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创新、发展、提高”,扎实开展“有效投入提升年”活动,坚持调结构促转型谋发展、抓统筹惠民生保稳定,以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以自主创新抢占发展制高点,促进经济增长与转型升级互动并进,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协调发展。
据初步测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7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8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667.2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1209.7亿元,增长13.6%。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9年的3.6:56.8:39.6调整为3.4:56.0:40.6。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1、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生产供给稳定增长
农业生产量质齐升。2010年,我市以城乡一体化为统领,以“双百万亩”等重点工程(工作)为抓手,大力推进“三农”工作。据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74.5亿元,比上年增长8.6%。粮食生产形势稳定,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61.5千公顷,粮食总产量达115.2万吨,粮食亩产475.4公斤,其中水稻亩产620.1公斤,比上年增长4公斤,蝉联全省“八连冠”。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大力推进,全市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4.1万亩(其中设施农业6.1万亩)、高效渔业6.3万亩;高效农业面积99万亩,占耕地的比重突破41%。
工业经济高位运行。全年工业生产总体保持较快增长,虽然进入下半年后,随着同期基数的逐步抬升,工业生产增速有所放缓,但仍保持了20%以上的增幅。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698.6亿元,增长15.2%,增幅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五大产业发展向好。规模以上五大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731.2亿元,比上年增长28.2%,高于全市平均增幅4.6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由上年的61.7%上升为64%,提高了2.3个百分点。重点企业支撑明显。经济总量前百强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59.8亿元,比上年增长23.8%,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0.2个百分点。截止到年末,全市有5家企业产值超过百亿元,比上年增加2家;12家企业产值超过50亿元,比上年增加4家。主导产业稳步发展。全市33个工业行业中,超过5成的行业增长速度在20%以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完成产值3622.2亿元,同比增长26.1%,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高出2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9.0%。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近年来,我市现代物流、金融、会展、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全年实现增加值1209.7亿元,同比增长13.6%,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0.5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0.4个百分点;完成服务业税收收入176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对全市税收增长的贡献度达到51.1%;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深入,全年利用外资超过10亿美元。商务、科技以及文化娱乐等新兴服务行业发展迅猛,共实现增加值162.9亿元,增长15.4%;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行业加快转型,分别实现增加值320.8亿元和104.7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和16.4%。
2、三大需求同向拉动,经济发展后劲增强
2010年,我市扩内需成效明显,投资和消费规模不断增大,外贸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力趋于协调。
全社会投资稳步增长。一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有效投入提升年”工作要求,以及振兴五大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服务业发展等目标,积极推动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步较快增长。完成全社会投资2103.6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增幅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1180.4亿元,比上年增长21.6%;服务业投入909.7亿元,增长26%,高于全社会投资2.6个百分点。
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全年我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4.7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增速比上年快1.8个百分点。城乡市场同步发展,分别实现零售额975.1亿元、69.6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和18.2%。从全市594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情况看,金银珠宝类商品由于节日效应及其保值性能销售明显增加,全年实现零售额12.1亿元,比上年增长45.3%;汽车消费刺激政策作用明显,全年实现汽车类零售额163.1亿元,增幅达46%;原油价格提升以及汽车的旺销带动了石油及制品类的销售,全年实现零售额50.0亿元,同比增幅达35.8%。
出口呈现恢复性高位增长。通过抓展会拓市场、抓政策强扶持、品牌基地促升级,全市外贸保增长工程推进顺利,对外贸易总量规模超过金融危机前水平。全年实现进出口22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7%;其中出口155.6亿美元,增长43.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增幅列全省第5位,苏南五市之首;外资企业出口8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9%,占全市出口总量的52.9%。出口队伍数量再创新高,有出口实绩的企业达3542家,创历年来最好水平;规模型出口企业支撑作用突显,全市出口超过3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85家,比上年净增35家;其中列前50位的重点企业出口增幅达60%,拉动全市出口增长22个百分点。
3、三方收入稳步增长,经济运行效益提升
2010年,我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继续向好,带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职工工资稳步增长,最低工资标准上移,社会保障力度增强,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步伐加快。
财政实力有力提升。2010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841.7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86.2亿元,增长32.6%,增幅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达9.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从收入构成看,税收收入237.7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占总收入的83.1%。各主体税种中,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契税增长较快,成为拉动我市财政增收的主动力。全年营业税入库65亿元,企业所得税(40%)入库35.8亿元,个人所得税(40%)入库14.5亿元,契税入库27.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49.5%、35.3%和49.2%。
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工业企业效益指标增长较快,并始终保持利税增长快于产销增长的态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7263.3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实现利税613.7亿元,其中利润405.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4%和48.1%,高于上年17个和24.4个百分点,比同期产值增幅高出13.8个、24.5个百分点,比同期销售增幅高出13.5个、24.2个百分点。33个工业行业中有29个实现利润同比增长,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25.5%,比上年提高15.5个百分点,创近年新高。企业亏损面、亏损额双双下降,亏损企业个数434户,比上年减少68户;亏损面为6.7%,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亏损额9.3亿元,比上年下降25.2%。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一年来,我市全面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办好建好一批市民普遍关心、群众受益面广的民生实事和惠民工程,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29008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26269元,比上年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8552元,比上年增长9.5%;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别为1150元、6754元和2552元,分别增长87.1%、5.2%和7.8%。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2637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工资性收入8414元,比上年增长14%;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别为696元、664元和2864元,分别增长18.4%、25.8%和5.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保持平稳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009.2亿元,比年初增长14.4%。
二、经济发展的亮点和积极变化
2010年,我市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型转变,国民经济总体上延续了2009年下半年以来快速稳健的发展走势,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在经济的内生动力、转型升级、要素供给等方面呈现出一系列积极的变化。
1、内生动力稳中趋强,后劲较足
民间投资较为活跃。与上年相比,投资主体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民间投资信心强劲复苏。全年民间投资1481.7亿元,增长29.2%,增速较全社会投资平均增幅高出5.8个百分点,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3.9%,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67.3%提高至70.4%。民间投资大项目数量不断增多,亿元以上在建项目(不含房地产)122个,比上年增加27个,亿元以上在建项目本年完成投资296.6亿元,增长22.2%。房地产开发投资中民间投资达350.8亿元,比上年增长67.6%,在民间投资中占比达95.6%。
利用外资量质并举。面对后危机时代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我市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着力提升产业招商、项目招商和“双引”成效,“以大载体吸引大项目,以优质资源承载大项目”,利用外资规模、数量和质量均得到明显的提升。全年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4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7%;实际到帐外资2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1%,实际到帐外资增幅列苏南五市首位,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重大项目引进取得新的突破,新增总投资超3亿美元项目2个,新增 “世界500强”企业在常投资项目7个,玉柴重工、晶品光电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批办。
企业景气保持升势。2010年,我市企业综合生产经营运行持续向好,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稳步运行于景气区间。四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32.1和135.6,比三季度上升7.8点和3.2点,比上年同期上升6.2点和6点。八大行业企业景气指数均运行于景气临界值以上,其中批发和零售业景气指数最高,为151.3,处于“较强景气”区间。景气调查结果显示,有39.1%的企业家认为宏观经济形势比上季度偏好,54.0%认为持平,只有6.9%认为偏差,认为偏差的企业比上季度下降0.9个百分点。
2、转型升级稳中趋进,成效显现
创新驱动力增强。全市上下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加快科技创新投入,大力发展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攀升、规模化扩张。全年财政科技经费投入达8.5亿元,比上年增长47.4%,增幅较上年提高51.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市口径)投入强劲,全年完成投入544.4亿元,比上年增长44.8%,高于工业投资增幅23.2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工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38.7%提高至46.1%。在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拉动下,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呈现较快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3798.2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由上年的48.3%提高至51.4%;实现利税356.1亿元,利润252.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6.1%、56.1%,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7个、8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的贡献份额达67.3%、68.9%;出口增长势头良好,出口额达3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4.7%,在全市出口总额中的占比由上年的14.6%上升到23.7%。
结构调整趋于优化。服务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增加值增幅高出GDP增幅0.5个百分点,占经济总量比重由上年的39.6%提高至40.6%,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6.3%,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结构有所改善,五大产业完成投资822.9亿元,比上年增长35.2%,增幅较上年提高20.9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工业投资的比重较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达69.7%;五大产业支撑作用日趋显现,完成产值4731.2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41.1亿元,增长28.2%,分别高出全市平均水平4.6个和4.3个百分点;实现利税420.8亿元,其中利润290.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5%和45.7%,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份额达67.4%和69.2%。出口产品结构得到改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稳步走高,分别增长50.3%和84.7%;出口市场结构趋于多元化,欧盟、东盟等新兴市场出口份额有所提高,全年对欧盟地区出口46.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8%,其中对德国出口12.6亿美元,增长82.3%;对东盟地区出口1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3%;“两盟”地区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34.9%上升至38.7%;对东欧、拉美和大洋洲等地区的出口也明显增长,增幅分别达49.9%、45.8%和48.8%。
节能降耗取得进展。据初步测算,2010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347.3万吨标煤,比上年增长6.3%,增幅较上年回落1个百分点;每万元产值消耗标准煤0.18吨,比上年下降13.9%。33个工业行业中,22个行业的万元产值能耗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纺织、化工、建材、冶金、电力五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163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5.8%,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比重由上年的86.8%下降为86.3%。规模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0.84吨标煤/万元(可比价),比上年下降3.98%。
3、要素供给稳中趋活,保障有力
信贷规模不断扩大。 各金融机构认真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有效信贷投入,保持信贷总量平稳适度增长,支持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截止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550.5亿元,比年初增加784.6亿元,增长20.8%;贷款余额3011.7亿元,比年初增加497.7亿元,增长19.8%。信贷投向进一步优化,制造业、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都成为信贷投放的重要方向。至年末,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达966.5亿元,比年初增加185.3亿元,占全部贷款增量的33%,增长23.7%;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111.4亿元,科技创新企业贷款余额252.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405.4亿元、111亿元,增长23.8%、78.6%,高出全市贷款平均增速4个、58.8个百分点。
财政支出倾向民生。2010年,我市逐步加大对教科文体、社会保障和就业性的财政支持,进一步加强城乡社区事务建设,强化环境保护意识,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民生质量不断提高,公共性服务职能进一步彰显。全年地方一般预算支出273.4亿元,比上年增长25%,增幅同比提高8.6个百分点。教育、文化教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等民生支出增长较快,增幅分别达20.1%、 74.4%、19.8%和16.4%,累计支出86.8亿元,占比由上年的13.3%提高到31.8%。
三、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矛盾与问题
在经济总体呈现平稳向好走势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国内外形势仍然相当复杂,在美日欧发达经济体市场复苏波动、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通胀压力有所增强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和矛盾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1、国际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特别是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因素影响出口扩大。全球经济继续缓慢复苏,但进程脆弱且不均衡,仍然面临着下行风险。一些先进经济体的进口仍低于危机前趋势水平,这对依赖出口带动增长的新兴经济体有显著影响。与此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加剧,针对中国的各种贸易救济调查接踵而至,这些都加剧了对出口的不利影响。2010年,我市对香港、日本、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增速分别低于平均增速4.3个、26.6个和2.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使出口企业不敢接大单、长单,企业在手出口订单同比增长面有所收窄,使下阶段出口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加。据企业景气调查,四季度工业产品国外订货景气指数为103.7,比三季度回落0.4点,低于工业产品总的订货景气指数34.6点。作为出口总额的先行指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增速也从前三季度的33.3%回落到全年的31.8%。
2、价格“剪刀差”、用工成本增加等因素持续增大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压力。2010年各月,我市原材料购进价格涨幅明显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两项价格之间的差距基本稳定在8个百分点左右。原材料购进价格与工业品出厂价格之间的“剪刀差”大幅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侵蚀了利润,且能源、资源等大宗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幅度不断加大,企业成本管理难度陡增。与此同时,企业用工成本也有所上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人均应付工资为3.7万元,比上年增长25%。而逐渐加大的企业资金供需矛盾,也导致企业用资成本上升。央行宣布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自2008年12月23日以来首次调高利率,若就此步入加息周期,企业用资成本将大大增加。资金拖欠现象增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应收账款余额达957.4亿元,比上年增长23.1%。企业成本上升和利率、汇率变化等挤占盈利空间等问题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的突出问题。
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持续走高加重了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压力。2010年,尤其是进入下半年以后,全市物价持续走高,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由2月的1.6%攀升到11月的最高峰6.1%,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上涨3.4%。从涨价构成来看,食品类价格上涨7.4%,其中大米价格、蔬菜价格涨幅分别达19.8%、14.8%。由于粮食、蔬菜等食品属于居民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不会因为价格上涨而使需求产生较大波动,因此食品价格上涨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特别是对低收入家庭生活的影响较大。全年低收入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4160元,比上年增长11.4%,增幅较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食品类价格的过快上涨使得低收入群体生活成本增加,生活压力加大。
四、对2011年经济走势的展望
2011年是“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两个率先”的承启之年。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发展趋势看,总体仍将呈现挑战和机遇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的格局,全市经济将继续保持健康、平衡、较快的增长。
从世界经济走势看,经济复苏势头仍将持续,全球发展环境逐渐改善,但仍面临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全球经济恢复速度超过预期,世界经济增长面将拓宽,除个别陷入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外,几乎所有经济体复苏势头仍将持续,新兴经济体发展前景看好,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强劲。全球发展环境逐渐改善,预计未来国际贸易增长高于世界经济增长、全球资本流动快于国际贸易增长的发展态势应能维持。同时,全球经济复苏仍面临诸多风险,如发达国家无就业复苏、资产重组与去杠杆化将长期困扰其经济发展;美欧日长期维持超低利率与量化宽松政策,将造成全球流动性严重泛滥,导致新兴市场资产泡沫风险上升;发达国家债务危机长期化,尤其是美国国家债务国际化,将使新兴市场债权风险加大。
从国内经济前景分析,宏观经济整体将呈现“复杂性”与“平稳性”共存态势。宏观经济的“复杂性”表现在许多结构性矛盾的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力量和上行力量同时存在,相互掣肘,宏观经济的“平稳性”则表现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将趋向稳健灵活,政策调整的空间依然较大,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综合分析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国际国内形势,2011年我市国民经济仍将保持恢复性增长后的巩固发展态势,平稳较快的发展格局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但当前经济运行仍处于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失衡的根本性矛盾尚未解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等深层次问题的破解也还需要时日,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及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随时会对经济稳健运行产生影响。为此,应未雨绸缪,沉着应对,切实抓紧抓好“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各项经济工作,同时,更加关注经济发展中的持续性、结构性和战略性问题,加强社会民生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撰稿人:杨 珏
核稿人:吴晓燕
签发人:恽东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