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通知公告 统计动态 统计信息 统计数据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您好!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内容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发布日期:2008-10-13  来源:本网站  浏览次数:  字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始终坚持把工业发展摆在核心和主导位置,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加大工业技术改造和招商引资力度,积极稳妥推进工业领域各项改革,努力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体制环境,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全市工业企业经营活力显著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把加快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扶持培育规模企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全市工业经济呈现素质增强、结构优化、速度提升、效益改善的良好发展格局,工业经济总量不断跃上新的台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并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持久的动力。

(一)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总量规模持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牢牢把握乡镇企业发展、对外开放、体制改革等历次重大发展机遇,着力推动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行业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全市工业经济总量持续扩张,30年间跃上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1978年,我市全部工业总产值仅为47.5亿元,1984年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之后用12年时间实现了产值规模由百亿级向千亿级的历史性跨越,199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019.8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21.5倍;2003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达2141.5亿元。从2005年开始,全市工业经济总量基本按照每年提升千亿元的速率扩大,到2007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达5243.4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110倍,年均增长速度达17.6%;工业增加值达1035.8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98.3倍,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17.1%,工业增加值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达55%。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总量指标成倍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纳入统计范围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由2000年的2059家增加到4768家,年均增长12.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由2000年末的838.8亿元增加到2952.8亿元,年均增长19.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874.6亿元扩大到4253.9亿元,年均增长25.4%,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呈现效益增长快于销售增长、销售增幅高于产值增幅的良好态势,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最为协调和健康的时期。

(二)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优势行业逐步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以增强综合竞争力、推进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为目标,主动把握国际产业转移机遇,着力加快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重点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全市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工业经济结构呈现出一系列积极的变化,工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传统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优化升级所带来的创新效率,日益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强大推动力,促进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2007年底,全市476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涵盖了国民经济4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34个大类,形成了门类齐全、实力雄厚、具有相当规模和区域特色的工业产业体系。重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传统轻纺工业所占份额逐步下降,全市轻重工业产值之比由1978年的51.148.9调整为2007年的24.275.8,重工业所占比重超过四分之三,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机械行业的传统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经济总量超过全市工业总量的三分之一,规模稳居各大行业首位;冶金、化工等行业在发展中异军突起,经济总量逐步超过纺织、通用设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产值规模在九大行业中分列第二、第三位。全市重点培育的动力机械、工程机械及车辆、输变电设备、新型纺织服装四大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医药及精细化工、新型材料三大新兴产业得到长足发展,2007年,四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1409.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3.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所占比重较2000年上升7.4个百分点;三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697.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6.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所占比重较2000年上升3.2个百分点。

(三)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非公经济占据主导。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我市工业基本上是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国有、集体经济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九成以上。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市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大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股份制、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积极吸引外商和港澳台商来常投资兴办企业。全市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公有制经济在全市工业中的份额不断下降,以股份制、三资和私营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迅速发展,成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股份制、三资、私营等多种经济形式竞相发展的多元化工业经济格局逐步形成。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三资企业达79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419.6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8.4倍,年均增长35.5%,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19.4%提高到33.4%,比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提高30个百分点以上。以私营企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迅速崛起,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地位和份额不断提高。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3794家,完成产值2473.5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6.5倍,年均增长30.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43.2%提高到58.2%,其中私营企业3189家,完成产值1893.1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22.6倍,年均增长56.1%,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9.6%提高到44.5%

(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重点企业贡献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中积极致力于抓好工业经济运行,加大工业投资力度,推动工业技术进步,在全市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提高的同时,工业经济的综合实力也显著增强。截止2007年底,全市工业总资产规模超过3400亿元,固定资产原值规模超过1400亿元,相当于改革开放初期的67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计达2952.8亿元,固定资产原值1198.3亿元,分别相当于2000年的3.5倍和3倍。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坚持将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作为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实力的重要举措,积极实施做大做强战略,以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和造就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市场占有率高、发展潜力足的大企业(集团)。2007年,全市有2家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00亿元,3家企业资产总额超过50亿元,资产总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由2000年的6家增加到34家;有2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7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由2000年的6家增加到56家。重点企业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提升,2007年,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的经济总量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所占比重达到73.5%,比2000年提高63个百分点;年利税规模超亿元企业的利税总额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所占比重达37.4%,比2000年上升30.2个百分点。

(五)自主创新成效明显,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市坚持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技术含量,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技术进步对全市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持续增强,工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技术研发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全市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部分自主创新产品在国内形成特色和竞争优势,截止2007年末,387家大中型企业中有科研活动的企业达255家, R&D经费投入23.6亿元,经费投入占全市的比重超过70%;全市拥有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40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864只,分别比2000年增加515家、1370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3.1%,对全市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4.3%。品牌经济建设成效突出,初步形成了名品带名企、名企促发展的良性发展格局,截止2007年底,全市拥有有效的国家级名牌产品25只,国家驰名商标14件,省级名牌工业产品103只,中国名牌总数名列全省第 4位,继续处于全省品牌经济城市的第一方阵,国家及省级名牌产品生产企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超过五分之一。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社会各领域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工业单位产出能耗水平持续下降,2007年,全市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了7.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6.3%。随着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全市工业效益状况持续改善,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2000年的117.7提高到2007年的192.5,其中工业总资产贡献率由9.2%提高到12.7%,全员劳动生产率由4.2万元/人提高到14万元/人。

(六)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区域经济特色初显。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充分利用原有制造业基础,不断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推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高新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突出重点做强做优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和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优势鲜明、规模优势突出、技术优势领先的五大产业,努力打造输变电设备等15个产品集群,全市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并形成了轨道交通车辆及部件、新型涂料、武进新材料、新北区“三药”科技、金坛精细化学品、常州软件园6个特色产业基地,为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载体。全市装备制造业形成了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工程机械和车辆、新型农业机械、数控机床及基础装备等门类齐全、配套完整的产业特色和优势,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较高声誉,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262亿元,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所占比重达30%。数字视听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计算机网络产品等领域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有近20只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58亿元。新材料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功能塑料及制品、新型建材、玻璃钢制品、稀土材料、反光材料等主打产品,经济规模超过400亿元;新能源和环保产业成为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设备、生物燃料等方面均已初具规模,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产业基地,2007年经济规模已突破70亿元,并继续呈现成倍增长态势。生物医药产业拥有多只具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精细化工传统优势进一步彰显,医药中间体及制成品、食品添加剂等产品快速成长,部分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领先地位,2007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近60亿元。(撰稿人:刘敬敏 核稿人:恽东玉)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办公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305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