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通知公告 统计动态 统计信息 统计数据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您好!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内容
经济发展量质并举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发布日期:2011-05-17  来源:本网站  浏览次数:  字号:〖

 

“十一五”时期,我市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解决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有效应对外部冲击的重要举措,以及远近结合、造就常州市产业优势的战略决策,坚持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创新创业,积极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着力优化经济结构,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全市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有所增强,并在产业优化、产业升级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走出了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

一、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十一五”以来,我市在积极推进“量”的积累的同时,更加重视经济运行“质”的提高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增强,在促进和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不断向着更加优化、合理、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方向调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4.361.134.6调整为2009年的3.656.839.6,预计2010年我市第三产业占比将提高至40%,“十一五”这五年成为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最为显著的一个时期。

农业种植结构趋向优质高效。农业生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突破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培育现代化都市农业,农业生产加速向区域化、优质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种植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带集聚优势更加明显。据初步预测,“十一五”期末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将达174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67.3%,年均递增10.8%,比“十五”时期平均增速加快6.9个百分点。农业内部粮经比例趋于合理,2009年,全市经济作物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达84.5%,比2005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高效农业建设成果显著,预计至2010年底,全市拥有高效农业面积84.9万亩,比“十五”期末增长近1倍;其中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22万亩,比“十五”期末增长46.7%;高效渔业面积22.5万亩,占渔业面积的比重提高了9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结构趋向高新高端。“十一五”以来,我市积极实施有效投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提升区域竞争力以及《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和8880工程,努力构筑工业经济发展新优势,全市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工业内部结构则随着宏观环境、市场趋向及产业发展基础的变化而呈现新的格局。与“十五”期末相比较,2009年全市轻、重工业产值规模分别扩大了0.8倍和1.7倍,年均增长15.2%27.6%,重工业发展速度超出轻工业12.4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例由2005年的29.770.3调整为21.978.1,重工业比重在四年间提高了7.8个百分点,而今年前11个月,我市重工业比重已提高至78.9%,表明我市已经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较好发展基础,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及环保设备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8.3%(市口径),今年前11个月已提高至51.6%,比2005年上升了15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特色优势更加明显,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轨道交通设备、数控机床及基础装备等装备制造业在国内同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2009年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999.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3.4%,今年前11个月,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已达2074.1亿元,占比仍保持在30%以上。金属冶炼及深加工、纺织服装、精细化工等传统产业也通过合资合作和信息化改造得到优化提升,技术装备和产品档次得到进一步提高。

服务业发展结构趋向现代新型。“十一五”以来,我市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提升品质基本方略,积极落实扶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优化发展环境,全市服务业发展呈现速度提升、份额扩大、结构改善的良好态势,在服务生产生活、吸纳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全市服务业经济总量从2005年的449.5亿元提高到2009年的998.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4.8%,高于“十五”时期1.5个百分点,高于GDP增长速度1.1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规模从2005年的56.1亿元提高到2009年的131.4亿元,年均增长23.7%,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由59%提高至60.9%服务业内部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两大传统行业在服务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由“十五”期末的40.9%下降为34.4%,金融业、房地产业等新兴服务业在服务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由“十五”期末的19.8%上升为25.1%。与此同时,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休闲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体系趋于完善,发展模式不断创新,新的发展优势日益显现。

二、内外需求持续扩大,贡献作用更加协调。“十一五”时期,我市将扩大有效投入、促进社会消费、刺激外贸出口作为应对外部环境急剧波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手段,全市投资、消费、出口规模全面实现翻番,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更加协调,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投资规模逐年扩大。“十一五”时期,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在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大背景下,继续在较高平台上保持稳定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由“十五”期末的769.8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207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2%左右。投资主体结构发生积极变化,非国有投资对投资增长的贡献作用持续提升,全市国有经济投资额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由“十五”期末的25.0%下降至2009年的17.8%,外商及港澳台经济投资额所占比重由12.6%上升为14.9%,民间投资所占比重由62.3%上升为67.3%。今年前11个月,外商及港澳台经济投资及民间投资占比已分别提高至15.2%71%。工业投资结构有所优化,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规模迅速扩大,2006年至2010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超过4200亿元,相当于前五年的3.3倍。钢铁、水泥等“双高”项目得到有效控制,占全社会工业投入的比重由“十五”期末的10.1%下降为2009年的9.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迅猛,投资规模由“十五”期末的56亿元扩大到2009年的375.9亿元(市口径),占全社会工业投入的比重由12.2%上升至38.7%,今年前11个月,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比已提高至45.6%。服务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投资规模由“十五”期末的303.8亿元扩大到2009年的722.0亿元,年均增长24.2%,四年累计投入达2228.4亿元,今年前11个月,我市服务业投资规模已达796.4亿元,同比增长22.6%

消费增速逐年加快。“十一五”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措施以及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的刺激带动下,我市消费需求趋于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轨迹逐年抬升。2006年至2009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6.2%18.4%24.1%16.7%,四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87.8亿元,相当于“十五”时期的1.8倍。预计2010全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1041亿元,同比增长18%。城市市场得到快速发展,消费集中度明显提高,“十一五”前4年,全市城市市场零售额年均增长19.6%,农村市场零售额年均增长13.4%,城乡市场份额比由“十五”期末的89.710.3发展为91.68.4。随着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经济的纷纷进入,我市商贸流通市场的投资主体日呈多元化,至2009年底,在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企业中,有外商投资企业7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5家,私营企业700家,而“十五”期末,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仅2家,私营企业仅3家,外商投资企业则为空白。居民家庭消费结构进一步由发展型向享受型转变,2009年,我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4375元,较“十五”期末增长53.9%,年均增长11.4%;人均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上升至14.6%,四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

外贸出口结构优化。“十一五”以来,我市对外贸易在克服国际贸易壁垒增加、人民币汇率改革、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的同时,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在巩固原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的同时,着力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全市外贸出口规模明显扩大,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持续改善。2006年至2009年,全市累计实现机电产品出口额213.7亿美元,相当于“十五”时期的2.3倍,出口规模由“十五”期末的30.9亿美元扩大到2009年的55.8亿美元,年均增长16%,比同期出口平均增幅高出0.6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十五”期末的50.4%上升至51.4%,今年前11个月,机电产品实现出口79.5亿美元,占比已提高至56.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增长势头良好,成为对外贸易领域新的增长点。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15.9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4倍,在全市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由“十五”期末的10.7%上升到14.6%。今年前11个月,我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已达33.9亿美元,同比增长86.9%,占比已提高至24%出口市场结构进一步趋于多元化,亚洲和北美洲等传统市场出口份额有所下降,其他四大洲所占份额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09年,我市对亚洲地区出口份额为38.8%,北美洲地区出口份额20.8%,分别比2005年下降6.5个、4.5个百分点;欧洲地区出口份额达到29.4%,比“十五”期末提高了8.6个百分点。

三、非公经济比重上升,民资外资发展迅速“十一五”以来,我市扩大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扩张经济总量、培植经济发展制高点、优化所有制结构的有效途径,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形成了各种经济类型共同发展的多元经济格局,以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为主的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和三资企业,日益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公有经济份额继续下降。十一五”以来,随着所有制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我市国有集体企业数量逐年减少,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明显下降。2005年至2009年,全市工业单位数由3.9万家增加到近5万家,增长了26.5%,其中国有、集体企业单位数分别由33家、574家下降到目前的16家、216家,降幅分别为51.5%62.4%,国有、集体企业在全部工业单位数中所占比重由1.5%下降为0.5%。从规模以上工业主要指标看,国有、集体经济所占份额也呈现逐年缩小的态势,其中产值所占比重由“十五”期末的5.9%下降为2009年的1.5%,实现利税所占比重由7.9%下降为1.9%。在商贸流通领域,国有集体企业继续逐步退出,个体私营经济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全市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中国有集体企业数量降到10家,销售额所占份额则由9.5%下降到3.7%

民营经济队伍日益壮大。十一五期间,我市把发展民营经济放到更加显著和重要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市民营企业队伍不断壮大,总量规模逐年攀升,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日益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09年末,全市个体工商户数达 14.3万户,私营企业户数达59659户,私营企业注册资金1202.2亿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30.3%50.6%1.2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私营经济所占比重由“十五”期末的43.9%上升到56.3%,平均每年上升3.1个百分点;在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中,私营经济所占比重由“十五”期末的1.3%迅速飚升至82.6%,平均每年上升20.3个百分点。全市民营经济在地区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基本稳定在六成左右,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十五”期末的62.3%扩大到67.3%,民营经济上缴税收占全部税收总额的比重由59.5%扩大至62.4%,分别提高了5个和2.9个百分点。

外商投资经济健康发展。“十一五”以来,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数量明显增多,在带来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制度、增强地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同时,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地位也稳步上升。全市规模以上三资工业企业数量由“十五”期末的607家增加到2009年的1023家,产值比重由28.8%扩大到35.5%,提高了6.7个百分点,利税和利润比重分别从“十五”期末的28.6%33.3%上升至2009年的39%43.8%,均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外商投资领域迅速向服务行业拓展,在房地产、商贸流通等行业投资势头十分强劲,为大力推进我市城市化建设,增强我市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改善投资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年前11个月,我市服务业实际到帐外资11.6亿美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4.1%,比“十五”期末提高了2.8个百分点。一批国际知名卖场为主的批发零售性企业陆续登陆常州,全市营业面积在8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中,外商投资企业的市场份额已经占到2.8%,比2005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

四、就业渠道趋于多元,就业结构得到优化。“十一五”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市城乡居民的就业观念、就业渠道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国有、集体经济单位从业人员人数逐年减少,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和股份制企业等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快速发展。

从业人员队伍逐年扩大。十一五”以来,随着非农经济在农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我市农村劳动人口继续加速向城市和城镇转移,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员比重逐年下降,从事非农产业人员的比重逐步上升,全市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逐年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吸纳了大批劳动就业人员。截止2009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达304万人,比“十五”期末增长25.9%,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9.5万人,比“十五”期末减少9.8%,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由13.5%下降为9.7%;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170.4万人,增长32.1%,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由53.4%上升到56%;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04.2万人,增长30.5%,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由33.1%上升到34.3%。全市农业从业人员占乡村从业人员的比重22.2%,比2005年下降3.2个百分点。

单位就业比重有所下降。“十一五”以来,我市国有、集体单位等传统就业渠道接纳就业人数逐年减少,城镇私营和个体经济等单位以其灵活的方式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并逐渐成为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单位从业人员从“十五”期末的37.4万人减少为2009年末的36.9万人,在社会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由15.5%下降为12.1%。城镇个私劳动者队伍逐年扩大,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全市城镇个私劳动者人数从“十五”期末的72.4万增加到2009年末的128.1万人,在社会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由30%上升为42.1%

非公经济就业逐年增加。十一五期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比重份额的稳步提升,我市民营企业、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等非公经济日益成为吸纳新增就业和安置城乡劳动力的重要渠道。截止2009年末,城镇集体以上的外商港澳台投资单位从业人数达7.7万人,比2005年增加1.3万人,年均增长4.7%,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提高到2.5%。截止2009年末,我市个私从业人员达到137.9万人,比2005年增加46.2万人,年均增长10.7%;个私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45.3%,比2005年提高7.3个百分点。

撰稿人:杨 珏

核稿人:恽东玉

签发人:恽东玉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办公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305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