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通知公告 统计动态 统计信息 统计数据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您好!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内容
投资驱动效应显著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发布日期:2011-05-17  来源:本网站  浏览次数:  字号:〖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里,我市经受住了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严峻考验和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市委、市政府率领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保增长、促发展”的决策部署,使得全市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十一五”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在促进扩大内需、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积极的驱动作用,成为成功抵御金融危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十一五”期间,我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12亿元,是“十五”期间投资总量的3.3倍,年度投资额由2005年的769.8亿元迅速扩大到2010年的2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2.3%

一、投资规模实现大跃升,奠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1、投资总量逐步扩大,增速趋于合理平稳。“十一五”初期,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增长,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前两年投资增速分别达23.6%26.5%2007年,全市全社会投资规模首次超越1000亿元。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国内市场遭到重创,为刺激投资信心,国家出台了4万亿投资计划,我市市委、市政府也适时启动“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来带动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同时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来鼓励企业“保增长,促转型”,使得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在2008-2010三年时间里仍能以20.3%17.7%23.4%的速度增长。2010年,全市全社会投资总量跃上2000亿元台阶,达2103.6亿元。从投资增长轨迹看,进入“十一五”以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开始步入合理而平稳的增长区间,发展也具有可持续性和科学性。

2、单个项目规模扩大,亿元项目数量增加。2010年,全市共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5045个(不含房地产开发投资统计项目),比2005年增加1336个,总建设规模3137.6亿元,比2005年(20053709个,规模1286.6亿元)增长143.9%,单个项目建设规模6219万元,比2005年增长79.3%。投资项目中计划总投资超过亿元的项目344个,比2005年增加130个,在施工项目中占比6.8%,比2005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超10亿元项目有55个,占全部亿元项目总数的16%,比2005年增加39个,占比提高8.5个百分点。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规模2017.3亿元,单个项目平均投资规模5.9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和1.5倍,(2005年建设规模827.2亿元、户均3.9亿元,完成投资305.6亿元),全年实际完成投资674.4亿元,是2005年的2.2倍。

3、生产能力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基础明显提升 一是新增固定资产成果显著。新增固定资产是投资建设的直接成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基础。“十一五”期间,我市累计新增固定资产512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2.9%,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68.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累计新增固定资产10亿元,年均增长26.1%,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58.8%;第二产业累计新增固定资产3100亿元,年均增长20.5%,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72.9% 第三产业累计新增固定资产2010亿元,年均增长26.7%,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64.1% 二是行业产出规模明显扩大。2010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76.7亿元,是2005年的3倍,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依次为99.8亿元、1667.2亿元和1209.7亿元,是2005年的3.7倍、2.7倍和3.6倍;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4.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387.8亿元,建筑业企业施工产值738.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4.7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3.3倍、3倍、2.8倍和2.4倍;交通运输业货运量13109万吨、客运量29201万人,邮电通信业务总收入50.5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2倍、1.9倍和1.5倍;截至2010年底,我市建成公路总里程8348公里,比2005年增加2904公里,市区范围建成区面积153.1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加48.7平方公里,自来水、燃气普及率99%以上,比2005年提高7个百分点。

    二、投资结构逐步改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三次产业投资趋于协调,投资结构调整的先导作用明显 在我市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投资结构也在进行着不断的优化调整。从我市三次产业投资结构变动看,2005年我市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0.1560.3939.46,第二产业投资份额超过60%,投资增长主要依靠工业拉动。“十一五”期间正是我市进入城市大规模建设、提升、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一方面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五大产业振兴,注重有效投入提升,另一方面加大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使得我市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2010年,我市第一、二、三产业完成投资依次为7.4亿元、1186.5亿元和909.7亿元,是2005年的6.2倍、2.6倍和3倍,对“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0.5%54.1%45.4%,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比例也调整为0.3556.4043.25,一、三产业投资占比较“十五”期末均有所上升,投资增长由第二产业单向带动逐步发展为二、三产业双轮驱动。

2、投资主体格局出现变化,自主投资能力进一步增强 从投资的经济结构看,现阶段中央扩大投资的任务已基本完成,非国有经济,尤其是民间投资应是投资领域的主要力量。2005年,我市国有、三资、民间投资比例为25.02:12.64:62.34,到2010年发展为14.09:15.47:70.44,国有投资占比下降,三资、民间投资占比上升,投资主体结构发生变化,增长更具持续性。从资金来源结构看,2010年我市投资资金中国家预算内拨款占0.7%、国内贷款占比12.9%、利用外资占比4.7%、自筹资金占比57.7%、其他资金占比24%,投资融资渠道明显拓宽,国家预算内拨款、国内贷款占比均不高,自筹资金、其他资金成为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尤其是房地产开发投资中自筹资金、其他资金的占比达到了17.1%63.4%,自主投资能力非常强。

3、城乡投资协调发展,城镇投资占主导地位。“十一五”期间,我市以新一轮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深入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在建成南北新城区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中心城区路网改造、推进东大门建设,实施交通提升、环境提升、民生保障提升等一系列工程,一批已建成投入使用和正在兴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使常州城市形象得到了整体提升。五年时间,全市城镇投资累计完成5094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2.6%,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68.7%,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458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1.4%,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19.7%;累计完成农村投资2318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1.5%,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31.3%

 三、投资分布重点突出,生产力配置逐步优化

1、五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成为工业投入主旋律。 近年来,我市坚持招商引资不动摇,坚持有效投入不动摇,坚持产业创新不动摇,使我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朝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提高产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的方向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累计完成投资422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0.7%,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比重达57%2010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180.4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在全社会投资中所占比例为56.1%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逐年增长。近几年,在天合光能、亿晶光电等大批光伏企业持续产能扩大的影响下,中复丽宝第、华润包装、光宝电子、新誉风力发电、戚墅堰机车车辆厂、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等一大批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带动下,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逐年增长,工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2010年,全市工业投资中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544.4亿元,同比增长44.8%,高于全市工业投资增速23.2个百分点,在工业投资中占比也是逐年攀升,由“十一五”期初的30%左右上升至201046.1%,比重上升15个百分点以上。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3798.2亿元,比去年实际增长31.6%,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占比51.4%,比“十一五”期初上升14.8个百分点。

——五大产业投资支撑作用显著。2008年我市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列为我市五大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之后,2009年又出台了“五大产业振兴计划”,全年度共计下达五大产业专项资金6.2亿元,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出台和扶持政策陆续兑现,激励效应逐步显现,大大提振了企业家的信心,激发了企业家投身五大产业的热情,对促进五大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9年,全市五大产业完成投资608.6亿元,在工业投资中占比62.7%2010年五大产业完成投资822.9亿元,在工业投资中占比高达69.7%,比2009年上升了7个百分点,五大产业投资增速也高于全市工业投资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对全市工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02.4%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五大产业完成产值4731.2亿元,比去年实际增长28.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占比64%,比2009年上升2.3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3.8%

2、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以来,随着城市建设进程步伐的加快,我市重点实施了城市交通提升、环境提升和民生保障提升三大系列工程。五年里,全市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05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1.2%,其中交通、运输、电力、通信、水利、教育、体育、文化、卫生等政府公共基础设施投资136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8.5%。从近几年市民对城市变化的切身感受来看,最显著的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十一五”期间,我市在交通运输行业上投资累计达32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4%,城市交通网络布局整个上升了一个档次。在城区交通上,自20089月常州高架道路一期工程正式建成通车后,为了进一步改善城市道路网格局,缓解交通拥挤状况,市委、市政府规划实施了由长虹路、龙江路、龙城大道、青洋路和老312国道组成主城区与高速公路之间形成“日”字形快速路网结构,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快速公交(BRT)一、二号线扩容改道,增加公交车辆购置,提高居民公交出行比例,改善居民出行结构。在对外交通上,积极配合京沪高铁、沪宁城铁、宁杭城铁配套工程建设,建成与之相配套的京沪高铁常州站、常州客运中心及综合配套系统,加快推进西绕城高速、泰州长江通道南接线、戚墅堰货场搬迁、航道四改三整治等工程,开工建设机场改扩建工程和104国道溧阳西段、S241金坛北段等一批国省公路,使得我市交通运输环境得到整体提升,居民出行便利程度大大增加。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环境改造有了突破。“十一五”期间,我市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累计投资达60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8.1%,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6年以来,我市以“敞开城市空间、美化道路街景、提升建筑风貌、升格绿化品位”为基本思路,通过红梅公园、市民广场、清枫公园、东经120公园等一大批敞开式公园的新、扩建,公园绿地、道口绿化、道路绿化、围墙绿化、垂直绿化五大特色绿化工程和主要道路市容环境整治、沪宁城际铁路沿线绿化和环境整治、“一路两区”景观照明等工程项目的实施,以及京杭运河东西两段、锡溧漕河、丹金溧漕河、芜申运河的三级航道提升整治、“三河三园”水资源整治和景观绿化、防洪大堤滨湖路及滨水生态修复工程、水环境综合整治污水截流、江边污水处理厂二期及排江口建设等水资源的改造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环境和形象,展现出了城市的现代化水平。

——惠及民生的设施全面改善,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市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累计投资23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2%,科学研究、信息传输、文化、体育、教育、卫生、居民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行业累计完成投资20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8%。这些投资项目的建成有效地缓解了我市供电、供水、通信、社会保障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为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极大地促进了我市经济的发展。国电常州电厂、电网110千伏、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常武供水联网工程、自来水改造工程、城市燃气扩容工程、体育会展中心、常州大剧院、环球数字狂欢谷、技师院、刘国均职校改、扩建、市各大医院门急诊综合大楼的改、扩建以及第二人民医院(阳湖医院)的迁建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配套建设等,这些项目的建成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了城市运行的承载能力,提高了城市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

3、改善消费环境的投资增加,促进了消费市场的活跃。 一个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这座城市的经济活力和繁荣程度。近几年常州大力发展现代商业,随着南大街,莱蒙,惠商地块改造,武进中心城区的商业改造,新北区的商业改造,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有现代化的感觉。“十一五”期间,又相继建成武进汽车城、湖塘纺织城、亚邦物流中心、美吉特市场、龙城钢材市场、金之都物流、东南家居等大型市场,再加上中华龙城旅游现代休闲区的打造,天目湖旅游度假区环境提升、西太湖数字狂欢谷、动漫产业园的兴建,春秋淹城旅游区综合配套工程的开发,我市批发、零售、娱乐、旅游、住宿、餐饮等商业服务业五年期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9.8%,占服务业投资的比重为10.7%。其中,批发和零售业累计完成投资12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3.8%,占服务业投资的比重为4%;娱乐、旅游业累计完成投资9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78.3%,占服务业投资的比重为3%;住宿、餐饮和其他商业服务业累计完成投资11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9.7%,占服务业投资的比重为3.7%2009年,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2686.8亿元,比2005年增长98.2%,其中亿元商品交易市场商品成交总额1011亿元,比2005年增长120.3%;住宿餐饮业实现营业总收入91.1亿元,比2005年增长80.4%;旅游总收入282.4亿元,比2005年增长123.8%,其中旅游景区(点)营业收入合计9.4亿元,接待游客4403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123.8%160.7%

4、住宅建设与房地产业开发投资加强,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十五”以来,在拉动内需、鼓励消费和大规模城市改造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数百幢高层住宅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大批生态、环保、节能、智能型小区成为城市的靓丽风景,市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2000年,我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全年实施投资30亿元,商品房竣工面积204万平方米,到2010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全市实施投资447亿元,商品房竣工面积749.8万平方米年均增长31%13.9%。在商品房建设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市全力推进安居工程建设,于20075月率先在全省出台实施了住房保障五年规划,一方面继续推进在建的新都市花园、飞龙新苑等经济适用房项目建设,全面实行经济适用房货币化补贴,另一方面加快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房建设,已新开工建设金泽家园、金润家园等6个项目近4000套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并准备面向社会收购房源1246套以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同时,加强老小区的整治提升,2010年投资2亿元完成市区65万平方米成建制老住宅小区出新、停车设施建设、安防建设及设施完善,还将完成市区175万平方米非成建制老住宅区环境整治,和安防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我市老住宅区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据最近国家统计局常州调查队对我市市区52个社区的2167户的居民家庭住户基本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市市区居民户均建筑面积99.3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34.7平方米,比2007年增加0.9平方米,其中有61.8%的住户超过人均30平方米的小康住房标准,比2007年上升了7.3个百分点,我市居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撰稿人:刘敬敏

核稿人:杨 珏

签发人:吴亚平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办公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305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