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的总目标,着力增强体制创新、扩大开放、产业升级新优势,国民经济呈现规模扩张、结构改善、质量提高、活力增强的良性运行态势,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也是城市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改变最大的时期,五年来,我市如期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并朝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大步迈进。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地位稳步提升。十六大以来,我市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健康快速的增长轨迹,地方综合实力明显得到提高。五年来,我市国民经济平均发展速度超过15%(按可比价计算),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出4.8个、0.7个百分点,特别是200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经济总量在省内13个城市的排位由第6位上升到了第5位。预计今年全市GDP总量将突破1800亿元,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则由2002年不足3000美元上升到6000美元以上,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我市地方财政实力显著增强,财政总收入规模逐年扩大,今年有望登上300亿元平台,五年来连续攀上200亿元、300亿元两个台阶,年均增幅超过2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2002年的46.2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18.9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6.7%,预计今年将超过140亿元。随着城市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常州在全国同等城市中的影响和地位进一步上升,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创新环境十优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等一系列称号,在福布斯2007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名中,我市名列第11位。
2、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十六大以来,我市依托城市化、国际化加速发展的契机,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打造长江三角洲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同时,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二、三产业互补互动、“双轮”驱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全市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93.6%上升至2006年的96.2%,提高了近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到14%以上,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结构也由2002年的16.1:50.7:33.2调整为8.4:55.7:35.9。与此同时,我市着力加大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力度,努力培植产业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目前全市拥有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409家,比2002年增加了1114家;高新技术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0.8%,较2002年上升了28.5个百分点。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软件企业总数跃居全省第三,常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被评为“2006中国十佳最具投资价值创意基地”。
3、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有效投入规模空前。十六大以来,我市将扩大有效投入作为促进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水平、增强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着力推进工业、商贸流通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空前扩大,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五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3800亿元以上,约相当于建国至2002年投资总额的2.3倍,年均增长幅度接近40%,其中工业投入超过2000亿元,年均增长幅度达到46.1%,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由2002年的49.5%提高到2006年的59.2%,预计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将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尤为可嘉的是投资结构逐步发生积极变化,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带动作用大、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投资项目不断增多,钢铁、水泥等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得到有效控制,其占全社会工业投入的比重由2003年15.7%下降为2006年的6.3%。随着一大批制造业、社会事业重大项目以及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投运,不仅为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而且还美化了市容市貌,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味。
4、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十六大以来,在经济国际化的带动下,我市积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并举的对外开放战略,努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五年来,全市共新批外资项目超过2200个,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接近700个;实际利用外资累计约48亿美元,相当于1984年至2002年引进外资总和的九成多。美国固特异、德国麦德龙、法国圣戈班、加拿大曼格纳等一批国际知名大公司、大财团纷纷落户常州,至2006年底,已有4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常州投资,有力地提升了我市外商投资企业的总体水平和竞争能力。与此同时,我市牢牢把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带来的发展新机遇,积极拓展对外贸易的市场领域,不断提升经济国际化程度。五年中,全市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接近400亿美元,其中出口超过280亿美元,均相当于1985年至2002年之和的2.1倍,年均增幅分别达到27.8%和31.3%;外贸依存度由2002年的42.6%提高到2006年的51.9%,其中出口依存度由28.9%提高到39.5%,分别上升9.3个和10.6个百分点。特别是常州出口加工区于2006年顺利建成并封关运营,对我市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科技创新力度加大,民营经济活力彰显。十六大以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核心,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努力增强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创新能力,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1.11%提高到2006年的1.62%,继续在全省名列前茅。围绕装备制造、新材料、三药等优势产业,我市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北大等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有力地提升了城市自主创新能力。2006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3433件,专利授权1554件,分别是2002年的3.1倍和1.9倍。五年来,我市还坚持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出台了《常州市民营经济发展三年跃升计划》等多项扶持性政策,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中,民营企业的创业热情高涨,经营规模和整体实力连年跨上新的台阶。目前,全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户数分别突破了12万户和5万户,个私经济注册资金超过800亿元,个私从业人员总数达到100万人以上,分别是2002年的1.4倍、2.1倍、4.2倍和2.2倍,银河电器、天合光能等民营企业还成功实现了境外上市。五年来,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稳定在60%以上,完成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接近三分之二,均在省内各市中名列前茅,民营经济日益成为引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6、社会事业欣欣向荣,道德风尚健康文明。十六大以来,我市坚持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努力促进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大力推进文明城市和“平安常州”建设。全市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率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高考本科万人进线率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特色的常州科教城享誉全国,并为我市打造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2006年,我市成功申办第十七届省运会,新的博物馆和规划馆建成开放,体育中心、会展中心、大剧院三大公共工程也在抓紧建设。五年来,我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得到极大改善,市医疗急救中心新大楼、市儿童医院门急诊病房大楼、市中心血站综合大楼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接近98%。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和谐友爱、团结互助蔚然成风,涌现了殷雪梅、邓建军等一批先进人物,慈善基金总量突破10亿元,位居全省之首、全国领先。
7、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十六大以来,我市围绕“一体两翼”的特大城市建设目标,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步伐,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项目,大城市框架初步拉开,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和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五年来,市区建成区面积由90.5平方公里扩大到107.6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43公里增加到117公里,常澄、宁常、扬溧高速常州段实现贯通,完成了录安洲港区一期建设,启动实施了大运河市区段改线工程、城市快速高架路工程等一批重大交通市政项目。到2006年底,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60.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8.6个百分点。在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我市进一步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努力提升和美化城市形象,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生态城市,相继实施了清水工程、蓝天工程、宁静工程等专项整治活动以及以“八路八口”为重点的绿色通道工程,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在敞开扩建红梅公园、荆川公园等一批公园的基础上,新建了青枫公园、南田公园、淹城森林公园以及市民广场、青山广场等一大批城市绿地。2006年底,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6%,市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9.2平方米,分别比2002年上升7.8个百分点和4平方米。
8、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人民生活迈向小康。十六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富民优先摆在突出位置,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富民惠民步伐,努力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9933元提高到2006年的16649元,年均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138元提高到8001元,年均增长11.7%。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支出比重稳步上升,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36.8%下降到2006年的35.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40.4%下降到37.7%。城镇居民生活环境明显优化,居住条件大为改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比2002年末增加了5.1平方米。随着家庭生活的日益富足,小汽车等高档消费品正迅速寻常百姓家,截止今年9月底,市区每百户居民家庭已拥有家用汽车7辆,比去年同期增长61.5%。在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的同时,各级政府还加大了对社会保障及福利事业的支持力度,“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得到较好落实,至2006年底,我市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覆盖面分别为97%、97.1%和96.1%,基本实现了城镇企业职工应保尽保。
回眸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我市在建设全面小康的历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个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适应文明进步趋势的全面小康社会已经展现在全市人民的面前;展望未来的五年,将是常州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目标催人奋进。全市人民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发扬勇于拼搏、敢于争先、不畏艰难的精神,坚持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全面推进五大建设,加快实现两个率先,不断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努力开创常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撰稿人:吴煜 核稿人:恽东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