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通知公告 统计动态 统计信息 统计数据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您好!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内容
金融体系建设日臻完善服务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发布日期:2008-10-10  来源:本网站  浏览次数:  字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顺应市场化、现代化发展要求和国际金融发展趋势,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着力完善金融调控和监管职能,创新金融组织体系和发展模式,全市金融机构数量、金融市场体系、金融产品创新等实现了一系列飞跃,金融服务水平和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宏观调控和微观搞活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在金融体制逐步向市场化、制度化变革和深化的历史进程中,各金融主体的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体系逐步形成金融业的现代经济核心地位日益显现,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持续提升2007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1.9亿元,相当于1990年的18.8倍,年均增长18.9%,占服务业比重达到11.8%,在服务业各行业中是仅次于批零贸易业的第二大行业。

(一)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完善,整体竞争实力持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积极顺应国家金融管理体制的变化,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方向,加快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金融体制模式,全市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多,功能日益完善,多种金融机构和多种融资渠道并存,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多样化金融体系在我市逐步形成,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银行体系逐步健全。1984年开始,我市先后恢复设立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重新组建了交通银行,新建了工商银行,设立了城市、农村信用社等一批地方性金融机构,成功实现了大一统银行体系到现代银行体系的历史性转变。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市银行业对外开放步伐有所加快,招商银行、华夏银行等外资银行先后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银行系统形成了由人民银行调控,银监局监管,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交通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为补充,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分离的较为完善的银行体系。截止2007年末,全市共有银行业各类机构(含营业网点)856家,从业人员11798人,分别相当于1978年的5.6倍和6.6倍,其中分行15家,支行365家,分理处309家,储蓄所167家。

——保险市场主体多元。保险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开放程度日益提高,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保、太保和平保三足鼎立,再到目前近四十家保险机构“百花齐放”,初步形成了法人机构和分支机构并存,中资公司与外资公司共同发展,国有控股、股份制、政策性等多种形式互为补充的保险市场新格局,保险经营机构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保险业务迅速拓展。到目前为止,全市拥有保险公司法人机构37家,其中产险公司18家,寿险公司19家。

证券业务发展迅猛。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市证券业紧跟国内证券市场改革发展步伐,从无到有,加快发展,各大证券机构实力显著增强,业务发展迅速。截止2007年末,共有9家证券公司在我市设立13家证券营业部,常州东海证券由地方性证券公司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性的证券公司,营业部超过30个,遍布全国大多数省份,并成为全国首批创新类证券公司,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创新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银行存贷规模稳步扩张,经济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各级各类金融机构坚持金融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基本指导方针,把金融创新作为持久发展动力,合理运用信贷资金,适时调整货币政策,加快金融战略转型,强化信贷风险控制,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监管调控能力,较好地满足了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存款业务增势强劲。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为各项存款快速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止200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2263.8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663倍,年均增长25.1%,增幅快于同期经济增长7.6个百分点。各项存款中,居民储蓄存款增长快于企业存款,城镇居民存款增长快于农村居民,2007年末,全市企业存款余额达675.7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689.2倍,年均增长25.3%;储蓄存款余额达1092.1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1520.7倍,年均增长28.7%,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由1978年的0.53亿元增加到986.34亿元,年均增长29.6%,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0.18亿元增加到105.8亿元,年均增长24.5%

——贷款业务稳步增长。30年来,我市各金融机构根据经济建设方针和战略发展目标,妥善处理好满足经济发展合理资金需求与银行信贷规模适度增长之间的关系,加大信贷投向结构调整力度,较好地满足了不同时期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提高了信贷资源配置与经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200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1590.1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173.3倍,年均增长19.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904.26亿元,年均增长19.2%,中长期贷款余额达到580.79亿元,年均增长33.3%。全市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一大批成长型企业得到金融服务和支持,实现良性运作与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中长期贷款的较快增长,对我市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现金收支规模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主体的日益多元和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作为流动性最强的货币资金流通规模逐年扩大,金融机构现金收支呈现大投入、大回笼的态势。2007年,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6304.1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1243.6倍,年均增长27.8%;现金支出6390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1258.7倍,年均增长27.9%30年间,除1990年和1995年现金收支相抵出现净回笼外,其他年份均为现金净投放,且投放规模呈现逐年扩大之势,由1979年的0.4亿元扩大到2007年的86.7亿元,年均增长幅度达37.8%

——中间业务异军突起。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加快中间业务发展被提上各商业银行的重要日程。我市银行系统积极开拓代发工资、理财服务、刷卡交易、金融咨询等新兴业务,在为社会提供快捷方便的金融服务的同时,提高了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为银行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近年来,我市金融机构信息咨询、投资理财等中间业务发展有所加快,24小时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更为方便快捷的服务种类持续升温,至2007年末,全市各类银行卡发卡量达到914.2万张,特约商户数达到1400家,各类POS1788户,全年交易金额达到124.5亿元,平均月消费额18.0亿元。

(三)保险业务种类发展迅速,经济补偿作用逐步增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市城乡居民的保险意识日益增强,为保险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保险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行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保险功能日益发挥,并在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保费收入快速增长。我市保险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全面恢复经营后,立足于保障和服务民生,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完善社会保障,涉及的领域不断拓展,业务范围日益扩大,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全市保费收入从1980年的510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47.43亿元,年均增长28.8%其中产险保费收入由1980年的510亿元增加到14.0亿元,年均增长23.1%,承保金额由1980年的26.23亿元增加到4934.9亿元,年均增长21.4%寿险业务则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转型期风险意识的增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保费收入由1984年的132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33.5亿元,年均增长38.6%,快于产险业务15.5个百分点。

——保险品种日益丰富。改革开放初期,产险业务主要以企业财产险、家庭财产险以及车辆险、运输险为主,寿险业务主要以团体寿险和养老险为主。随着保险业技术管理的进步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我市各保险机构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保险险种逐步向多样性、多层次方向发展,相继推出了各类责任险、工程险、意外险、医疗保险、子女教育保险等险种,业务领域逐步从财产损失保险扩大到信用保证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等领域,基本形成了涵盖绝大多数可保风险领域的业务和产品体系。近年来又积极顺应经济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增加了各种分红保险、投资连险和万能型寿险等,拓宽了保险的投资功能,丰富了保险市场,满足了多层次的保险需求。产险业务中,车辆险随着汽车保有量的迅猛增加成为市场亮点,保费收入从1980年的56万元增长到2007年的10.29亿元,年均增长幅度达32.1%,位列各类产险业务榜首,其余依次是企业财产险和家庭财产险,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4.9%14.8%。寿险业务中,一般寿险稳步扩大,保费收入由1984年的132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31.77亿元,年均增长38.3%占寿险业务的比重达95%。近几年分红险与投连险发展迅速,2007年两类险种保费收入达16.1亿元,占寿险的比重达48%

——补偿作用日益明显。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社会互助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多年来在抵御灾害风险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稳定器和缓冲阀。近年来随着我市保险业务覆盖面的稳步提高,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逐步得以发挥,1980年至2007年,全市保险业赔结款总达到92.23亿元,其中2007年赔结款金额达到17.1亿元,相当于1980年的21337倍,年均增长44.7%,其中产险赔款金额由1980年的8万元增加到8.11亿元,年均增长40.7%,寿险赔给款金额由1984年的4万元增加到8.96亿元,年均增长51.8%

(四)证券融资渠道日益拓展,经济助推功能逐步强化。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设立、成长与壮大,我市证券市场自身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证券交易机构数和会员数日益增加,交易手段和结算技术日趋先进,市场交易规模和水平实现了质的跨越。截止2007年末,全市共有证券营业部14家,资金帐户数56.4万户,相当于2000年的2.5倍。全市证券成交金额由2000年的770.57亿元增加到5961.9亿元,年均增长33.9%,其中股票成交额由646.17亿元增加到5861.8亿元,年均增长37.0%。与此同时,我市紧紧抓住国际和国内资本市场变化带来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不断提高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自1994年我市首家上市公司苏常柴A在深交所亮相,至2007年底,全市已有13家公司、14只股票先后在境内外市场上市,累计募集资金50.4亿元人民币,其中苏常柴、常林股份、远东股份、新城B股等7家境内注册的上市公司通过发行8只股票募集资金26.1亿元,英特曼电工、三维成套、美欧电子、森源控股、银河电子、天合光能等6家企业在境外证券市场募集资金24.3亿元。证券业的发展,有效拓展了我市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成为我市做大做强企业的重要推进器。(撰稿人:杨 薇 核稿人:杨 彬)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办公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305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