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通知公告 统计动态 统计信息 统计数据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您好!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内容
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发布日期:2011-05-17  来源:本网站  浏览次数:  字号:〖

“十一五”期间,我市各级政府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和富民强市总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和农村工作各项政策措施,在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农村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经营机制更加完善,农民生活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整体实力持续增强,一个社会安定、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现代化新农村逐步呈现在全市人民面前。

据初步预测,“十一五”期末,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74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67.3%,年均递增10.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370元,比“十五”期末增长76.7%,年均递增12.1%

一、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十一五”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采取合理调整布局、政策引导扶持、加强舆论宣传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在农业生产资源不断萎缩的不利条件下,不仅保持了粮食等主要农作物产量的稳定,并且使农业内部结构更趋合理,规模化、产业化程度稳步提升。

一是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十一五”期间,我市粮食生产在经历比较大的波动后,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得以逐步回升,粮经比例保持在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到2010年底,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42.4万亩,比2005年底增加25.2万亩。在面积回升的同时,我市还通过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加大投入力度等措施增加土地的产出效率,2010年粮食单产475.4公斤/亩,比2005年增加23.9公斤/亩;其中,水稻单产达620公斤/亩,连续8年位列全省第一,种粮的亩均收入提高近700元。

二是区域特色逐渐形成。“十一五”期间,我市继续注重发挥区域优势,通过合理引导和大力培育,花卉、水产、水果、茶叶、畜禽等八大特色农业经济区域已初步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一批“名、特、优、新”农产品逐步成为全市农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支撑力量,为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预计至2010年底,全市拥有高效农业面积84.9万亩,比“十五”期末增长近1倍;其中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22万亩,比“十五”期末增长46.7%;茶园总面积达12万亩,比“十五”期末增长33.2%;高效渔业面积22.5万亩,比重提高9个百分点。

三是科技含量稳步上升。“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推广力度,大力倡导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至2010年底,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居全省前列。全市农业机械化达85%,列全省第一。全市获得省级以上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达307只,共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57个,拥有以“天目湖”、“长荡湖”、“立华”等为代表的各级名优农产品173个。

四是规模化经营有所突破。农业规模化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十一五”期间,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目标,我市农业多种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生产规模不断壮大。截止2010年底,全市生猪、肉禽、蛋禽、奶牛的规模养殖比重达73.6%95.0%94.0%92.0%,分别提高23.6个百分点、12.0个百分点、19.0个百分点和18.0个百分点;全市共有农业龙头企业近171家,其中47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年经营收入突破200亿元。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也不断发展壮大,到2010年底,全市拥有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695个,比“十五”期末增加591个,增长5.7倍。 

五是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十一五”期间,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民环境意识的增强,我市农业生态环境也显著改善。2010年底全市农药使用量达4000吨左右,比“十五”期末下降近40%;化肥施用量达6.9万吨,比“十五”期末下降23.2%。广大农民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以溧阳市天目湖、金坛市“三边(山边、湖边、城边)”和武进区太湖湾等为代表的一批休闲观光农业带逐步形成,不仅生产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的各种农产品,而且使土地产出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据测算,目前我市亩均土地实现农业产值达3950元,比“十五”期末增长39.1%,年均递增6.8%

二、农村工业加快结构调整,整体实力继续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努力营造良好的农村投资环境,在不断扩大利用外资的同时,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发展农村工业经济,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农村工业整体竞争力。

一是经济总量保持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村工业经济每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幅,呈现总量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运行质量明显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预计2010年全市农村工业总产值7094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80.6%,年均递增23.0%;实现利税516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208.2% ,年均递增25.2%,其中实现利润343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252.8% ,年均递增28.7%

二是投入与产出能力不断提高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宏观政策,不断激发着我市农村企业家创业与投资的热情,“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村工业投入规模明显扩大,投资大项目不断涌现。许多民营企业在逐步完成原始积累的同时,更加注重苦练内功,着力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农村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农村工业的产出规模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的乡镇工业企业个数达29640家,比“十五”期末增长36.9%;全市乡镇工业企业的资产总额的达4262.1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7倍。

三是个私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村个体私营工业发展迅猛,“产、销、效”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预计2010年全市农村个体私营工业实现销售收入达6799亿元,占全部农村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98.4%;农村私营及私营控股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090亿元、增加值1172亿元、销售产值5000亿元,均比“十五”期末增长2倍以上;个体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48亿元、增加值80亿元、销售产值3398亿元,均比“十五”期末增长  1倍左右。

三、农民收入结构更趋合理,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十一五”期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落实中央农村工作的文件精神,引导广大农民转变观念,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始终把提升农民收入增幅、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放在农村工作的首位,狠抓体制机制创新,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改革力度、配套政策措施,依靠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民就业结构的调整,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优化农民收入结构,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全面推进全市的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工业,稳步提高农民收入。五年来,我市农村工业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生产和效益形势喜人,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在自身获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保障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不断提升。预计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报酬性收入达4420元,比2005年增长90.1%,占新增收入的比重将达到39.0%左右。预计2010年底农村二产从业人数将达到70.5万人,其中工业从业人数为54万人,分别比2005年增加6.5万人和5.6万人。

二是努力发展多种经营,不断增加农业收益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农民增收政策和措施,并对粮食生产实行直补,极大地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在认真落实政策措施的同时,还积极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着力提高农民收益。“十一五”期末,全市多种经营产值已达143.8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71.8%,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3.8%,比2005年提高3.4个百分点。特别是我市近年来大力发展的“名、特、优、新”农产品收益较高,对稳定农民收入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三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挖掘增长亮点。十一五”是我市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城镇化速度的提升,广大农民加速向城镇集聚,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载体,有力地带动了农村地区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优化了农村三次产业结构。“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村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五”期末的18.81.28调整为18.34.0,农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由30.1万人增加到30万人,增加4.3万人,增长16.7%。预计2010年农村第三产业增加值将达580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9倍。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活跃了农村经济,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我市农民从第三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已达6.2%左右,比“十五”期末提高1.2个百分点,占新增收入的比重约为12.5%左右。

四是初步形成农村保障机制,逐步促进收入多元。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各级政府积极做好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工作,在不断提高农村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参保率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实现征地农民“即征即保”,在逐步提高覆盖率的同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也不断提高,并逐步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统一。预计2010底,全市农民转移性收入达540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00.7%。此外,以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的农民股份合作组织也蓬勃发展,促进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2010底,全市农民财产性收入达590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32.3%

撰稿人:李 戈

核稿人:李歆生

签发人:周智谦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办公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305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