洗浴按摩、旅店等场所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治安检查,2006—2010年共清查歌舞娱乐及其他复杂场所31361家,发廊1244家次,出租房21423户,处罚涉黄场所2千余家次。
近几年来,虽然儿童事业有了显著的发展,《十一五儿童发展规划》目标已基本实现,尤其是有关儿童生命质量方面的指标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儿童教育、法律保护、生长环境等指标也在全省名列前茅。欣喜之余,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儿童事业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流动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流动儿童卫生保健工作、“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撰稿人:高舟维
核稿人:杨 珏
签发人:吴志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