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常州调查队对全市54家企业(集团)跟踪监测结果显示:2009年常州市企业(集团)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着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经营管理能力,集团经济总体发展态势良好, 在全市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显现,集团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
一、2009年常州市企业(集团)发展状况
常州市列入跟踪监测的54家企业(集团)中,以工业生产为主营业务的企业(集团)43家,以批零贸易为主营业务的企业(集团)7家,以房地产开发为主营业务的企业(集团)3家,以建筑业为主营业务的企业(集团)1家,分别占总数的79.5%、13.0%、5.6%和1.9%;国有控股企业(集团)11家,集体控股企业(集团)3家,私营控股企业(集团)34家,外资控股(包括港澳台)企业(集团)6家,分别占总数的20.4%、5.6%、63.0%和11.1%。
1、资产规模继续扩大,营业收入增势良好。至2009年底,54家企业(集团)资产总额达1880.3亿元,比上年增长22.6%;户均资产达34.8亿元,比上年增加6.4亿元。从控股情况看,私人控股企业(集团)占绝对优势,拥有资产1267.7亿元,接近总资产的七成,比上年增长19.9%。其余依次为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外商及港澳台控股企业(集团)和集体控股企业(集团),资产分别为335.0亿元、228.6亿元和49.0亿元,增长21.1%、47.8%和7.6%。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新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亚邦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资产规模超过100亿元。
54家企业(集团)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30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户均实现营业收入42.6亿元,比上年增加3.9亿元。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百兴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申特钢铁有限公司、亚邦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和常林工程机械集团5家企业(集团)营业收入突破百亿大关,其中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年营业收入突破350亿元。
2、经济效益增势强劲,运营质量明显提高。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常州市企业(集团)危中寻机,积极拓展市场空间,同时加强集团内部管理,企业的赢利能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明显提升。54家企业(集团)全年实现利税176.7亿元,比上年增长56.0%,其中利润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57.8%,均高于同期营业收入的增幅。分行业看,工业企业(集团)实现利润115.0亿元,比上年增长68.2%;建筑业企业(集团)实现利润0.8亿元,增长2.7%;批发和零售业企业(集团)实现利润3.6亿元,增长29.7%;房地产业企业(集团)实现利润20.2亿元,增长22.3%。
在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的同时,企业(集团)的其他运营指标也呈现出良好的上升态势,其中总资产报酬率达8.4%,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达62.9%,比上年下降1.8%;劳动生产率达154.7万元/人,比上年增加6.4万元/人;应交税金70.2亿元,比上年增长33.5%。
3、资本运作情况良好,劳动报酬稳步增加。2009年末,54家企业(集团)所有者权益总计达697.5亿元,当年的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28.9%,其中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年末所有者权益总计148.7亿元,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41.1%;私人控股企业(集团)年末所有者权益总计451.2亿元,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22.9%。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66.5亿元的所有者权益高居榜首,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和常林工程机械集团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
截至2009年底,54家企业(集团)从业人员达14.9万人,比上年增长5.6%,其中工业企业(集团)从业人员13.1万人,增长4.9%;建筑业企业(集团)从业人员0.1万人,下降6.8%;批发零售业企业(集团)从业人员1.0万人,增长6.3%;房地产业企业(集团)0.6万人,增长22.5%。54家企业(集团)全年支付从业人员劳动报酬41.1亿元,比上年增长5.3%。
4、对外投资力度加大,外贸出口有所减少。金融危机给企业(集团)对外投资与合作带来了难得的战略性发展机遇,各企业(集团)的对外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张。调查显示,2009年共计20家企业(集团)拥有对外投资,对外投资额达10.9亿元,比上年增长2.5倍;全年投资收益达9.2亿元,比上年增长5.4倍。29家企业(集团)投资收益呈现稳步增长,其中常柴股份有限公司、黑牡丹股份有限公司和常林工程机械集团全年投资收益均超过亿元。由于常州市经济外向度较高,因此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十分明显,2009年54家企业(集团)的出口订单大量减少。统计显示,2009年54家企业(集团)共实现出口销售221.8亿元,比上年下降22.3%,其中41家制造业企业(集团)实现出口销售209.5亿元,比上年下降22.5%。
5、研发投入力度加大,技术创新成果显现。在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成为核心竞争要素的今天,常州市各企业(集团)的技术创新意识不断增强,研究开发投入逐年增加,为集团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2009年,54家大企业(集团)共投入研究开发费用20.7亿元,比上年增长20.1%。研究开发人员的报酬总额也从上年的3.4亿元增长到4.1亿元,增幅达18.0%。54家企业(集团)中,36家建立了技术中心,占集团总数的66.7%。其中企业独立建立的有29家,与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的有1家,与高等院校合作建立的有6家。
随着研发投入力度加大,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显现。2009年,54家企业(集团)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295.6亿元,比上年增长16.9%;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2.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获得国家专利申请授权829件,其中已应用专利763件,应用率达92.0%;50家企业(集团)的主要产品(服务)已获得ISO9000-9004质量体系认证,占比92.6%;39家集团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认证,占比72.2%;获得其他国际认证的有33家,占比为61.1%。
二、常州市企业集团经营管理趋于规范
1、企业集团产权结构越发清晰。一是企业(集团)全部建立了母子公司体制,母公司核心地位进一步增强,整个集团在发展战略、重大投融资项目、涉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科研和财务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统一的决策。二是产权清晰,企业(集团)全部明确了出资人制度。88.1%的企业(集团)出资人能够行使企业重大经营决策权;81.0%的出资人拥有选择企业经营者的权利;71.4%的出资人享有收取资产收益的权利。三是企业组织机构建设进一步规范,并能发挥作用。54户企业(集团)中,有45家成立股东会,53家成立董事会,25家成立监事会。“三会”的成立,更好地发挥了决策、执行和监督的职能,进一步促进了企业(集团)的规范、高效运作。
2、开拓新领域制定多元发展战略。绝大部分企业(集团)都能根据自身业务发展需求,灵活制定多元化发展战略,促进企业平衡发展。34家企业(集团)实施了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其中6家企业集团在与主营业务完全无关的行业进行了投资,20家在对主业有辅助作用的行业领域内进行了投资。13家企业(集团)开拓了新行业领域业务,其中为了获取更高报酬的占53.8%,为了更好地利用原有的资源优势的占46.1%,为了规避企业风险的占38.5%,为了原材料供应能得到有效保证的占23.1%。
3、劳动人事分配制度进一步优化。54家企业(集团)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并且都能足额缴纳员工社会保险,竞争上岗制度也得到较好推行。79.6%的企业(集团)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制度,职工能进能出;79.6%的企业(集团)内部管理人员实行公开竞聘、择优录用制度。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合理有效的劳动报酬制度逐步建立。96.3%的企业(集团)实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工资制;70.4%的企业(集团)实行科技人员工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81.5%的企业(集团)经营者实行年薪制。此外,经营者持有股权期权、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职工持股分配制等新的分配方式也在一部份企业中施行,其所占比重分别为31.5%、9.3%和37.0%。
4、信息化建设的普及与应用均有提高。截至2009年底,90.7%的企业(集团)成立了信息化建设机构,其中接近七成为专职部门。48家企业(集团)建立了商业网站,占企业总数的88.9%,分别用于信息发布、网上销售、客户网上自助服务和员工入口等。信息化建设的普及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应用率达到100%;88.9%的企业(集团)已实现办公自动化;68.5%的企业(集团)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开展网上电子商务的占48.1%。54家企业(集团)中,49家认同实施信息化建设使企业内部管理更加有效;42家认为实施信息化建设引入了先进的管理思想;37家认为信息化建设树立了企业形象。
三、企业(集团)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集团)规模相对偏小。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常州市大企业、大集团数量逐步增多,实力显著增强,但从总体情况来看,企业集团的规模仍然偏小,竞争实力还不够强。2009年,常州市符合列统条件的企业(集团)数量仅占全省的7.2%,百亿元企业(集团)数量仅占全省的5.2%。企业(集团)的经营规模与全省平均水平也存在明显差距,2009年常州市企业(集团)户均资产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户均水平的65.0%,户均营业收入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户均水平的76.0%。被调查的企业(集团)中资产超过100亿元的仅3家,资产在30至100亿元的企业(集团)13家,其余38家企业(集团)的资产规模均在30亿元以下;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集团)仅5家,30至100亿元的17家,其余32家均在30亿元以下。多数企业集团规模偏小,与大集团之间的实力还有很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集团竞争能力的提升和发挥。
2、产业结构分布不尽理想。从54家企业(集团)业务销售额占第一位的行业来看,从事第二产业的企业(集团)占总数的81.5%,其主业基本都为二产中的制造业,集团所属成员企业分布在二产的比重也超过成员总数的七成。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集团)10家,仅占集团总数的18.5%,其中批发与零售业7家,房地产业3家。从整个产业结构上来看,行业分布较为集中,缺乏一批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大型企业(集团),远不能满足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对全市经济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3、资金仍是制约企业(集团)发展的瓶颈。资金短缺仍是当前影响企业(集团)生产经营的主要因素之一。调查资料显示,常州市大多数企业(集团)存在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其中一些债务包袱比较沉重。2009年常州市被调查企业(集团)的应收账款达26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27.1%,同比上升5.5个百分点;银行贷款365.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3.2亿元,增长25.1%。54家企业(集团)年末负债合计1182.8亿元,户均负债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9.2%,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仍居高不下,达到62.9%,有26家企业(集团)的资产负债率超过60%,其中12家企业集团的资产负债率在80%以上。
4、“本地化”色彩过于浓重。从集团设立子公司地区分布来看,2009年常州市企业(集团)所属的在本市辖区内控股的成员企业有241个,占全部成员企业的76.5%;在江苏省以内市外的成员企业38个,占12.1%;在省外的成员企业仅有36个,占11.4%;没有一家企业在境外设立子公司。从目前来看,省外成员企业实现的收入和利润等指标占全部企业(集团)经济总量的比例还不高,走出去的步伐相对缓慢,不利企业(集团)的跨越式发展。
四、促进企业(集团)加快发展的建议
在新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常州市企业(集团)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充分利用和发挥企业集团的规模、管理优势,严格控制经营风险,进一步优化配置,形成合力,是全市企业集团健康发展的关键。
1、以规模经济为目标,壮大企业(集团)。我们应该认识到集团规模大并不等于就是规模经济,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出现单纯追求规模化的倾向,认为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把相关企业放在一起组成集团,只要规模上去了,规模经济也就水到渠成的思想。各企业(集团)必须把其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结合起来,力求规模经济的最大值,充分发挥集团的规模效益,使集团的资金实力、资产质量、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和营利能力得到提升,要在不断壮大核心企业(母公司)和全子公司同时,努力克服收购、兼并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并发展控股子公司,从而迅速扩大企业集团规模,实现真正的规模经济。
2、以市场需求为抓手,加快调整步伐。面对危机,面对新的“贸易壁垒”,企业(集团)应该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加快结构调整,适应新的市场。一是加快现有设备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设备,加大设备更新力度,努力提升企业装备水平。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引擎”带动,企业(集团)带领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实现强强联合,形成分工明确的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三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新产品研发力度,研发市场需求附加值高的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提升产品的利润率。
3、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创造品牌优势。常州的品牌档次需要提高,要打造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首先是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提升品牌优势,走集约化经营道路,增强企业(集团)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其次是增加研发费用,可以通过年度研发费用专项资金筹集,财政补贴低息或无息贷款,研发费用投入与企业税费挂钩等办法促使企业增加研发费用投入,初步达到占营业收入3%的水平。第三是加强合作,进一步扩大与技术力量雄厚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可以通过购买科研企业的股权,让科研机构技术入股企业(集团),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注:企业(集团)的统计范围包括:一是年营业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二是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上市公司;三是营业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非上报集团成员的法人企业和外资企业。
撰稿人:孙 丹
核稿人:李歆生
签发人:薛建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