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通知公告 统计动态 统计信息 统计数据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您好!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内容
农村发展日新月异农民生活蒸蒸日上
发布日期:2008-08-18  来源:本网站  浏览次数:  字号:〖

编者按: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市经济快速增长,社会持续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瞩目成就,我局组织撰写了“改革开放30年常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分析,在数字中品味成就,在数字中感受崛起。今天刊出第一篇——农村居民生活篇。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一系列富民惠农政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策指导下,我市积极推进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充分调动与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市农村经济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民就业结构日益改善,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03元提高到2007年的9033元,增长了86.7倍,年均增长16.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83年的393元提高到2007年的7400元,增长了17.8倍,年均增长13.0%,全市农民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收入方面: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家庭财富日益增多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时期,也是农村社会化、商品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期。30年来,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由过去主要依靠单一的农业转向农工商综合经营、全面发展的轨道,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多种经营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推进,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异军突起,大大加快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步伐,农民收入日益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工资性收入占据主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市农村劳动力以较大规模、较快速度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全市从事非农行业的农村劳动力由1978年的25.8万人上升到2007年底的98.56万人,占农村从业人员的比重由1978年的27.8%上升到77.01%,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由1983年的83元增加到5850元,增长了69.8倍,年均增长19.4%;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1983年的19.2%上升至2007年的64.8%农民工资性收入于1998年超过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占据主要地位。

(二)经营纯收入稳步增长。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使农民收入来源由集体统一经营为主转为家庭经营为主,农户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农业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呈现稳定增长的格局,收入构成也逐步由一产经营收入为主转向二、三产业收入为主。数据显示,全市农林牧渔业劳动力由1978年的87.59万人下降到2007年的29.4万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4.6亿元(90不变价)提高到2007年的50.9亿元(90不变价)。2007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为2268元,比1985年增长4.7倍,年均增长8.2%人均农业总收入由1985年的508元上升至2007年的2869元,年均增长8.2%,二、三产收入分别由1985年的23.1元、99.5元提高到260元、995元,年均增长11.6%11.0%

(三)非生产性收入份额上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城市化、工业化步伐迅速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医保、低保、养老保险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农民包括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内的非生产性收入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2007年,我市农民人均非生产性收入915元,比1985年增长62倍,年均增长20.7%,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1985年的2.2%上升到10.1%,其中人均转移性收入由1985年的9.6元上升到450元,年均增长19.1%;人均财产性收入由1985年的4元上升到465元,年均增长24.1%

(四)资产积累明显增加。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农民家庭“捉襟见肘”、“入不敷出”的状况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农民普遍过上了富足殷实的生活,不仅能够轻松地购置各种高档耐用消费品,而且有余钱存入银行,用于投资。农民的家庭资产和财富积累日益增多,住房条件明显改善,银行存款数量逐年增加,许多农民修起了小别墅,拥有了私家车,当起了“房东”和“股东”。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底,我市农民人均手存现金2751元,比1985年增长32.7倍;人均存款余额达到10505元,比1985年增长212.9倍;农民人均住房价值33809元,相当于1985年的36.2倍。

    消费方面:消费结构持续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农民收入的提高带动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农民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得到迅速提升,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消费结构逐步由温饱型向享乐型和发展型转变,吃穿住用行得到全面而又明显的改观。

(一)食品消费比重下降,饮食结构得到优化。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迅速改善,恩格尔系数由1983年的53.7%下降到2007年的38.0%,实现了温饱-小康-富裕的跨越。农民的食物消费结构逐步由的满足转向的提高,肉、禽、蛋、鱼、虾、奶等副食品消费量逐年增加,主食在食品消费支出所占比重逐年下降。2007年,我市农民人均粮食消费199公斤,比1985年减少111公斤,下降35.7%;粮食消费支出占食品支出的比重由1985年的31.1%下降到2007年的13.6%。副食消费逐步向多元化、营养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与1985年相比,农民人均肉禽及制品消费增长1.2倍,人均蛋类及蛋制品消费增长43.6%人均鱼虾消费增长2.9倍,人均奶和奶制品消费增长近50倍。与此同时,农民崇尚节约的消费观念悄然发生变化,逢年过节下馆子成为时尚,2007年,我市农民外出饮食人均达496元,相当于1985年的55.4倍,在食品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6.4%上升到2007年的17.6%

(二)农民住房日趋宽敞,居住环境明显改善。进入八十年代中期,我市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许多农民将改善居住条件作为首要目标,拆平房建楼房成为当时农村最大的消费热点。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市各地加大村镇建设改造与农村环境整治力度,一幢幢设计新颖、美观大方的新建农民公寓楼拔地而起,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农民住房的面积变大,质量变好,设施改善,截止2007年底,我市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57.7平方米,相当于1985年的2.7倍;农村住房钢筋水泥结构比例为60.3%,比1985年提高55.5个百分点。农民家庭拥有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机的比例接近100%,有93.5%的农户使用自来水或深井水,88.9%的农村住房带有水冲式厕所,75.9%的农户使用液化气,“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已由三十年前的憧憬变为现实。

(三)通讯工具得到普及,交通出行方便快捷。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公路建设、电网改造、通讯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为农村交通通讯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也有效地推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农村经济的繁荣。截止2007年底,全市100%的行政村通上了灰黑公路,71.9%的行政村开通了公交线路。固定电话、小灵通、移动手机在农民家庭得到全面普及,农村居民家庭的信息化程度日益提升,截止2007年底,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住宅固定电话91部,拥有移动电话166部,家用电脑23台。农民家庭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则由1985年的3.03元增加到2007年的814.2元,年均增长28.9%,在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由0.53%提高到11.0%

(四)高档用品从无到有,普及程度迅速提高。农村居民对耐用品的消费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老四件”,到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电冰箱、电风扇、影碟机“新六件”,再到抽油烟机、热水器、空调、照相机、录像机、家用计算机等新型耐用消费品,消费档次稳步提高。1985年,我市每百户农民家庭仅有电视机27台(其中彩电3台)、收音机68台,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则是普通农民不敢多想的奢侈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和购买能力的增强,各种新型家用电器迅速走进农民家庭,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固定电话等得到基本普及,农民家庭耐用消费品在数量不断增多的基础上逐渐向高档化发展,到2007年底,我市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摩托车93辆,生活用汽车4.2辆,微波炉62台,影碟机42台,抽油烟机59台,热水器86台,农民日常生活逐步趋向电气化和现代化。

(五)衣着消费结构优化,成衣消费占据主导。改革开放前,受经济条件和购买能力的制约,农民的衣着消费十分简易和单调,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情况在农村十分普遍。伴随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市农村居民的收入快速增长,衣着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请裁缝上门量体裁衣的习惯逐步成为过去,农民服装消费由过去的低档、耐用型向高档、成衣化转变,不仅注重质量与花色,也讲究档次与款式。2007年,我市农民人均衣着消费510元,相当于1985年的10.5倍,其中人均成衣消费支出367元,占衣着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达71.9%,比1985年提高了51.6个百分点;人均衣着材料支出6.2元,占衣着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85年的37.1%下降到1.7%农民穿着进入了一个多姿、多彩、多元的时代,现代、文明、健康、幸福的新农民形象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撰稿人:罗志勇 核稿人:恽东玉)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办公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305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