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每个家庭最大的期望和利益所在。儿童的优生优育优教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更是关系到每个家庭和国家未来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2007年,我市有关部门把优生优育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紧紧围绕“十一五”儿童发展规划目标任务,以“儿童优先”为原则,以促进儿童事业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儿童综合素质为重点,以培养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目标,加快启动以提高人口素质为目的的“三优”工程,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值此“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本文从优生、优育、优教三个方面就2007年我市儿童事业发展状况作一简要分析。
优生:免费婚检把好第一关
优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先决条件。为进一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我市制订了“幸福使者”行动方案,成立了优生优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加强婚前、孕前、孕早期的健康教育工作。一是切实加强优生知识的教育普及,进一步提高全社会优生知识知晓率。2007年,全市共开展优生优育科普讲座5次,发放优生优育知识知晓率问卷2700份,通过开展“幸福护航行动”、“守护未来与希望”、“百家企业共御出生缺陷”等活,加快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浓厚氛围。二是加强免费婚检服务,努力提高婚检质量,使婚检率有较大幅度上升。2007年,我市婚前医学检查率为14.6%,比上年提高10.4个百分点。三是加强和规范产前诊断、产前筛查技术,切实做好出生缺陷和遗传病的筛查和诊断工作。2007年,全市孕产妇保健管理率、孕妇产前医学检查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均达到99%左右;新生儿省定三种疾病筛查率为 85.1%,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达6.9‰,低于2010年《儿童发展规划》目标1.1个千分点;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控制在2.3%,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优育:妇幼医疗保健水平高
优育是婴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条件,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物质生活条件、医疗服务、卫生保健、人口生命质量水平的综合反映,也是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衡量国家和地区间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度量工具之一 。从近几年我市妇幼医疗保健工作情况来看,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网络建设水平高。近几年来,我市认真贯彻执行《母婴保健法》,大力加强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建设,努力满足儿童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妇幼保健科学管理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不断得到增强,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妇幼保健网络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2007年,全市拥有妇幼保健机构9个,妇幼保健机构健全率达到100%,妇幼保健所甲等达标率为95.3%,大大超出《儿童发展规划》70%的目标。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妇幼保健服务网络的同时,我市还进一步加大对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力度。截止2007年底,全市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到100%。
二是营养状况提高快。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重视对婴幼儿的科学喂养,注重营养的均衡供给,儿童的营养状况不断改善。2007年,全市4-6个月婴儿母乳喂养率达到95.3%,高出《儿童发展规划》目标5.3个百分点。儿童体质明显增强。2007年,全市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仅为0.3%,比上年下降0.03个百分点;婴儿死亡率为5.2‰,比上年下降了0.2个千分点,提前实现2010年《儿童发展规划》10‰的目标。
三是计划免疫覆盖广。儿童是各类传染病的易感染人群,免疫接种是控制传染性疾病的最佳方法。2007年,全市儿童卡介苗、脊灰疫苗、麻疹疫苗、百白破三联四苗全程接种率以及乙肝疫苗接种率均保持在99%以上较高水准,超出2010年《儿童发展规划》目标值为95%的水平。同时,外省市来常儿童免费接种也已被纳入本市儿童计划免疫管理体系。由于预防到位,近年来本市儿童中未发生大规模的传染病疫情。儿童保健服务模式得到创新,全市积极做好五岁以下儿童群体的出生监测和干预,为儿童生长提供健康保证。2007年,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96.4%,提前达到了2010年《儿童发展规划》95%的目标要求;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6.9‰,比上年下降0.8个千分点,并提前实现《儿童发展规划》12‰的目标。
优教:基础教育再上新台阶
优教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所在。2007年,我市率先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使各级各类教育基础更加雄厚,多项教育指标继续领跑全省。
一是早期教育蓬勃发展。目前,我市以示范性幼儿园为骨干,大力发展灵活多样的早期教育,并成为我国首批“中国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之一,基本形成了0-6岁学前教育整体系统的一体化格局。2007年,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8.8%,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提前达到了2010年《儿童发展规划》95%的目标要求。
二是基础教育成绩显著。近年来,全市各级教育部门以建设教育强市、构建和谐教育为目标,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为抓手,大力发展各类基础教育建设。从2006年起,全市全面实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有效地减轻了困难群体子女就学的经济压力。同时,我市进一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缩小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尽量为所有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2007年,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维持在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12.2%,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为 99.8%,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103.6%,外来工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78%。全市适龄青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57%以上,本科上线率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万人上线率继续名列全省前茅。
三是教育资源不断优化。2007年,全市教育资源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中小学全部建成校园网,一级校园网比例达35%。教育合作交流走向世界,70%的局属学校与国外学校友好结对,16个国家近200名外籍教师来常工作,18个国家近千名外籍学生来常学习交流,2000多名师生出国(境)进行培训和文化交流。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放大,2007年新增省优质幼儿园55所、省优质小学9所、优质初中4所、省四星级高中5所、三星级高中3所,省级优质中小学比例达到56%以上,就读学生比例超过64%。在教育硬件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我市更加注重“软件”建设,特别是进一步加强优秀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教师队伍层次结构趋于合理,整体素质普遍提高。2007年,全市普通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6.4%,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初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历达标率均在98%以上,其中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为71.9%,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为86.8%,幼儿园教师专科以上学历为69.2%,分别比上年提高7个、3.1个和4.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每个教师负担学生数也逐步降低,有效地保障了教学质量。2007年,我市小学、初中、高中平均每个教师负担学生数分别为19.7人、15.6人和14.5人,小学、初中负担学生数均比上年下降0.9人,高中负担学生数下降1.4人。(撰稿人:高舟维 核稿人:吴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