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通知公告 统计动态 统计信息 统计数据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您好!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内容
宏观环境逐步趋紧 投资增速有所放缓
发布日期:2008-04-17  来源:本网站  浏览次数:  字号:〖

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去年以来中央实施了一系列从紧的货币调控政策,连续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7次上调居民储蓄存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近20年来的最高水平。虽然从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改善宏观层面的运行状况,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高科学发展的水平和能力,但其短期内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明显,尤其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抑制作用更为突出。今年一季度,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改前几年的景气格局,出现了大项目减少、新开项目不足的疲软态势,增长速度也较去年同期明显回落。

一、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的基本情况

2002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以来,投资年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20%以上,投资总量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翻了两番多,去年在宏观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仍实现了26.5%的增长。今年以来,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调控政策对投资增长的抑制作用以及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显现,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呈现规模继续扩大、结构明显改善、速度平稳回落的态势。

1、工业投资走势相对平稳,第三产业增幅明显回落。今年1-3月份,我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5.7亿元,同比增长17.3%,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16.5个百分点。从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投向看,在全社会投资中所占比重超过六成的第二产业投资总体走势较为平稳,一季度完成投资195亿元,同比增长18.6%,增速虽然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6个百分点,但仍比全社会投资增幅高出1.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入完成192.2亿元,同比增长17.5%,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6.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出现大幅回落,一季度完成投资110.2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44.2个百分点,较全社会投资低2个百分点。

2、投资结构得到持续改善,高新投资比重稳步提高。在投资增幅明显回落的同时,我市投资结构顺应宏观调控要求呈现出积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双高行业及部分传统产业的投资规模得到有效遏制,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社会投资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1-3月份,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50.4亿元,同比增长93.0%,其中信息相关产业完成投资24.3亿元,同比增长58.8%;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所占比重达16.5%,比去年同期提高6.5个百分点。全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等三大行业一季度完成投资20.6亿元,同比下降17.3%,在全社会投资中所占比重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9个百分点。

3、房地产投资增速有所减缓,商品房价格保持小幅上涨。近年来各项宏观调控措施对以资金密集型为特征的房地产业影响十分显著,但由于我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一贯比较稳健,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又有着一定的滞后效应,今年一季度我市房地产投资增速及商品房销售价格仍在较高平台上平稳运行。1-3月份,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5.4亿元,同比增长37.5%,增速比同期全社会投资高出20.2个百分点,在全社会投资中所占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5.5%提高到18.1%,支撑作用大大增强。全市各类商品房屋施工面积1789.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8%,其中新开工商品房屋面积21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8%;各类商品房屋销售面积116.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4%。商品房价格继续维持小幅上扬的格局,全市商品住宅平均成交价格为4127/平方米,同比上涨9.7%,其中市区商品住宅平均价格为4320/平方米,比去年同期上涨7%

4、自筹资金总量继续增加,银行贷款比例明显缩小。今年一季度,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项目建设资金保持稳定增长,资金流向和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全市投资累计到位资金446.4亿元,同比增长19.5%,其中上年末结余资金106.3亿元,同比增长87.5%,在投资资金来源中所占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5.2%上升到23.8%;各建设单位自筹资金232.8亿元,同比增长13.0%,在投资资金来源中所占比重由去年同期的55.1%下降为52.2%;国内贷款38.4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在投资资金来源中所占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0.3%下降为8.6%。受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国内贷款到位资金大幅回落,一季度到位资金14.9亿元,同比下降11.3%,占资金来源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2.3%下降为8.2%

二、全社会投资增速回落的因素分析

今年一季度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的回落,一方面是国家宏观调控和从紧货币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有连续五年高速增长后的合理回归因素。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重点建设项目比重偏小,支撑作用逐年减弱。今年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又好又快推进年,为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较快增长,相关部门确定了172个市重点建设项目,年内计划投资376亿元。按照今年1500亿元的投资目标测算,重点项目投资额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5%,这一比例与2006年、2007年相比,分别下降了0.8个、1.2个百分点,与2005年前相比下降更为明显,重点项目对全社会投资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呈现持续减弱的趋势。目前大多数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已经开工建设,一季度共完成投资47亿元,在同期全社会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仅为15.4%

2、新开工项目管理更加规范,所占比重明显下降。去年年底,国家进一步加强了新开工项目的管理和规范,要求各类投资项目开工建设必须完成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并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建设规划、土地供应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等8个条件,从而导致今年新上项目的难度明显加大,准入门槛越来越高。今年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727个,同比增加27个,但增幅仅为3.8%,远低于同期全社会投资增幅;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06.4亿元,平均投资规模2839万元,同比分别下降21.2%22.1%1-3月份,全市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75.6亿元,同比增长3.1%,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4.7%,比去年同期下降3.4个百分点。

3、国有投资走势较为低迷,投资规模有所萎缩。今年一季度,全市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277.5亿元,同比增长24.1%,高于同期全社会投资增幅6.8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完成216.9亿元,同比增长2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完成60.7亿元,同比增长41.2%。而国有投资则受宏观调控的影响较为明显,总体走势低迷,增速明显下滑,并连续2个月出现负增长。1-3月份,全市国有投资完成28.2亿元,同比下降24.1%,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同比下降24.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同比下降18.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投资同比下降49.7%,国有经济投向基础设施的投资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1%

、实现投资又好又快发展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无论是量的扩张还是质的提升,都呈现出积极的态势,对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当前我市正处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和层次的提升、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化和集约,都有赖于投资的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推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发展,提升投资的结构和水平,应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

1、注重政策导向,从严把握投资方向。此次的宏观调控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与从紧的货币政策,在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受到严格限制的同时,新农村建设、高新技术及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以及社会民生事业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则将受到更多的政策惠顾。为此,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和产业指导作用,以新上项目为起点,加强土地出让、项目推进等政策方面的引导把关,大力扶持具有潜力的新兴产业,积极培育优势产业,注重项目间的关联配套和产业群、产业链的培育,完善对项目的策划、评审论证、推介、调度及管理,通过对项目源的管理推进投资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注重有效投入,科学确定投资强度。目前,投资对于我市经济的较快增长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设环保型、资源节约型产业,需要通过加强降耗、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投资,逐步替代和淘汰部分落后的产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也需要依靠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扩大投资规模来实现。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市2007年的投资率(当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当年GDP)已高达64%,高于全省水平17.2个百分点,明显处于高投入、高增长的初级发展状态。在当前国家实行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前提下,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投资发展规模与速度,在节约用地、集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投资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保持一定的投资强度和适度的投资规模。

3、注重薄弱环节,促进投资协调发展。要结合我市实际情况,以推进工业化进程和提高城市化水平为前提,以资源、环保、土地、能耗、规模和技术为重点,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城市化进程、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等重点领域,加大特色农业、服务业、新材料、高新技术、水利、环保、科教、文化和卫生等行业的投入力度,不断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推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全面、协调、持续、稳定发展。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全社会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推动全市第一产业投资快速发展。同时,继续加强对房地产建设用地供应、商品房价格变动情况的预警分析,科学预测房地产开发对土地的需求,着重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和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供应量,有效调控住房供应结构和商品房成交价格,确保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撰稿人:吴晓燕 核稿人:吴 煜)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办公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305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