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通知公告 统计动态 统计信息 统计数据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您好!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内容
常州市建筑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发布日期:2010-08-30  来源:本网站  浏览次数:  字号:〖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是国家投资建设的实施主体,其兴衰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建筑业生产的快速增长,建筑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减缓就业压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作为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也日益显现。现根据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对我市建筑业的基本情况、生产状况、资质结构和经济效益等发展现状作一分析。

一、建筑业企业基本情况及发展特点

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常州市共有建筑业企业1395家,其中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565家,劳务分包企业96家,建筑业资质以外企业734家,分别比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增长了54.8%27.8%84.6%80.3%;建筑业企业总资产达387.5亿元,其中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为350.9亿元,劳务分包企业为6.3亿元,建筑业资质以外企业为30.3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了75.9%71.9%162.5%119.6%2008年,全市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61.3亿元,其中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525.6亿元,劳务分包企业完成9.6亿元,建筑业资质以外企业完成26.1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了133.7%132.6%57.4%222.2% 

1、建筑业企业队伍扩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2008年,受投资增长带动,全市建筑业生产情况较好,施工企业个数增加,建筑业总产值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市共有建筑业企业1395家,比2004年增加494家,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61.3亿元,增加321.1亿元,增长1.3倍。2008年我市建筑业增加值达到107.7亿元,占全市GDP4.7%,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8 %。从业人数比2004年增长了80.5%。我市建筑业的平稳快速发展在扩大社会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8年,我市实现工程结算收入485.3亿元,比2004年增长1.5倍,工程结算利润31亿元,比2004年增长1.2倍。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从事房屋和土木工程建设的建筑业企业有502家,2008年末从业人员为28.7万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45.1亿元,分别占建筑业企业总量的36%78.4%79.3%;从事建筑安装的建筑业企业有294 家,2008年从业人员为5.2万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5.4亿元,分别占建筑业企业总量的21.1%14.2%11.6 %;从事建筑装饰的建筑业企业有439家,2008年期末从业人员为2.1万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2.5亿元,分别占建筑业企业总量的31.5%5.7%7.6%;从事其他建筑工程的建筑业企业有160家,2008年期末从业人员为0.6万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3亿元,分别占建筑业企业总量的11.5%1.6 %1.5%

3、技术创新能力有突破,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我市建筑业不断加快建筑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步伐,努力改变建筑业目前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低效益的局面。通过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率,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形成了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氛围。建筑业工程技术标准化建设也稳步推进,有效规范了施工行为,提高了施工质量,促进了建筑施工向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为工程施工中生产组织和科学管理提供了法律和技术依据。2008年,我市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已达到17.8万元/人,比2004年增长了56.1%

4、对外扩张能力增强,市外市场进一步扩大。2008年,我市建筑施工企业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凭借人才、技术、机械装备的优势,加大在外省的开拓力度,对外承揽工程明显增加。2008年,我市建筑业企业在外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19.3亿元,同比增长20.5%,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1.3%

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稳步增长,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2008年,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043.9万平方米,比2004年增加2585.2万平方米,增长1.1倍。其中,2008年房屋新开工面积2403.28万平方米。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我市继续加大建筑市场规范化管理力度,不断完善建筑市场的监督管理机制,招投标面进一步扩大。2008年,全市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中,实行投标承包建设面积达4375.09万平方米,按施工房屋建筑面积计算的招投标面为86.7%,招投标面的扩大,为我市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6、私营企业在各种经济类型中占据绝对优势。2008年,在全市1395家建筑业企业中,内资企业为1386家,从业人数36.5万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57.4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99.4%99.7%99.3%;其中,私营企业为1325家,单位数、从业人数以及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分别占到内资企业总数的95.6%92.6%90.3%,分别是2004年的2.2倍、3.5倍和4.8倍。

二、建筑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资质等级偏低,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2008年,全市565家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中,施工总承包建筑企业为237家,年末从业人员28.3万人,总资产282.7亿元,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45.9亿元;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为328家,年末从业人员4万人,总资产68.2亿元,当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9.7亿元。全市具备资质的建筑业企业中,没有特级企业,一级企业为124家,仅占建筑业企业总数的8.9%。由于企业资质低、规模普遍较小,整体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于承揽大工程,更难于向外拓展,再加上资金紧张,很难中标获得较大的工程,一些企业即使承揽到较小的工程也只是压价竞标,低价承包,利润所剩无几。

2、总体经营水平偏低,经济效益不够理想。近年来由于国内建材价格的不断上涨,导致建筑工程成本费用居高不下,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2008年,我市建筑企业工程结算成本429.7亿元,比2004年增长1.6倍,占工程结算收入的89.5%,成本处于高位区间。工程结算成本高缩减了建筑业企业的盈利空间,影响了经济效益,困扰建筑企业的发展。

3、建筑市场不够规范,企业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建筑企业为了承揽施工任务,只得低标价揽活。在承包工程中,建设方苛刻的发包条件,且支付数额较大的保证金,占用了企业的流动资金,加上融资困难,还有垫资施工和拖欠工程款使建筑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利润空间普遍缩小。

4、建筑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2008年,全市建筑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处在65.9%的高位。企业负债率较高的原因,一是建筑业企业历史上自有资金就很少;二是企业的经营规模大规模扩张,但企业的自有资本积累却得不到相应的扩张,企业只能大量举债。而大量的资金成本支出,反过来又加剧了企业的负担,影响企业积累。

5、工程技术人员不足。2008年,全市建筑业企业拥有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4590人,初级职称人员31532人,分别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8.6%。所占比例与建筑业发达的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三、我市建筑业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

多元化发展、信息化建设、内涵化提升正在成为我国建筑企业发展趋势。实行多元化发展战略是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谋求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网络和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可以极大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尤其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后,更是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开拓新兴市场、实现健康成长的利器。在我市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筑业企业应特别关注铁路站场建设,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建设,机场改扩建及配套道路工程,港口航道建设和水利工程建设。
   
从今后发展趋势看,土木工程建筑业作为建筑行业传统龙头,其地位仍坚如磐石,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实收资本和固定资产,仍将是建筑行业各项指标强有力的拉动者。但随着住宅建设由毛坯发展到全装修,使装修装饰业的崛起将成为可能,具备高级资质的专业装饰装潢公司将受到市场青睐,其利好局面也会吸引大量资金和技术投入这一行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下面就如何维护建筑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着力提升竞争能力。正视我市建筑业的现状,找准定位,以技术先进、人才密集为目标,加速实现企业组织结构、专业结构、队伍结构的优化升级。企业应尽快适应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市场环境,增强融资和运营管理能力,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生产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家族式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拉长建筑产业链,龙头建筑企业在突出主业的前提下,要发展建材生产和经销、建筑机械制造和修理、物业管理和咨询服务等相关产业,努力实现多元化经营,在努力提高本地建筑市场占有率的前提下,积极拓展外地市场空间。

2、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大力推进技术进步。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装备和新的管理改造传统的建筑业。重点围绕城镇建设,研究开发新型智能住宅、地下空间和建筑智能化技术;提高建筑工业化和机械化水平,实现建筑技术的创新和升级;要依托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企业,逐步建立健全建筑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培育和发展建筑技术市场;大力引进和运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装备能力,提高工程施工速度和质量。

3、抓好质量工作,强化内部管理,打造企业精品工程。工程质量是占领建筑市场的本钱,是企业可信程度的依据。企业应确保规范操作,认真制定工程创优战略指标,狠抓落实。通过贯彻国际质量认证标准,结合实际,建立和完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全面质量管理。面对建筑市场新的形势和新的变化,企业要加快经营机制转变,转换经营理念,企业自身更要把好技术质量关,做好施工培训工作,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确保有一支稳定的技术过硬的建筑施工队伍,为创精品工程,提高经济效益奠定坚实基础。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办公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305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