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和省保增长、促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实施“创新、发展、提高”战略,紧紧围绕“三保三促”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应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保增长、调结构、促和谐,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处于趋稳回升态势,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特征更趋明显,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健康、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金融危机的深度蔓延,使刚刚过去的2009年成为进入新世纪以来“最困难”的一年。在力度空前的经济政策刺激下,我市2008年四季度以来的经济下滑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经济运行逐步度过最艰难时期,呈现增长速度稳步回升、增长动力逐步走强、增长态势持续向好的格局,微观层面活力有所增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恢复正常,市场销售情况明显好转,重点企业盈利水平有所回升,整体经济呈现持续回暖的发展势头,并连续第12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明显提高。据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18.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1.7%,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提高1.7个、1个、0.5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91.6亿元、1429.7亿元和997.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7%、10.8%和14.1%;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6861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8000美元。
——农业生产基本稳定。据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61.2亿元,比上年增长7.6%。粮食生产形势稳定,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达158.0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5%;粮食总产量114.2万吨,比上年增长0.7%。水稻单产每亩达616.1公斤,比上年增长2.9%,再创历史新高,单产水平连续第7年位列全省第一。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高效农业展现出新的亮点,全市新增高效农业13.8万亩,设施农业4.9万亩,高效渔业4.7万亩,建成标准粮田21.4万亩,现代高效农业面积达到84.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38.2%,生猪、肉禽、蛋禽和牛奶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69.6%、95.7%、94.6%和93.2%,分别比年初提高5、2、4和2.2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触底回升。全市工业经济有效化解了外部市场需求减弱、生产资料价格急剧波动等多重困难,在经历了年初低位运行、艰难爬坡的过程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趋于正常,经济效益持续下滑局面得到扭转,各项经济指标呈现稳步回升态势,并重新回到两位数增长轨道。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实现产值5978.7亿元,比上年增长15%;完成销售收入5862.0亿元,比上年增长15.2%。五大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日益成为引领全市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全年五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3690.8亿元,产品销售收入3619.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1%、23.7%。
——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幅高出GDP增幅2.4个百分点,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38.2%提高至39.6%,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5%,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1个百分点。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浦发、民生、兴业等银行纷纷落户常州,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2568.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6.9%。房地产行业增势强劲,列统开发企业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888.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6.1%;销售额437.5亿元,增长98.8%,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78.2亿元,比上年增长18.9%;旅游(区)点接待人数达4403.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5%。
(二)内需拉动较为强劲,政策效应有效激发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2009年,在国家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拉动下,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各月累计增幅稳定在15%以上,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有所增强。而外需市场则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严重萎缩,对外贸易总额持续下降,虽然呈现逐步收窄的态势,但出口规模仍未回复到金融危机之前水平。
——有效投入规模扩大。2009年,我市按照扩内需、调结构、保民生、促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扩大投资规模和优化投资结构并举,着力加大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民生民本、城市建设、环境提升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04.8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工业投资完成971.1亿元,增长16.8%。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加大,全年完成投资717.6亿元,增长18.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41.9%提高至42.1%,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43.2%。服务业投入722.0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增幅高于全社会投资1.4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41.8%提高至42.3%。
——市场消费日趋活跃。2009年,我市积极落实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征收、家电及汽车摩托车下乡以及以旧换新等消费优惠政策,努力激活城乡消费市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社会消费市场呈现平稳快速发展态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提高2.9个、1.9个、1.4个百分点。城乡市场基本同步,城市和农村市场分别实现零售额826.1亿元、75.3亿元,比上年增长19%和18.2%。汽车消费刺激政策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全年限额以上企业实现汽车类零售额126.8亿元,增幅达38.7%。
——对外经济难中有进。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全市外向型经济带来的严重冲击,市委市政府大力开展送政策、送服务活动,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提信心、抢市场、调结构、保增长,努力遏制对外贸易大幅下滑局面。全市对外贸易降幅持续收窄,招商引资工作在困境中取得重大突破,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得到新的加强。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50.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4.5%,降幅较年初收窄3.3个百分点。其中进口42.1亿美元,下降3.9%;出口108.7亿美元,下降17.9%。全年实际到账外资2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9%;新增工商登记协议外资4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1%。大项目对利用外资总量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年新批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29个,比上年增加11个;新批总投资超亿美元项目1个,注册资本达1.1亿美元。
(三)运行质量稳步提升,企业效益改善有效促进了居民增收和财力增强。2009年,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逐步好转和经济刺激政策效应的逐步发挥,我市实体经济运行状况持续回暖,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回升,运行质量稳步提高,由此带动了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的稳步走高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平稳增长。
——地方财政实力稳步提升。2009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681.7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215.9亿元,增长16.6%;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达8.6%,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结构看,税收收入达185.9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占总收入的比重达86.1%,其中第二产业实现税收244.2亿元,服务业实现税收131.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9%、12.5%;非税收入30亿元,增长22.5%。各主体税种中,除企业所得税有所下降外,其余税种均有所增长,其中营业税入库50.8亿元,增长26.7%;增值税入库37.5亿元,增长4.7%;城建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入库10.5亿元和10.7亿元,增长6.7%和24%。
——工业经济效益持续改善。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集中实施、全球经济逐步好转以及各级政策扩内需、保增长举措的落实到位,国内经济运行环境明显改善,市场物价基本稳定,消费需求稳步回升,我市工业企业盈利状况显著提升,效益指标由年初的负增长状态迅速回升至较高增长平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446.8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实现利润273.9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10.1%,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全市工业所涉及的34个行业大类中,有23个行业利润总额比上年有所增加,其中17个行业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两成以上。
——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2009年,我市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在推进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富裕常州”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全市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751元,比上年增长10%,居民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33.8%下降为33.7%;农民人均纯收入11198元,比上年增长10.1%,居民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37.7%下降为36.2%。财产性收入成为居民收入增长的亮点,全年城市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614元,增长127%;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588元,增长23.5%,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
(四)景气状况逐季提升,金融服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保障作用进一步提升。一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当好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举全市之力营造环境,提振信心,多措并举为企业发展出真招,办实事。全市经济运行环境持续改善,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生产经营景气指数稳步走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总体走势较为平稳,金融服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和保障作用进一步显现。
——信贷规模不断扩大。一年来,我市各级金融机构以健全金融组织体系、搭建银企合作平台、优化金融服务环境、提升保障发展能力为重点,着力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为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保障。截止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765.9亿元,比年初增加946.5亿元,增长33.6%;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514亿元,比年初增加662.3亿元,增长35.8%。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继续增大,全市中长期贷款达1069.7亿元,比年初增长54.7%。全市金融机构外币贷款余额为80499万美元,比年初增加43718万美元,其中进出口贸易融资67511万美元,比年初增加38474万美元。
——景气指数持续攀升。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对缓解企业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企业信心、稳定未来发展预期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年来,伴随着宏观环境的改善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回暖,我市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双双稳步攀升,企业家信心指数由一季度的91.9提高到二季度的103.7、三季度的112.9、四季度的125.9,企业景气指数由一季度的105.2提高到二季度的116.2、三季度的117.6、四季度的129.6,均达到了近两年来最高点。从分类监测指标看,四季度我市8大类主要经济监测指标中有6项指标运行于景气临界点以上,且景气度普遍比前三季度有明显提升。
——市场物价低位运行。2009年,受金融危机下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和2008年下半年物价前起后落的影响,我市居民消费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基本呈现低位运行的态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仅年初受节日需求拉动有所上涨,之后一路下行,虽然下半年由于食品价格的走高,价格跌幅逐步收窄,月度同比指数逐步反弹并由负转正,但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仍比上年下降0.5%。工业品价格跌幅较为明显,自3月份跌落至100以下后,始终保持低位运行,同比月度指数一度探底至92.4。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好转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回暖,工业品价格小幅走高,12月份环比指数重新回到100之上。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3.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4.2%。
二、经济运行中呈现的积极变化
2009年,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坚定信心,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应对金融危机一揽子政策计划的同时,结合常州实际出台多项扶持政策,着力营造政企同心、共度时艰的氛围,努力提振民众和企业家的信心。全市经济成功抵御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持续向好的势头明显,并且在扩内需、调结构、抓创新、强基础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积极的变化。
1、“扩内需”成效显著。2009年,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连续多年动力十足的外贸出口态势疲软,全年始终在负增长状态中低位运行,而多年被视为“短板”的消费临危受命,和投资一起承担起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使命。一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搞活流通、扩大消费以及支农惠农政策收到了积极的成效,家电、汽车下乡等措施,对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我市加快消费品市场建设、畅通农村流通网络、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举措,也推动了城乡居民消费潜力的有效释放。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速达19.4%,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创下了1986年以来的新高,其中城市市场实际增速比上年加快0.4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实际增速比上年加快5.8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2、“调结构”力度加大。2009年,外部需求的持续萎缩,对外贸依存度较高的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在严峻的外部环境下,我市特别重视把保增长和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把金融危机转化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机遇,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全面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一年来,我市投资和消费实现持续较快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快于外贸出口35.6个、36.8个百分点,形成了“外需不足内需补”的新增长格局。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成效显著,全年三次产业比重结构由上年的3.7:58.1:38.2调整为3.6:56.8:39.6,服务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5%,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1个百分点。
3、“抓创新”业绩斐然。一年来,我市坚持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骄人的成绩,连续12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支撑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第一动力。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市口径)2887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4.8%提高到48.3%。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增强,全年我市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达12116和4857件,比上年增长32.5%和91.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750和399件,分别增长25.6%和69.8%,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专利授权总量的比重达8.2%。
4、“强基础”稳步推进。一年来,我市干部群众在困难和危机面前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思想观念明显转变,现代化素质不断提升,全市上下心齐气顺、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形成。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保持外贸平稳增长、提升开发区发展水平、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全市落实各类财政优惠政策155亿元,企业固定资产购进税款抵扣达17.5亿元,为出口企业办理各类出口退免税89.1亿元。全市行政审批集中度达到78%,重点项目审批提速45%。自2008年下半年起,全市取消行政事业收费65项,减收5.2亿元。这些措施对于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困境、提振民营企业家投资发展信心、保持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从2009年走势分析,我市经济稳定向好的趋势已经确立,回升复苏的态势已经形成,但同时也应当看到,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积极变化很大程度上源于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和各级财政的大量支出,还不能充分表明经济运行状态的自主回升,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困难,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基础还不是很牢固,作为经济活力象征的中小企业尚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受国际形势和周边国家经济复苏程度的影响,进出口贸易还存在较大问题,制约内需持续扩大的因素依然存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和外源性动力均不够强劲,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是市场需求不足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尽管国际经济一些先行指标出现回升,金融市场出现好转迹象,主要股指和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上涨趋势,房地产市场出现火爆行情,各方面信心得到基本恢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创出了多年新高,成为全市经济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力量。但2009年消费需求的强劲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家大力度的消费刺激政策,由于收入分配结构并没有发生明显的调整,城乡居民消费面临的后顾之忧依然存在,短期内继续大规模扩大消费存在较大的难度。统计数据显示,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显得比以往更加谨慎和理性,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5961元,比上年增长6.6%,低于收入增幅3.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843元,比上年增长8.8%,低于收入增幅1.3个百分点。全年汽车类零售额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比重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如果剔除汽车、家电等政策性消费需求释放因素,居民消费的实际增长率明显低于往年。
二是工业生产回升的基础依然比较脆弱。从2009年全市工业生产回升的态势和轨迹看,我市工业经济回暖带有明显的政府驱动特征,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尚待强化,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回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大中型企业,一大批民营中小企业由于经济实力弱、投资项目少、融资渠道窄、抗风险能力差,总体经营状况仍然比较困难,企业数量占比达94%的规模以上小型工业企业,产值增长速度比全市平均水平低6.4个百分点,利润、利税等指标基本没有增长。同时,行业之间发展不够平衡,得益于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增值税转型改革的装备制造业投入、产出、效益指标均呈现良好增长态势,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进入下半年后也表现出强势反弹迹象,但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发展情况不甚理想,产值、效益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新能源产业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了1.6%,盈利能力有所下降。
三是民间投资信心依然比较低迷。受国际市场需求放缓、企业盈利能力下滑、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市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投资行为更趋谨慎,政府主导型投资未有效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民营企业尚未完全消除对经济前景的担忧,投资意愿不强的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观。全年国有投资比上年增长39.1%,对全社会投资的增长率达到33.3%;非国有投资增长13.9%,其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下降4.9%,低于全社会投资22.6个百分点,在全社会投资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8.4%下降到14.9%;民间投资增长19.1%,增速低于上年1.4个百分点。反映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影响到了相当一部分外资企业的投资意愿,而在总体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民间投资在确定投资方向、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方面也显得较为迷惘。
四是外贸出口依然受制于尚未复苏的外部经济。当前,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和影响有所减弱,主要发达经济体重要经济指标开始好转,但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经济活动还远没有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特别是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正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严重威胁了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我市主要出口市场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和地区相继收缩贸易政策,增加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设置,主要贸易国和地区货币出现贬值,加剧了市场竞争程度,影响了我市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截止2009年12月,我市外贸出口额已经连续12个月出现负增长,期间虽然国家数次调整出口退税率,对稳定外贸出口规模、改善外贸企业经营状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全年出口总额仍然比上年减少23.8亿美元,下降幅度达到17.9%,相当一部分外贸生产经营企业处于严重亏损状态,外贸出口困境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扭转。
五是金融政策过度向政府投资倾斜导致中小企业资金依然偏紧。自货币政策由从紧调整为适度宽松以来,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长明显加快,信贷投放更是出现“井喷式”增长,但如此天量资金主要投向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以及大型国有企业,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资金总体依然偏紧,突出表现在“三多三少”,即中长期贷款增加多,短期贷款增加少;票据融资多,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作用小;对大项目和大企业支持多,对小企业和小项目支持小。这其中既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不愿向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贷款的因素,也有市场需求不足、企业不愿贷款的因素。2009年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中,中长期贷款比重达42.5%,比上年提高了5.3个百分点;当年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比重达57.1%,比上年提高了18.4个百分点,导致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紧缺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
四、对2010年全市经济走势的展望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世界经济在恢复增长中进入“后危机时代”的一年。展望2010年我市经济发展前景,既存在有利因素,也面临许多挑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平稳向好的总趋势不会改变,经济发展前景谨慎乐观。
从有利因素看,在全球强有力的经济政策刺激下,世界经济逐渐走出衰退,开始缓慢复苏,国际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持续向好,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经济金融形势好于预期,在各国干预政策继续发挥作用、市场主体信心恢复和各国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预计明年世界经济将温和复苏,全球贸易将逐步恢复增长。从国内经济形势分析,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国民经济成功抵御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企稳回升态势已经基本形成,国家宏观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宽松”依旧,有利于巩固向好回升的态势。工业企业在2009年基本完成了“去库存化”任务,许多产品库存量已低于正常库存,明年在宏观经济与市场需求预期改善的情况下,工业企业将进入库存回补阶段(即再库存化阶段),工业品库存恢复至正常水平,将使工业生产走出库存调整周期底部实现较快增长。同时,国家2009年先后七次提高出口退税率,放宽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实施人民币跨境结算,扩大人民币互换协议范围,增加出口信贷额度,扩大出口保险覆盖率,这些外贸政策具有滞后效应,2010年我市外贸出口有望在上年较低基数上实现恢复性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明显提高。
经济增长面临的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国家不会进一步加大经济刺激政策力度,经济刺激政策空间变小,力度变小,效应递减,接替政府投资力度减弱的民间投资能否及时跟进还存在变数,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出现的“量价齐跌”有可能影响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投资信心,同时,各国央行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美元汇率持续走低、大宗商品过度金融化、世界经济结束衰退等现象,将会带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加大交通运输压力、加大通胀压力,为经济稳步回升蒙上阴影。
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2010年我市经济伴随国际市场的复苏及全国经济的回升呈现平稳向上的发展格局。下一阶段,应当继续巩固和扩大经济回暖势头,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进一步加大促增长与调结构的结合力度,集中全力抓好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千方百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切实推动全市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格局得到不断巩固和延伸。
撰稿人:杨 珏
核稿人:恽东玉
签发人:恽东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