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完成节能降耗目标任务的决战之年。面对严峻的形势,各级政府部门把节能降耗作为落实科学发展、促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进一步加大节能降耗工作的组织力度,采取多项措施全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制定实施科学有效的电力预警调控方案,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高耗能产品的过快增长,有效遏制了全社会用电量增速过快势头,全市能源消费结构继续优化,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十一五”节能降耗工作目标有望如期完成。
一、2010年全市能源消费特点
1、用电增速回落,调控作用显现。针对上半年全社会用电较快增长的态势,我市采取了强有力的调控措施,特别是进入三季度以后,切实加强对工业企业用电的调控力度,全社会和工业用电增速逐月回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我市全社会用电量为291.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增速与一季度的19.7%、上半年的17.3%、前三季度的17%相比,分别回落5.7个、3.3个和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量为231.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9%,增速与一季度的20.9%、上半年的17.7%、前三季度的16.6%相比,分别回落8个、4.8个和3.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27.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6%,增速与一季度的16.9%、上半年的16.3%、前三季度的18.2%相比,分别高出4.7个、5.3个和3.4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结构发生变化,工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的比重由上年的80.4%回落到79.6%,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占全社会用电的比重由上年的9%上升到9.5%,
2、消费总量增长,利用效率提高。2010年,我市工业经济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7387.8亿元,同比增长23.6%。生产的快速增长带动了能源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性消费各类能源1679.7万吨标煤,同比增长5.8%,增幅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扣除二次能源生产量,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347.3万吨标煤,同比增长10.6%,增幅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工业企业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18吨标煤,比上年下降了0.03吨标煤,下降12.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能耗下降而节约的能源超过185万吨标煤。一些主要耗能行业通过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工艺革新,降低成本,减少能耗,进一步降低了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量,如钢铁行业在整体规模扩张的同时,炼钢工艺装备水平得到明显改进,全市吨钢可比能耗比上年下降了2.4%;水泥行业设备更新步伐明显加快,一些工艺落后、耗能高、污染大的小立窑被淘汰,全市水泥单位产品能耗比上年下降8.7千克标准煤,下降28.2%;电力、热力行业集中生产趋势有所加快,热电机组逐步向大容量、高参数发展,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全市供电煤耗为296.9克标准煤,比上年下降了10.9克标准煤,下降3.5%;发电煤耗为284.4克标准煤,比上年下降了9.7克标准煤,下降3.3%。
3、能源结构优化,清洁能源增加。近年来,我市进一步加大节能环保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各类企业节能环保意识有所增强,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从以原煤为主的污染型消费转变为以电力为主的清洁型消费,原煤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日益降低,全市终端能源消费结构日趋优化。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消费1031万吨,比上年下降3.2%,原煤消费量在全部能源消费量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7.8%下降至43.6%,下降了4.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电力消费需求稳步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电力消费187.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3.4%上升至13.6%,上升了0.2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7.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1.6%,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上升至5%,上升了1个百分点;热力消费2484.6万吉焦,比上年增长24.5%,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2%上升至5%,上升了0.8个百分点。其他主要能源品种中,成品油消费15.3万吨,比上年增长14.4%,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2%上升至1.3%,上升了1个百分点。
4、能源消费集中,用能大户增加。与产业结构相对应,我市工业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电力、建材、冶金、化工和纺织业,2010年五大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规模除了纺织业外,其余四个行业能源消费均超过100万吨标煤,能源消费总量为1163万吨标煤,比上年增长10.7%,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量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能耗中所占比重达86.3%,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高于五大行业产值所占比重48.4个百分点。钢铁、建材、化工三大行业集中了我市主要的用电大户,全市全年耗电在2亿度以上的企业达12家,除1家发电企业、1家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外,其他均为钢铁、建材、化工企业,其中钢铁企业4家,分别是中天钢铁、申特钢铁、金凯钢铁、三元钢铁,仅此4家企业的耗电量就高达27.4亿千瓦时,占全市工业用电量的14.6%。由于产业结构相对偏重,我市工业耗能大户有所增加,2010年,全市年耗能在60万吨标煤以上的企业达6家,比上年增加2家,全年综合能源消费量达694.9万吨标煤,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51.6%,其中年耗能在100万吨标煤以上的企业达3家,比上年增加2家,全年综合能源消费量达500万吨标煤,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37.1%。
二、我市能源消费中主要存在问题
虽然从整体上看,我市工业能源综合利用水平呈逐年提高趋势,但能源消费在结构、水平等方面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既影响到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也对全市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一是重工业发展相对偏快。2010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重工业发展速度继续快于轻工业,重工业全年实现产值5823.02亿元,同比增长25.2%,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6个百分点,高于轻工业增幅7.4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上年的77.8%上升到至78.8%,上升了1个百分点。重工业发展的持续加快,必然拉动全市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大幅攀升,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重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达1221.4万吨标煤,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0.7%,能耗占比高于产值占比11.9个百分点,万元产值能耗0.21吨标煤,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14.9%。
二是高耗能行业比重偏大。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五大高耗能行业的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7.9%,其综合能耗占比重高达86.3%,高于产值占比48.4个百分点。五大高耗能行业万元产值能耗为0.41吨标准煤,相当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的1.2倍。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产值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0.9%,综合能耗却占到了16.9%,万元产值能耗3.22吨标准煤,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16.7倍。冶金、建材两大高耗能行业产值能耗分别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6倍和4倍。尽管近年来我市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有所下降,但与先进水平的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且不同企业之间悬殊十分明显。
三是能源消费结构还需优化。虽然近年来我市工业能源消费结构处于逐年优化之中,电力、热力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所上升,但煤电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新型能源所占比重依然偏低,其中天然气消费比重仅为5%。原煤直接消费虽然明显下降,但用于热电企业的原煤投入量不断增加,剔除戚电燃煤机组改造因素,2008年热电企业的原煤投入量为555.2万吨,2010年达到了596.9万吨,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加工转换原煤投入量所产生的大量废气和固体废物,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也不利于低碳城市建设。
三、几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优化工业行业结构。必须加强冶金、建材、热电等高耗能行业的综合整治,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举措,坚决关闭以小钢铁、小水泥、小化工为主体的“五小企业”,全面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全市产业结构,切实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
二是进一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充分利用西气东输的有利条件,加快企业生产流程再造和生产设备改造,进一步扩大天然气,液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范围,全面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生态园区建设,努力提高全市天然气使用比例;充分利用日益发达的输变电网络功能,加快现有电厂的资产重组和生产联合,壮大规模、提高效能,努力降低全市原煤消费总量;充分发挥我市新能源产业优势,大力推广应用以太阳能、风能为主体的新能源开发利用力度,将产业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努力改善全市能源消费结构。通过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消费品种的优化,在继续深化节能降耗工作的同时,切实减轻能源消耗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
三是进一步加强企业用能管理。2010年,我市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及以上的重点耗能工业企业达到170家,其产值仅占全市工业的31.4%,综合能耗却占到全市的79.5%,已经成为全市耗能的主要载体。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的用能管理,细化其能源采购、能源计量、能源使用等基础管理工作,全面推行单位产品能耗限(定)额管理模式,严控高耗能项目、高耗能产品的建设与投产。同时,建立健全全市重点耗能企业的用能评估与审计制度,将企业生产、能源消耗与结构调整、政策扶持有机结合起来,全方位实施差别化气价、电价、水价,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向纵深发展。
四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充分发挥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建设的历史机遇,在新一轮工业发展中继续围绕优化调整这一主线,紧紧抓住技术创新这一主题,分类指导、有的放矢,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水平。一是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力度,再造企业生产流程,进一步挖掘企业内部节能降耗潜力;二是要引导企业加大资源回收再利用力度,尤其要加大对高炉煤气、城市固体垃圾、工业废料等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力度,进一步加快循环经济的培育和发展;三是要大力倡导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社会氛围,切实增强社会公众节能降耗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意识,全面构建科学、合理的生产生活新理念。
撰稿人:张向平
核稿人:杨 珏
签发人:恽东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