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和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市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调结构、稳增长、抓创新、促转型的总体思路,坚持保增长与优化结构相结合,培育新兴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加强自主创新,加快推动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构建具有常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工业经济走向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全市工业在保持较快和稳定增长的同时,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呈现出产业规模持续增大、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创新步伐有所加快、主导产业更加凸现的良好态势。
一、“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五年来,我市民间创业、创新和创造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发,太阳能光伏、风能发电等一批新兴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输变电、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等一些传统优势产业也实现了技术的跨越和量级的提升,构筑起常州工业经济发展的新优势,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工业经济运行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常州工业经济总体呈现规模扩大、效益改善、质量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总量规模连续实现新的突破,产业发展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2006年至2009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730.7亿元,相当于“十五”期间的2.2倍,年均增长速度达24.3%,比“十五”期间高出0.9个百分点。预计2010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350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00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27%以上。截止2010年11月底,全市纳入统计范围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计6498家,比2005年增加2905家,涵盖了国民经济4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33个大类,形成了门类齐全、实力雄厚、具有相当规模和特色的工业产业体系。在总量扩张的同时,企业整体实力也显著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量由2005年底的1957.8亿元上升至2009年底的4150.9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0.7%。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2006年至2009年,全市工业经济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48%,全市经济新增总量的一半左右由工业创造。
(二)增长质量得到新改善。“十一五”以来,我市积极顺应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全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除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比较明显的2008年下半年及2009年一季度外,基本保持效益增长好于产销增长的良好态势,企业盈利水平和盈利能力得到显著提升。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5868亿元,实现利税450.1亿元,利润总额276.8亿元,分别相当于2005年的2.4倍、2.8倍、2.9倍,年均增幅分别达到24.3%、29.1%、30.2%。反映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综合效益的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逐年提升,截至2010年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21.9%,比2005年提高66.3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七大评价指标均好于“十五”期末水平。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数增减变动情况
|
2005年 |
2010年1-11月 |
增减 |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
155.56 |
221.89 |
66.33 |
总资产贡献率(%) |
10.31 |
13.56 |
3.25 |
资本保值增值率(%) |
117.71 |
123.24 |
5.53 |
资产负债率(%,逆指标) |
65.78 |
61.14 |
-4.64 |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年) |
2.24 |
2.49 |
0.25 |
成本费用利润率(%) |
4.06 |
5.65 |
1.59 |
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 |
98398.57 |
180229.24 |
81830.67 |
产品销售率(%) |
97.77 |
98.32 |
0.55 |
(三)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五年来,我市坚持以重点项目带动产业升级,以重点项目吸引配套项目集聚,在对外吸引高质量外资的基础上,着力加强与国网电气、西电集团、中石油、东风汽车等央企的合作,依托大型央企在优质资源、优秀人才和优势品牌方面的支撑,加快推进工业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支撑工业经济的持续稳健运行。2010年,全市实施总投资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192个,比2005年增加62个,累计完成工业投入341.1亿元,比2005年增加177.1亿元。全市工业投入规模持续扩大,全社会工业投资由2005年的464.9亿元扩大到2009年的978.8亿元,年均增长20.5%。工业投入结构得到明显优化,五大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入比重稳步提高,钢铁、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的投入比重有所下降,今年前11个月,全市完成五大产业投资732.4亿元,占全社会工业投入的比重达到69.7%;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479.2亿元,占全社会工业投入的比重达到45.6%。
(四)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五年来,我市坚持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取向,以增强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着力推进工业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努力形成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全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取得重大进展。作为我市支柱产业之一的输变电设备制造业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2009年,该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3.7亿元,实现利税51.5亿元,实现利润34.1亿元,是2005年的3.1倍、3.9倍、3.9倍,常州金源铜业有限公司、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华朋变压器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产销规模超过40亿元;新能源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形成一定的先发优势,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出现天合光能、亿晶光电、新誉风电等一批优质企业和龙头企业,2009年,新能源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3.9亿元,实现利税21.4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13.9%、2.4%。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生物技术及制药业和新能源产业等优势产业呈现增长速度快、贡献份额大、经济效益好、发展质量优的良好格局,成为引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预计2010年全市五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4704亿元,相当于2008年的1.6倍,年均增长25.8%,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高出6.9个百分点;五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64%左右,比2008年提高6.8个百分点。
(五)多元发展呈现新格局。“十一五”期间,我市在加大招商引资、招商选资的同时,把培育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连续制定两轮民营经济发展“三年跃升计划”,实施产业升级、做强做大、创业富民、园区集聚、民企上市、以民引外等十大工程,取得了显著而积极的成效。公有经济逐步从一般性竞争领域有序退出,人才和物质资源向其他优势领域和重点行业转移,非公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民营经济主导地位及贡献份额进一步上升,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民营工业企业分别由2005年的607家、2778家增加到2009年的1023家、5407家,总资产规模分别由2005年的565.6亿元、1094.8亿元扩大到1455.7亿元、2344.8亿元,从业人数分别由2005年的16.1万人、38.9万人增加到27.2万人、55.7万人。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86.3亿元,实现利税175.2亿元,利润121.2亿元,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2倍、2.8倍、2.8倍;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08.6亿元,实现利税244.7亿元,利润136亿元,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1.3倍、1.6倍、1.6倍。
(六)企业实力得到新提升。“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将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作为提升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努力增强重点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积极实施做大做强战略,全市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发展潜力足的大企业(集团)不断涌现,尤其是在2009年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中,重点企业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的支撑作用,为全市工业经济的企稳回升作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09年末,我市有4家企业资产总额超过50亿元,比2005年末增加3家,其中2家企业资产规模突破百亿大关;73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其中3家企业超过100亿元,分别比2005年末增加46家、 2家;全市利税超亿元的企业达71家,比2005年末增加45家。今年1-11月份,全市产值列前100位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87.1亿元,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所占比重为41.9%,比2005年提高0.3个百分点;利税列前100位企业实现利税268.4亿元,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所占比重达到50.9%,比2005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七)科技创新迈出新步伐。五年来,我市积极致力于探索产学研合作的“常州模式”,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扶优扶强创新主体,完善提升创新创业平台,加快集聚创新人才,优化提升创新环境,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不断显现。全市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5年的1.44%提高到2009年的2.33%,提高了0.9个百分点,在省内13个城市中列第3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76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800只以上。全市纳入统计的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达2197家,较2005年增加1124家。今年前11个月,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3430.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353.1亿元,实现利税305.4亿元,利润217.5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51.6%、51.4%、57.9%、62.7%,分别比2005年提高15个、14.5个、14.1个、14.4个百分点。2009年,全市441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R&D活动的企业达266家,所占比重为60.3%,比2005年上升24.7个百分点;R&D活动人员2万人,是2005年的2.5倍。
撰稿人:顾春静
核稿人:杨 珏
签发人:恽东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