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通知公告 统计动态 统计信息 统计数据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您好!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内容
综合实力持续攀升经济地位日益提高
发布日期:2008-09-11  来源:本网站  浏览次数:  字号:〖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的三十年,也是思想观念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壮大的三十年。三十年间,国家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经历了一个从不允许到允许、从严格控制到逐步放开、从限制发展到鼓励支持的过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政策制度的变化,我市民营经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逐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到多元,从国民经济的一枝花半壁江山再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经济总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稳步提高,日益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源动力加速器生力军

一、萌芽阶段(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90年代初):

我市民营经济与改革开放可以说是同步发展、同步前进的。改革开放前,公有制一统天下的状况已经延续了将近三十年,一切带有字痕迹的所有制都在消灭之列,工业和商贸流通企业大多属于国有、集体性质,个体工商户仅保留了一些修车摊、修鞋摊,民营经济基本上处于一片空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也给民营经济的萌芽和发展提供了政治空间。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末,大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落实政策,从农村广阔天地回到了城市,而刚刚复苏的城市无法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待业青年为了解决这一突出矛盾,19794月,国务院在批转的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的报告中提出,可根据市场需要,批准一些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的个体劳动。有了中央文件精神的指引,各地对自发建立的集贸市场由取缔变为疏导,我市迎春小商品市场(香港滩)应运而生,许多知青和社会闲散人员走进市场从事服装和小商品经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一试身手,成为我市第一批个体经营户。198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的若干政策规定》,明确指出从事个体经营的公民,是自食其力的独立劳动者,是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必要补充1982年召开的十二大在大会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并且范围从城镇扩展到了农村,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补充也于当年写进了《宪法》,个体工商户的合法地位得到进一步明确。之后,我市个体经济像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一些积聚了实力的个体户逐步化蛹成蝶,开始创办私营企业,1981年,江苏省第一家私营企业“常州高氏企业有限公司”在我市诞生。由于当时个私经济发展总体上处于摸索探求阶段,有利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尚未形成,特别是对于我市这样一个长期依托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的地区来说,个私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得到特别的重视,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业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也不是很高,因此,这一阶段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单体规模不大,经济总量较小,涉及领域不宽,在生产组织上主要是为国有、集体企业配套或拾遗补缺,对全市国民经济的影响力较弱。截止1990年末,全市仅有个体工商户44261 家,私营企业1442家,私营企业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为0.3%,在全市商品零售额中所占比重为0.8%

二、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2001年):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尖锐,许多人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红旗还能打多久产生了怀疑,姓的激烈争论此起彼伏,私营经济则在舆论中成为假想敌,各地个体工商户的数量一度出现锐减。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所有制改革扫除了理论上的障碍,同年10月召开的十四大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方针,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可以和公有制经济合作共存,共同发展。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除了重申共同发展方针外,还第一次明确一般小型国有企业,有的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有的可以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也可以售给集体和个人。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上实现了理论上的突破,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明确指出个体私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个私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明确,我市也与全国其它地区一样,进入了个私经济总量规模迅速扩大、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的新的发展时期。1996年底,全市共有个私企业9.2万户,从业人员将近23万人,总注册资金达22.5亿元;个私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1亿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3.9亿元,分别占全社会的1.8%21.5%特别是90年代初推行的乡镇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造,为我市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全市个私企业的数量迅速增加,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大大加快,“九五”期间,个体工商户数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6%,私营企业户数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3.5%。截止2001年末,全市注册资本超过1000万元的私营企业达到68户,其中有3户超过1亿元。私营企业的实力显著增强,不仅在传统制造业、批发零售贸易业、社会服务业、餐饮业等传统优势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并开始延伸至农林牧渔业、采掘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仓储业和其他行业,一些企业逐渐发展成为行业中的支柱。2001年,全市私营工业企业中,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有10家,上交税收超过百万元的企业有118家。私营企业出口创汇额达到1.3亿美元,并有13家企业被评为“江苏省百强私营企业”。

三、高速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培育和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的重要战略举措,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关于提升提速发展民营经济的若干意见》、《常州市民营经济发展三年跃升计划》、《关于进一步创优发展环境的五项规定》等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民间创业、创新、创造的活力。良好而宽松的创业投资环境进一步激发起民营经济强大的生命力,全市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热情和发展信心空前提高,民营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稳步增强,并逐步由传统制造业和商贸业转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和新型服务业。民营经济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发展快、势头猛、实力增、贡献大、素质升的特点,并在扩大就业、致富百姓、增加税收、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也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强劲动力。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整体实力稳步增强。在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中,我市民营企业创业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总量规模逐年攀升,增长速度持续加快,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三分天下有其二,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经济。2007年末,全市民营经济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00亿元民营经济占常州经济总量、税收总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60%63.1%66.3%发挥了主角作用,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经济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的资产规模逐渐壮大,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截止2007年底,全市拥有私营企业4.8万户,私营企业注册资本853亿元,户均注册资本177.1万元,分别比2001年末增长了170.2%655%179.4%;个体经营户12.3万户,比2001年末增长了36.7%注册资本35.6亿元,户均注册资本达到了2.9万元。一批民营企业依托本土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成本优势、现有技术优势等有利条件,全面对接世界跨国公司产业链,截至2007年底,与世界500强企业开展合资合作的民营制造业有7家。

(二)吸纳就业成效明显,税收贡献日益突出。民营经济在自身获得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其作为企业公民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厚重,在吸纳社会就业方面的巨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并日益成为城乡居民就业的主渠道。截止2007年末,全市个私经济从业人员达112.57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上升至四成左右,其中私营企业从业人员89.47万人,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23.1万人。民营经济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税收收入,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作用日益提升。2007年全市民营经济上缴税收180亿元,其中个体私营企业上缴税收达113亿元;民营经济税收占全市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上升至63.1%。全市9家上交税金超亿元企业(集团)中,民营企业(集团)占了4家。中天钢铁、长兴集团、常发集团、百兴集团、江南实业、天禄建设等民营企业致富思源回报社会,踊跃参与慈善基金捐款,积极出资支持学校、市镇建设、公用设施、文化设施及其他慈善事业,全市有13位民营企业家荣中国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

(三)民间投入增势强劲,投资渠道趋向多元。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有效激发了民间资本的投资积极性。近年来,我市民间投资的实力明显增强,投资领域大大拓宽,并持续以高于国有投资的速度迅速扩张,投资规模逐渐超过国有投资,日益成为全社会投资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社会投资总量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2007年全市民营经济完成投资798.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达66.3%。民间投资自身也走出了过去资金筹集渠道相对单一,以自我积累、滚动发展为主基调的投资格局,资金来源日趋多元化。2007年全市在建的民间投资项目资金来源中,企业自筹资金比例为73.4%,其余依次是其他资金(占16.9%)、国内贷款(占9%)和利用外资(占0.71%)。民间投资范围逐步由竞争较为充分、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向技术、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及房地产开发等领域拓展,2007年全市完成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中,个体私营投资占了50%;房地产开发投资中,民间投资占了70%

(四)民营集团迅速崛起,竞争能力显著提高。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全力扶持优势企业(集团)做大做强,着力提升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能力,全市企业集团的经济实力和整体素质得到稳步提升,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后劲足的民营企业(集团)迅速崛起,成为引领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领头羊。2007年,全市列入跟踪监测的民营企业集团达35家,有14家企业集团入围全省百强民营企业集团;在全市经营规模列前5位的企业集团中,有4家为民营性质。中天钢铁、新科电子、红星家具、远宇集团、常发动力等一些重点民营企业集团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全市大企业、大集团的领头羊常发机电、同大气雾剂、帝商服饰、红梅色母料等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纷纷“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到国外投资办厂、中标工程、建立研发机构,成为首批吃“螃蟹”的海外开拓者。民营企业诞生了“新科”、“常发”、“华鹏”、“顶呱呱”等一大批驰名商标,以及红星家具、大娘水饺、丽华快餐等一批知名民营企业,有力地拉动常州品牌品牌常州的跃升,也为我市品牌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五)集聚发展趋势明显,科技企业迅速成长。在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培育、支持下,我市以民营经济为基础的集群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一些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支撑作用强的产业集群,湖塘针织、横林地板、邹区灯具、洛阳家电、小河汽摩配、金坛服装等近10个板块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在30%以上,有效激发了全民创业热情,促进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民营科技企业的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在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导入国际质量认证体系、与国际大公司开展科技经贸交流以及产品出口创汇等方面走在了全市前列,日益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全市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占40%左右,兴荣高科、天合光能、常牵中心、东南液晶等一批民营高科技企业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撰稿人:陈 超 核稿人:恽东玉)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办公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305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