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国际还是国内的经济发展状况都表明,科学技术是最活跃、最有竞争力、最有发展前途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兴衰存亡。目前,我市正迈进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虽已基本具备了知识经济发展的条件,但也存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今年年初我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重点培育更具特色、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对全市3653家列入五大产业的企业进行科技创新能力分析。
一、经济发展特征
2008年列入五大产业的3653家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0.6%。从五大产业看,装备制造2364家,占五大产业企业总数的64.7%;电子信息418家,占11.4%,新材料661家,占18.1%,生物技术及制药141家,占3.9%,新能源和环保69家,占1.9%。资料显示,2008年五大产业呈现总量占比大、人均效益优、盈利能力强的发展态势。
1、经济总量占比大。2008年五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3109.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8.8%,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有43家,占1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的68.3%;超亿元的有494家,占亿元规模以上工业的60.9%。五大产业年末资产总额已达到2129.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9.9%。可见,五大产业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从五大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看,装备制造1724.4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下同)的55.5%,电子信息319.0亿元,占10.3%,新材料756.4亿元,占24.3%,生物技术及制药130.3亿元,占4.2%,新能源和环保179.1亿元,占5.8%。从以上看出,新材料、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生物技术及制药所占份额与其创造的收入相比最多。
2、人均效益明显优。2008年五大产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52.3万人,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8.6%,而人均主营业务收入59.5万元,比其余规模以上工业高3.6万元;人均实现利税6.1万元,比其余规模以上工业高0.95万元。从五大产业的人均主营业务收入看,从高到低依次为新能源和环保106.0万元,新材料93.1万元,装备制造55.5万元,生物技术及制药47.3万元,电子信息37.0万元;人均实现利税从高到低依次为,新能源和环保13.9万元,生物技术及制药8.0万元,新材料7.9万元,装备制造5.6万元,电子信息3.8万元。上述分析表明,新能源和环保产业人均效益最好,贡献也最大。
3、盈利能力较显著。2008年,五大产业实现利税316.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1.4%,超亿元的有56家,占亿元规模以上工业的81.2%。平均每个企业实现利税865万元,比其余规模以上工业高出307万元。五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率为10.2%,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出1.1个百分点。可见,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五大产业企业切实担起了“领跑者”的重任。从五大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税率看,从高到低依次为生物技术及制药16.9%,新能源和环保13.1%,电子信息10.4%,装备制造10.1%,新材料8.5%。可以看出,生物技术及制药、新能源和环保产业收益水平最好。
二、技术创新现状
数据资料显示:2008年五大产业科技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有所提升,产品创新成效较为显著。
1、研发投入强度高。2008年,五大产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达79.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9.1%。五大产业R&D经费支出38.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6.0%。五大产业R&D投入强度(研发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1.2%,比其余规模以上企业高出0.9个百分点。五大产业研发投入强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新能源和环保2.2%,生物技术及制药1.8%,电子信息1.4%,装备制造1.2%,新材料0.8%。R&D投入超亿元的企业由2007年的2家增加到4家,分别为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有限公司(2.0亿元),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1.5亿元),江苏华朋变压器有限公司(1.2亿元),今创集团有限公司(1.0亿元)。由此可见,我市研发“航母”型企业在逐年增加,研发投入继续向少数高技术和中高技术行业集中。
2、创新成果较丰硕。2008年,五大产业实现新产品产值385.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9.4%;新产品销售收入368.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9.2%,其中新产品出口105.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3.5%;当年专利申请数2035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532件,年末拥有发明专利644件,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2.9%、85.7%、84.5%。从五大产业平均每家拥有发明专利数来看,新能源和环保、生物技术及制药比例遥遥领先,分别为0.68、0.57件,其余依次为新材料0.25件、电子信息0.19件、装备制造0.11件。
3、科研项目数量多。2008年,五大产业呈现出技术开发项目增加、项目投入强度加大的发展趋势。全年共实施科技项目3844项,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1.2%,投入项目经费76.2亿元,平均每个项目投入经费198.2万元,其中,体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1983项,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4.0%,平均每一R&D项目投入科技经费192.3万元,比其余规模以上工业高出27.9万元。从五大产业平均每家开展R&D项目数来看,新能源和环保、生物技术及制药达到了平均每家开发了1个以上,分别为1.36、1.04项;其余依次为电子信息0.69项、新材料0.57项、装备制造0.5项。
三、制约因素分析
2008年,虽然全市五大产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因素增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企业的科技竞争力也大大提升。但同时也存在建立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过少、高层次人才缺乏、新产品贡献率减弱等阻碍因素。
1、七成企业无科研。2008年,五大产业没有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达2557家,占五大产业的70%,即有科技活动的企业覆盖面不足三分之一,占规模以上无科技活动企业的45.8%。说明企业科技创新的意识还很淡薄,企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令人担忧。科技机构是科技活动的重要基地和平台,国内外通常把企业是否建立相对独立的科技机构,作为评价企业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五大产业中,没有科技机构的企业达3335家,占五大产业的91.3%;占规模以上无科技机构企业的48.9%。科技机构设置乏力也将影响五大产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推进,最终制约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从五大产业无科技活动企业占各自的比重来看,低于50%的为新能源和环保(43.5%)、生物技术及制药(47.5%);电子信息、新材料超过了60%,分别为68.2%、69.1%;而装备制造业高达72.7%。
2、高层次人才缺乏。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是企业开展创新、研发活动的主体。2008年五大产业有R&D活动人员22583人,占从业人员的4.3%;拥有硕士以上学历为1029人,占R&D活动人员的4.6%,其中博士162人,占R&D活动人员0.7%。从五大产业R&D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来看,从高到低依次为生物技术及制药5.7%、新能源和环保5.2%、装备制造4.4%、电子信息产业4.0%、新材料3.8%。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占R&D活动人员的比重从高到低依次为新能源和环保14.5%、生物技术及制药9.1%、新材料5.4%、电子信息4.4%、装备制造业3.2%。可见,我市人力资源的分布配置不尽合理,高层次人才缺乏,企业技术创新的人才支撑不足。
3、投入产出比例低。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系数(新产品产值/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是衡量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活动投入与产出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2008年,五大产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系数为7.02元,表明1元新产品开发经费带来的新产品产值仅为7.02元,比其余规上企业仅高出1.96元,比国家、省2008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少9.88元、6.08元。新产品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秘密武器,也是科技创新对经济贡献的直接体现。五大产业新产品产值率(新产品产值占全部产品产值比重)为12.2%,比国家、省2008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低4.2个百分点。从五大产业来看,新能源和环保的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系数虽然位居五大产业之首, 为12.49,但仍低于国家、省的水平。其余依次为新材料8.75、电子信息8.52、生物技术及制药6.03、装备制造业5.57。新产品产值率除新能源和环保、电子信息高于国家、省的水平外,生物技术及制药、新材料、装备制造远低于国家、省水平。
综上所述,我市五大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总体规模迅速扩大,在全市经济中的份额也日益增加。但同时也还存在产业经济效益和技术密集度不高、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后劲不足、科技活动资源配置欠佳、五大产业之间发展极不平衡等问题。因此,尚须进一步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从资金投入、机构建设和人才投入各方面为企业创新活动注入源动力,以大幅度提升国民经济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以及能够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把新能源和环保、生物技术及制药作为提高产业竞争力,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口,带动我市整体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使我市早日迈上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根本、以产业技术为重点、以环境为基础、以体制为保障的自主创新之路。
撰稿人:高舟维
核稿人:杨 珏
签发人:吴志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