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城市化发展最快的五年,也是我市商品流通领域大发展的五年,城市化快速推进引发的住房消费扩张、居民收入增长带来的消费结构升级、城市规模扩张带来的商业中心的重新布局、现代信息手段发展带来的全新商业营销模式,这一系列变化促使我市消费品市场更加繁荣活跃,消费结构升级日益加快,消费热点层出不穷。
一、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市场经营主体快速壮大
“十一五”时期,随着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市场有效供给不断增加,商业中心不断发散,城乡居民在购物消费方面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特别是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出台了一系列增加居民收入、开拓市场和扩大消费的政策,城乡居民消费信心明显增强,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趋于成熟,消费行为更加理性,有效促进全市城乡消费品市场繁荣发展。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一举突破1000亿规模达到1044.7亿元,增长18.5%,比2005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18.1%,其中2006-2009年度增幅分别达到16.4%、18.7%、24.4%和16.7%,总体保持了较为积极平稳的走势。同时,消费市场经营主体规模迅速壮大,全市达到限上规模的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大幅上升,2005年末全市限上企业仅为247家,到2010年末则达到751家,增长2倍,规模经营特征越发显现。
二、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消费热点拉动显著
“十一五”时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购买力不断增强,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形成了以汽车、住宅、IT相关产品为主的新的消费热点。与5年前相比,2010年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各类商品零售额所占比重出现显著变化,结构升级特征明显,25大类商品中明显上升的有五类,分别是五金电料类、家具类、石油及制品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和汽车类,其中石油及制品类、汽车类的比重分别比2005年上升8.1和11.6个百分点,比重上升最为明显;比重下降较大的有三类,分别是食品饮料类、服装鞋帽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分别下降7.4、6.0和5.7个百分点。
1、汽车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从2007年开始,我市汽车消费潮初显端倪,股市、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使居民资产迅速膨胀,从而引发了汽车消费热潮,2008年金融危机丝毫未能阻挡这一消费热潮,并在当年年底开始全面爆发,一些价格合理,款式新颖的轿车常常出现有价无货、提前预订的现象。2010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汽车类零售额达163.1亿元,比2005年增长5.6倍,年均增长41.1%,成为拉动我市商品零售额快速稳定发展的主要动力,成为“十一五”期间商品流通市场最大的亮点。
2、住房需求扩大带动相关商品热销。“十一五”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购买住房、改善居住条件成为许多居民的重要选择,虽然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但房地产市场经过短暂调整后延续火爆,住房需求的扩大带动了相关商品销售的升温,2010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五金电料类、家具类零售额分别比2006年增长10.5倍和52.4倍(非同口径的限上企业)。
3、通讯器材类产品销售大增。随着通讯网络的完善,通讯费用下调,手机新款不断推出以及价格的大幅下降,手机已成为大众消费品。2010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通讯器材类零售额7.1亿元,比2005年增长2.3倍。
三、流通方式推陈出新,流通业态日益兼容
“十一五”时期,我市贸易业经营形式继续趋向快捷、便利,超级市场、便利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无店铺销售等多种零售业态共同发展,尤其是被称为现代商业“第二次革命”的连锁经营从少到多、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壮大,连锁经营覆盖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已拓展到零售业、餐饮业、服务业等多个行业。2010年末,全市共有限额以上连锁经营企业25家(含省外),比2005年增加2家,连锁企业门店907个,全年实现零售额26.3亿元,占全部限上企业零售额的8%。传统综合百货、超级市场和专业商店三分天下的格局继续向纵深发展,向郊区布局延伸,至2010年末全市超市门店数已达到183个,专业门店291个,门店总数比2005年增加9家,专卖店则由2005年的18家增加到2010年的43家。
四、商品交易市场健康发展,交易规模迅速扩张
“十一五”时期,我市商品交易市场保持健康发展的态势,截止2010年底,全市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达56家,比2005年增加5家,其中超10亿元市场有20家,其中超50亿元市场8家,江苏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江苏湖塘纺织城、长江塑料化工交易市场和常州钢材现货交易市场成交额突破百亿元大关,成为引领我市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的龙头骨干,2010年随着武进汽车城、阳光食品城、美吉特建材市场、中天凤凰电器城的开门营业,预计“十二五”初期超百亿元市场将再添2-3个。从亿元市场分布情况看,除戚墅堰区区域较小的因素外,全市亿元市场布局基本全覆盖,武进、天宁、新北、溧阳、金坛、钟楼分别有22家、13家、7家、6家、5家、3家。2010年,全市56家亿元市场摊位数达3.5万个,营业面积超过380万平方米,实现商品成交额1337.3亿元,分别比2005年末增长25%、68.9%和191.4%。
五、住宿餐饮市场日益红火,结构规模不断升级
“十一五”时期,伴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餐饮市场呈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局面,越来越红火。星级饭店、高档酒楼随着城市化迅速向郊区农村发展,各式功能的酒店式会所全面渗透。全市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从2005年末的104家增加到目前的157家,5年增长53家,2010年全市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和零售额分别达到111.2亿元、81.3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20%和80%。到2010年末全市星级以上酒店达到61家,比2005年增加10家,其中五星级宾馆酒店从2005年的2家增加到目前5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宏观环境日渐趋好,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的消费品市场将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来自内外两方面压力:外部压力表现在周边商业落后地区的崛起和发达地区的发展加快,使我市商品流通业特色不再明显,传统消费市场分流加剧使我市与发达地区在规模总量上与苏州、无锡、南京将进一步拉大,与苏北等城市领先进一步缩小。内部压力表现在我市各地区商业发展不均衡,规模和结构不平衡、不合理,由于短期内发展传统商业对地区经济贡献份额不高,也使得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中看淡传统商业,单从各辖市、区限上贸易企业零售额占全部零售额比重看,最高的将近70%,最低的还不到20%,商业规模化发展存在明显差异。
撰稿人:杨 彬
核稿人:杨 珏
签发人:吴志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