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消费品市场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的大环境下,处在市场经济前沿的消费品市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成长,市场内涵、供求格局和流通主体发生了深刻而显著的变化,各种经济类型商贸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的商品市场体系和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场格局,消费品市场货源充足,商品质量不断提高。消费品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有效保障了物质供给,满足了城乡居民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而且对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流通领域改革稳步推进,非公经济份额持续提升。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我市商品流通领域的所有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商业“一统天下”的流通格局被逐步打破,个体私营商业得到充分发展,股份制和外商港澳台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从“有益补充”提高为“主要组成部分”,在消费市场所占份额逐步扩大,日益成长为我市消费市场的主力军。截止2007年末,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12.3万户,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8.2万户,住宿和餐饮业8886户,个体私营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零售额的93.2%。全市308家限额以上贸易企业中,国有、集体企业共11家,实现商品销售额36.6亿元,占总量的5.5%;私营企业181家,实现商品销售额303.3亿元,占总量的45.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7家,实现商品销售额15.1亿元,占总量的2.3%,股份制和其它经济109家,实现商品销售额312.1亿元,占总量的46.8%。
2、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城乡消费市场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增加,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消费需求保持旺盛增长势头,促进了消费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展。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4.82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610.85亿元,年均增长18.2%,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由1982年的8.27亿元增加到533.44亿元,年均增长18.1%;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由0.35亿元增加到70.26亿元,年均增长23.6%。城乡市场得到共同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城乡统筹、以工补农、以城促乡等一系列新农村建设政策措施的出台,特别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的实施,农村市场迅速发展。2007年,全市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57亿元,比1978年增长278.5倍,年均增长21.4%,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33.7%提高到91.2%;全市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53.88亿元,比1978年增长13.7倍,年均增速为9.4%,其中2001年至2007年实现零售额2646.9亿元,年均增长18.3%。
3、流通经营方式发生巨变,新型零售业态不断涌现。随着流通领域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市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经营方式得到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大型综合百货商店、超级市场和各具特色的专业商店三分天下的商业新格局。一批大中型零售企业集团以联合、兼并、连锁、特许连锁等形式,实现了低成本的规模扩张,增强了市场竞争实力;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便利店、专业(专卖)店等新型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地快速发展。至2007年底,全市142家限额以上综合零售贸易企业中,综合百货商店为10家,超级市场23家,专业和专卖店108家,分别实现销售额28亿元、34.63亿元、134.13亿元,占全部限额以上综合零售贸易企业的比重分别为14.2%、17.6%、68.1%。以连锁商业为代表的现代经营方式发展迅速,覆盖领域逐步拓展到食品、医药、书店、百货、石油等多个业种,大型连锁超市成为市民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主要场所。截止2007年底,全市已有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和餐饮业企业16家,拥有连锁门店1190个,从业人数1.22万人,营业面积23万平方米,全年实现零售额36.4亿元,占全部限额以上企业零售总额的17%。
4、消费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商品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居民消费结构逐步由八十年代初期的以满足温饱为目标生存型消费,向九十年代初期以家电普及为标志的发展型消费以及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以通讯、教育、住房、汽车为主导的享受型消费转变,万元、十万元级高档耐用消费品迅速进入居民家庭。城市居民家庭用于衣着、食品的消费支出比重由1984年的72%下降到2007年的43.7%,用于交通和通讯、文化娱乐教育、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所占比重由1984年的 11.4%提高到38.1%;农村居民家庭用于衣着、食品的消费支出比重由1985年的58.3%下降到44.9%,用于交通和通讯、文化娱乐教育、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6.7%提高到31.3%。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个人享受、发展及服务性消费所带动的商品销售方兴未艾,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汽车类商品销售额由2002年的3.5亿元扩大到2007年的67.4亿元,年均增长80.2%;与居住相关的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销售年均增长54.2%,五金电料类年均增长35.1%,家具类年均增长 31.3%,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年均增长12.5%;通讯器材类和金银珠宝类商品销售额分别由1.2亿元、1.2亿元增加到5.5亿元、4.7亿元,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5.6%、31.4%。
5、重点市场建设成效显著,商品市场体系日趋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将商品市场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建立专项基金,加大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从商流、物流、信息流等方面完善市场功能,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综合市场、专业市场、生活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并重发展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经过30年的建设,全市商品市场呈现数量增加、规模扩大、档次提高、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专业细化的特点,市场交易额成倍增长,辐射力大大提高。截止2007年底,全市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达57家,其中超10亿元市场14家,超20亿元市场9家,常州长江塑料化工交易市场和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成交额突破百亿元大关,成为引领我市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的龙头骨干。2007年,全市亿元市场总成交额过676.7亿元,与5年前相比扩大了近18倍,年均增长幅度达到80.5%。亿元商品交易市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常州市钢材批发市场、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武进夏溪花木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辐射范围扩大至周边多个省市,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商品批发集散中心、价格形成和信息汇集中心,在活跃商品流通、扩大城乡就业、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6、住宿餐饮行业发展迅猛,市场规模份额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初以来,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增强、社会交往的增多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市城乡居民的餐饮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餐饮消费需求逐步由果腹型向健康型、休闲型、娱乐型转变,居民外出旅游、娱乐休闲、亲友聚会、商务交往等活动明显增多,促进了住宿餐饮行业的飞速发展。30年来,星级饭店、高档酒楼、特色餐饮、中式快餐等各类餐饮形式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多种经济成份的住宿餐饮企业相互竞争,共同发展,形成了多种风格、适合不同消费档次的住宿餐饮行业发展新格局,推动了住宿餐饮市场的持续发展。2007年,全市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0.26亿元,相当于1982年的178.4倍,年均增幅达23%,高于同期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4.8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占消费市场零售总额的比重由1982年的3.9%提高到11.5%,上升了7.6个百分点。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住宿餐饮企业10464家,其中住宿业1052家,餐饮业9412 家;个体经营户10040户,其中住宿业876户,餐饮业9164户。全市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法人企业达133家,资产合计40.1亿元,实现营业额23.8亿元,分别比1999年增长31.4%、38.3%和40.1%。(撰稿人:王 晨 核稿人:杨 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