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需市场严重萎缩、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不利影响,中央果断出台了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措施,着力于扩大国内需求以促进经济增长。上半年,我市消费市场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农村市场消费潜力逐步释放,但消费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如何进一步激活消费市场、培育消费热点、扩大居民消费,是目前有效推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保持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的关键任务。
一、上半年我市消费市场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经济发展战略,采取多种措施活跃城乡市场,刺激消费需求,消费市场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5.3亿元,同比增长17.0%,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7.2%,实际增幅虽然仍比去年同期下降0.8%,但降幅比1-5月份收窄了0.8个百分点。
分月度情况看:节日消费拉动明显,实际增幅逐步提高。1月份,在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因素推动下,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当月实现零售额79.0亿元,实际增长14.3%;2月份,各种不利因素对市场冲击较为明显,加之春节错月因素影响,零售额下降4.8亿元,同比实际增长12.0%;进入3月份后,虽然消费品市场经历了春节期间的集中释放,但是国家及我市出台的多项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措施效果开始显现,市场信心得到提振,消费形势明显好转,3月、4月实物量增幅分别为19.4%、17.9%,增幅均比去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5月份先后迎来“五一”、“端午”假期,各商贸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集中消费,当月零售额达79.5亿元,创下单月零售额的历史新高;6月份市场淡季不淡,实现零售额68.8亿元,实际增幅超过去年同期2.6个百分点。
分行业类别看:批发业增幅呈回落趋势,上半年全市批发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5.4亿元,同比增长8.2%,比1-5月累计增幅回落2.2个百分点;零售业稳健增长,全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29.8亿元,同比增长16.1%;住宿业逐步回暖,上半年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7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结束了2月份以来连续负增长态势;餐饮业持续旺盛,全市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0.7亿元,同比增长34.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7.7个百分点。
分商品类型看:基本生活类增长平稳,消费升级类热点呈现。据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分类情况统计,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等吃方面商品实现零售额50.1亿元,同比增长5.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等穿着类商品实现零售额32.9亿元,增长3.8%。消费升级类商品增幅较高,化妆品类增长12.4%,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2.2%,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8.6%,家具类增长24.3%,汽车消费持续火热,同比增长19.2%。
分城乡市场看:农村市场增速加快,城乡市场趋于同步。随着国家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的出台,特别是在“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等各项刺激农村消费措施的推动下,农村消费潜力逐步被释放出来。上半年,全市城市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0.1亿元,同比增长17.0%,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2亿元,同比增长16.8%,剔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6.8%,城乡市场实际增幅差距由去年同期的8.6个百分点缩小为0.2个百分点。
二、当前影响消费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
虽然今年消费市场开局良好,但冷静观察预测下一步消费市场走势,应当看到,要保持当前消费的良好发展势头,依然面临着不少值得重视的不利条件和不确定因素:
一是消费信心。我市经济虽然初显企稳回暖态势,但势头尚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见底,国内外经济形势尚未完全明朗。在这种背景下,依然严峻的就业形势,收入增长预期不明,股市财富尚未解套,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众的消费信心。据国家统计局常州调查队监测结果显示,今年二季度我市批发零售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12.8,虽处于相对景气区间,但是较一季度下滑了3.3个点;住宿餐饮业企业家信心指数为94.1,仍运行于微弱不景气区间内。
二是居民收入。从收入水平看,国际金融危机逐步影响我市实体经济,出口型企业所受影响首当其冲,企业效益有所下滑,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减缓。上半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65元,同比增长9.6%,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农村人均现金收入7489元,增幅回落4.2个百分点。在收入及预期下降的情况下,势必影响消费增长。从收入结构来看,当前我市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也比较大,收入结构不平衡,也是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抽样调查显示,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比农村高61.1%,城市住户中10%最高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最低收入户的7.8倍。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的明显分野产生了消费断层,高收入者有消费能力,但缺乏消费愿望;低收入者有消费动机,但却无力消费。
三是物价影响。今年以来,我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呈现持续走低态势,其中下跌幅度较大的主要是燃料、文化办公用品、家用电器和交通通信用品,上半年指数分别下降12.4、6.1、5.5和5.5个百分点。从不同角度看,价格因素对消费增长起到拉动和抑制的双重作用。商品零售价格下降,一方面居民消费成本降低、可以刺激消费的增长,但另一方面,由于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对高档和耐用消费品的中长期消费反而会起到抑制作用。此外,农产品价格的持续跌势,也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制约着农村消费的扩大;商品房价格趋势不明朗,很多购房者仍在等待观望中,抑制了居住类商品的消费。
四是消费环境。当前商品供求结构中,大部分消费品均处于供过于求的市场饱和状态,但是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产品却供给不足,不能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增长,主要表现为:商贸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本土骨干企业扩张不够,对消费者特别是市外消费者缺乏更强的吸引力;城市消费瓶颈问题越来越突出,交通堵塞、公共消费设施不配套等问题影响了消费结构升级;相同业态、同类商品的恶性竞争比较严重,而一些高档和特色的商品、服务供应又明显不足,这就必然导致购买力外流;市场秩序不规范,社会诚信机制尚未完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也屡屡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三、消费市场展望及对策建议
2009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四年,也是我市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央各项促进消费的政策将会进一步健全并得到全面落实。纵观上半年常州消费市场的发展情况,消费市场发展有利因素和制约条件依然并存,但随着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城乡消费空间将逐步拓宽,消费市场将进一步活跃,预计下半年我市消费市场总体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但从中长期发展来看,要保持我市消费市场的繁荣和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远近兼顾,标本兼治,把主要力量集中到提振消费信心、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上来,以政策、规划、项目引导带动市场发展,进一步巩固消费基础。
——加强政策预期,提振市场信心。科学贯彻落实各项“扩内需、促增长”措施,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显示出更大的和更能体现长期政策取向的政策调整力度,既能使“扩大消费”这一系统工程进行得更为有力和有序,也会极大地提振消费信心。
——增加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关键要努力提高全市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一要大幅增加农民收入,2008年末我市农村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39%,是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只有在农民消费全面启动的情况下,消费需求才能得到充分释放。二要加强对城镇困难群体和低收入者的补助,完善城镇“低保”制度,全面落实最低工资制度,根据消费价格的变化,适时调整和提高“低保”与“最低工资”的补助标准。三要加大对再就业工程的投入,下岗是低收入阶层形成的主要原因,帮助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促使城镇居民就业和再就业应成为我市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健全社保体系,夯实消费基础。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十分完善,为应付将来教育、医疗、养老等不确定性,人们往往不敢过多消费,而是把多余的钱都存进银行。在这种情况下,要改变居民预期消费心理,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好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一是要加强教育事业的投入,完善义务教育的免费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学生的资助制度,扩大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对居民的受惠面。二是增加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稳步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扩大社会医疗保险范围,逐渐降低个人医疗支出比重。三是要本着“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增加社会保障支出项目,扩大保险覆盖面,构建覆盖城乡居民和流动人口在内的养老、医疗、失业等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培育消费品牌,拓宽消费渠道。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是繁荣城乡市场、刺激市内外消费的关键措施。应准确把握城乡居民消费趋势,结合本地市场特色,积极培育消费需求潜力大、影响带动作用强的领域。一是促进假日消费,根据各重大节日市场消费特点,营造节日气氛,渲染节日文化,激发消费欲望。二是推进旅游消费,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六要素,大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旅游品牌,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三是拓展餐饮市场,以扩大市场规模、培育规模企业、打造特色品牌、方便群众消费为主线,着力提升常州餐饮业品牌优势、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四是做强批零市场,积极鼓励大型批发零售业企业通过恰当方式实施规模扩张,培育更多拥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具有国内竞争能力的大型批发零售企业。
撰稿人:顾海峰
核稿人:杨 彬
签发人:吴志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