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通知公告 统计动态 统计信息 统计数据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您好!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内容
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和谐社会稳步构建
发布日期:2011-05-17  来源:本网站  浏览次数:  字号:〖

 

   “十一五”期间,我市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保各项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社会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教育事业持续向好

五年来,常州根据现实情况对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整合,教育规模及综合实力得到长足发展,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益显著提高,构建起符合常州实际情况的教育体系。同时通过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推进周”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1、基础教育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率先实施基础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整合城乡中小学,优化教育资源,普通中学由2005年的172所降至2010年的163所,小学由2005年的284所降至2010年的190所。同时教师队伍也在增强,初中的专任教师由2005年的8562人增至2010年的9012人;现任教师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升,任职于高中具有本科学历及以上的老师比例已达到90%以上。

2、中职教育成绩瞩目。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了职业教育长足发展;“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广泛认同。同时积极推进部分中专学校升格为高职院。虽然其招生数由2005年的15528人减至2010年的12342人,但学校的专任教师数却从2005年的444人升至2010年的2216人,这一增一减的背后是教育质量的提升。

3、高等教育不断突破。全市高等教育五年来取得长足的发展,作为载体的普通高校实现了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尤其以常州大学的成立可看做我市高等教育的发展转折。目前我市共有9所高校,高校招生数由2005年的30788人到2009年的40372人,增长31%;每万人中的大学生数由2005年的271.3人增至2009年的348.7人,增长28.6%;高校的专任教师由20054515人到2009年的5488人,增长21.5%。我市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了以常州科教城为核心,“产学研”为一体的竞争格局。

二、文化事业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文化工作立足于我市实际环境,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既关注硬件建设,也重视软件开发,促进全市群众文化生活蓬勃开展,文化艺术创作取得丰硕成果。2009年常州文化产业增加值达55.25亿元,比2008年增长22.4%,占当年GDP的比重2.19%,比2008年提高0.14个百分点。

1、文化工程加快建设。五年来常州先后建成了以常州大剧院、常州博物馆(含规划展示馆)为标志的常州新文化中心,其中展区面积近1万平米的常州博物馆自20074月开放以来,已举办各类展览20余项。同时我市最大的公园红梅公园于2006年正式免费开放,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还绿于民。

2、群众文化丰富多彩。目前常州市拥有博物馆10个,公共图书馆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8个,文化站58个。既有青年锡剧团、评唱团、歌舞团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从业人员300人;也有群众业余演出团体,其参与度更广。近年来,还延续开展了民俗风情旅游节、形象产品专场文艺演出等活动,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较好地实现了文化工作为政治工作和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

3、广电事业强势发展。截止2009年末,全市拥有广播电台4座,对内广播节目7套,广播全年自办播出时间42912小时;拥有电视台4座,自办节目8套,电视全年自制节目时间为7056小时;全年传输数字有线广播电视155套,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03.5万户。由武进广播电视台策划,以常州立华畜禽有限公司总经理程立力为原型制作的广播剧《硕士鸡倌光荣的失败史》,自2009年初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数次播出后,社会反响热烈,好评如潮。

4、动漫艺术成果丰硕。2009年市委市政府整合常州动漫产业、软件产业和恐龙园等优势资源,成立创意产业基地,为动漫产业快速发展打造坚实的平台。截止目前,累计创作完成动画片36部,其中有14部在央视播出、3部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16部动画片进入了欧美、中东、东南亚市场;创建了《炮炮兵》、《恐龙宝贝》、《小卓玛》等一批有影响的动漫品牌。5家企业被国家商务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在2009全国首批认定的100家动漫企业中,常州占据15席,2010年全国首批认定的36款重点动漫产品,常州3款产品上榜。2010年预计完成动画制作3000分钟。

三、卫生事业焕然一新

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全市卫生事业得到健康发展,其专业化程度不断加强,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医疗资源分布日趋合理,一个遍布城乡、防治兼顾、以人为本的医疗卫生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1、服务网络日趋完善。2009年末,常州市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89个,其中医院33所,诊所、卫生保健所、医务室机构332所,村卫生室486家;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0244人,注册护士7238人,技师1064人;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16170张,医院(含妇保院)床位10680张;全市医院门急诊疗人次796.21万人。市一院和武进人民医院被认定为省基本现代化医院,市一院进入全国大型医院综合实力50强。

2、公共卫生基础扎实。我市通过建立与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功能相对完善的疾病防控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实行计划免疫“金卡”工程与“蓝天”工程,儿童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稳定在98%以上,外来务工子女与本地居民子女享受同等计划免疫服务。每千位中的婴儿死亡率从2005年的6.23人降至2009年的2.85人;孕产妇保健管理率由2005年的98.6%升至2009年的99.71%。基础设施和卫生条件普遍改善,市区和金坛市、溧阳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3、农村卫生逐步改善。我市以农民健康工程为载体,围绕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农村基层卫生机构服务建设及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三个核心来开展工作,有效增强了农村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提高了农村卫生安全保障水平。截止2009年末,全市建成农村社区村卫生室486个,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100%

四、体育事业欣欣向荣

以成功申办2010年江苏省第十七届运动会为契机,“十一五”期间我市体育事业进入了历史上发展迅速、成效显著的时期,全市体育运动蓬勃开展,群众体育成绩显著,人民身体素质显著改善,竞技运动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一批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屡创佳绩,为国家和地方赢得荣誉。

1、竞技体育实力迅速提升。常州以“队伍建设、内部管理、科研保障、人才引进”为抓手,努力提高训练水平;市少体校和市体育运动学校为国家培养优秀运动员近400人。在第十七届省运会上,我市选手取得174金,227.5银,171.5铜的佳绩。同时体育科研实力不断增强,挂牌的江苏省体科所常州分所,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群众体育体系逐步完善。我市坚持以提高健康素质为主旨,优先发展群众体育;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18名,位居全省前列。200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把“体育惠民工程”列入重点工作,37 个乡镇、20个街道的全民健身中心全部完成,形成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群众体育设施的“全覆盖” 2009年我市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含单项)40场次,参加县级以上运动会人数(含单项)达11900人次。

3、体育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五年来,我市建成了一批高水平体育场馆。20089月建成的奥体中心是标志性建筑,成为可容纳3.5万人观众席位的体育馆、2000个观众席位的跳水游泳馆、6000个观众席位和1000个展位的综合体育馆;并改造完成中天钢铁体育馆。金坛市、溧阳市、武进区建成了功能齐全的体育中心;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全民健身中心全面启动。

五、社会保障日臻完善

通过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探索与我市经济社会相适应的社保制度的运行机制,“十一五”期间我市的社会保障网络不断延伸,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逐渐成熟,有力的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1、养老保险覆盖不断扩大。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数量从2005年的25264家到20108月的38495家,其参保人员由2005年的69.07万人增到20108月的105万人,实际支付的养老金从2005年的19.16亿增到2009年的39.43亿元。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在保人数由2005年末的12.47万增至2009年末的41.17万人,领取保险金人数由2005年的0.45万人增至2009年的33.54万人,养老保险的支出由2005年的0.05亿元增到2009年的1.09亿元。

2、医疗保险改革稳步推进。针对“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问题,通过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以解决,近年来成效显著:参加医保人数由2005年的79.78万人提高到20108月的128.74万人;实际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由2005年的8.04亿元增至2009年的18.13亿元;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出由2005年的3.92亿元增到2009年的8.19亿元;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因病返贫的现象,体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3、失业保险建设走上正轨。失业保险对于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市以保生活、促就业、防失业、稳岗位为目标,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从2005年的1.77万人增至2009年的4.25万人;失业保险金收入则从2005年的2.07亿元增至2009年的4.25亿元;失业保险金支出从2005年的1.26亿元增至2009年的2.54亿元。

4、最低保障制度不断优化。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人数由2005年的1.52万人增至201012月的2.23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人数由2005年的2.84万人增至201012月的3.72万人;市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05年的每人每月260元,调整到2010年的390元(不包括武进);并实行了城乡低保一体化。这项制度满足了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撰稿人:陈文韬

核稿人:杨 珏

签发人:吴志刚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办公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305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