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通知公告 统计动态 统计信息 统计数据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您好!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内容
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全面小康梦圆龙城
发布日期:2008-10-13  来源:本网站  浏览次数:  字号:〖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出发,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其中第二步战略目标为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至上世纪末我国如期达到总体小康目标,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适时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吹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与其它地区一样,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围绕各个时期小康建设的奋斗目标,把农村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把富民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和争先竞位、负重奋进的积极姿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千载小康梦想得以在龙城富饶的大地上提前实现。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我市历届党委政府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常州特点的发展道路,带领全市人民在小康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短短几年时间就跨越了物质匮乏的年代,使人民生活从温饱走向小康并逐步迈向富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新的提高。30年里走出了三大步

第一大步:1978年至1992年,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之初,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比较落后,人民生活处于温饱水平。1978年,全市GDP总量仅为17.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605元,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接近85%50%以上的从业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改革开放以后,我市抓住农村改革机遇,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起步,开创出苏南模式,实现了农转工的历史性转变,全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至199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44.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3.4倍,年均增长11.1%;人均GDP达到4404元,按当时汇率折算超过800美元,相当于1978年的7.3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88元,均超过国家统计局设定的2400元和1200元的小康标准。至此,我市基本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二步目标,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比全国实现总体小康提前了8年左右时间。

第二大步:1993年至2003年,实现从传统小康到现代小康的历史性跨越邓小平南巡讲话推动我国改革开放迈进了崭新的历史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崇拜被彻底打破,市场化改革方向重新得到确立。我市由此进入新一轮大开放、大建设和大发展时期,各领域所有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经济国际化程度迅速提升,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日趋宽松,全市外向型经济与民营经济竞相发展、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至200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901.4亿元,相当于1992年的6.2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3.4%;人均GDP达到26149元,首次突破3000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303元,恩格尔系数下降为36.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50元,恩格尔系数下降为40.1%。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向城镇和城市流动,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到41.9%,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人口比重下降到38.9%。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开放,小康社会理念得到新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安居乐业式的低层次小康,十六大的召开更是唤起了全市人民实现祖国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如火激情。

第三大步:2004年至2007年,着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全面小康社会。根据党中央在十六大上发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召,我省创造性地制定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指标体系,开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探索和实践。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坚持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把改善民生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富民惠民放在更加重要和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努力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全面小康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市经济总量在2004年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第16GDP超千亿的地级城市(不含副省级城市),在省内城市的排位也由第6位上升至第5位。2006年我市成为继苏州、无锡之后省内第3个实现总体小康目标的城市,2007年又顺利实现以县为单位的全面小康目标。2007年,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5986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089元和9033元,标志着我市改革开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将由此开启率先向基本现代化进军的新征程。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重要成果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不动摇,瞄准实力小康,夯实发展基础;瞄准殷实小康,增加百姓收入;瞄准民本小康,完善社会保障;瞄准生态小康,建设绿色常州;瞄准和谐小康,推动城乡统筹,走出了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面小康之路,形成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对和谐、城市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协调的良好发展格局,十六大提出的六个更加标在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经济更加发展。多年来,我市坚持把发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以加快发展来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立足于增强发展动力,提升发展质量,着力加快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推进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努力培植产业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不断强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特色优势,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881.3亿元,经济总量比1978年翻了6番多,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3.2%,分别比全国和全省平均速度高出3.4个、0.6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43695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78年增长27.6倍,年均增长12.3%。全市财政总收入达414.4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66.7倍,年均增长速度达15.6%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1.9:64:14.1调整为3.4:59.6:37,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由1978年的60.5:26.9:12.6调整为11.1:55.6:33.2,城市化率由改革开放初期不足20%提高到60.9%。城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先后获得中国综合实力五十强、投资环境四十优、创新环境十强城市等称号,武进、金坛、溧阳三市(区)均跻身百强县行列。

2民主更加健全。多年来,我市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平安常州、法治常州和学习型城市创建设活动,着力弘创业创新创优神和新时期常州市民精神,把更多精力用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上,把更多财力投到群众直接受益的事情上,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现实问题,打造安居乐业的民生环境。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显著提高,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意识和法治意识明显增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自2003年实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监测以来,我市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稳定在90%以上,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由90%提高到99%,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由96%提高到99%。各级领导干部民主意识和民本意识明显提升,服务型政府、阳光型政府、责任型政府建设卓有成效,党政机关政务公开格局初步形成,公共行政领域重大决策和重要事项听证制度逐步建立,党内监督、舆论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的氛围日益浓厚。市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写博客、发帖子、上网交流成为民众关注社会、表达诉求、反映民意、参与政治的重要方式。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公开选拔逐步成为选拔领导干部的常用手段,干部任用的科学性和公信度明显提高,2000年以来,全市先后有46名同志通过公开选拔、公推公选走上处级领导岗位。

3科教更加进步。多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把发展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着力提高全体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经济发展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全市科技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科技创新活动呈现加速发展、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科技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引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劲动力。1998年以来,我市连续10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社会R&D支出占GDP比重保持省内领先,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综合评价得分也连续多年在省内城市中名列前茅。教育事业呈现基础雄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发展格局,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日趋完善,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设备设施、校园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07年,全市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98.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3.4%,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1%,适龄青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4%,比全省高出23.4个百分点。

4、文化更加繁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市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科学大众文化,以健康、丰富、精彩的文化产品激发全市人民的斗志,凝聚全市人民的力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精神支撑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全市涌现了一批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2000年以来累计创作新剧(节)目 108个,获得各类奖项376个。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动漫艺术等事业取得丰硕成果,社会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全市行政村通光缆率达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3.9%,宽带用户突破50万户。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模空前,刘海粟美术馆、常州书画院、博物馆、大剧院等一大批功能完善、品位高雅的标志性艺术殿堂和大型文化设施先后建成并对外开放。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消费层次不断提升,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由1984年的42.1元提高到1656.6元,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由1984年的7.1%提高到1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由1984年的18.3元提高到960.2元,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由1984年的3.3%提高到13%。   

5社会更加和谐多年来,我市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加快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依法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市民。全市城乡发展与区域发展逐步趋于协调,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在全省处于领先行列,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11,低于全省2.51的平均水平,为全省收入差距最小的5个城市之一。全市城乡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加速向农村地区延伸,人才、资本、技术等各类要素加速向农村地区流动,农村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截止2007年末,市区范围行政村公交通达率达到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过98%。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99.3%,人均筹资达105元,住院补偿率接近31%。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得到全面加强,武进、天宁、钟楼、戚区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全面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农村低保基本实应保尽保,建立了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天宁、钟楼、戚区实行了城乡低保标准接轨。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市公园基本实行向市民免费开放, 2007年全市城区园林绿地面积达6057公顷,相当于1978年的41.8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1990年的15.1%提高到41.6%

6、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多年来,全市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发展导向,把富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要求,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创业富民、就业富民、置业富民,积极推动自主创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内生机制和长效机制的建立,全市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全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4年的701元提高到2007年的19089元,年均增长15.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618元提高到9033元,年均增长1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78年末的0.7亿元增加到2007年末的1092.1亿元,年均增长28.7%。居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消费结构逐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城市居民人均现住房屋使用面积由1984年末的10.1平方米增加到21.8平方米,恩格尔系数由1984年的56.8%下降到35%;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85年末的21平方米增加到57.7平方米,恩格尔系数由1985年的49.7%下降到38%。各种新型现代家居用品迅速走近市民生活,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在数量不断增多的基础上迅速向高档化、时尚化发展,截止2007年末,全市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72台、电冰箱96台、洗衣机100台、空调154台、照相机49架、家用电脑62台、移动电话181部、私人汽车8辆;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摩托车93辆,生活用汽车4辆,微波炉62台,抽油烟机59台,热水器86台,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电气化和现代化程度显著提高。(撰稿人:吴 煜  核稿人:恽东玉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办公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305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