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银发浪潮冲击 构建和谐老龄社会
尊重和关爱老年人,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是当前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在敬老节即将来临之际,常州市统计局根据最近一次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对我市人口老龄化状况进行了专题分析研究,旨在通过统计数据客观反映老年人口的生活情况,以引导社会各界加大对老年群体的关注力度,共同营造关爱老年人、尊重老年人的良好社会环境。
一、我市老龄人口的现状与特征
按照国内标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则意味进入老龄化社会。按此标准,我市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逐步改善以及人口寿命的普遍延长,我市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并表现出老年人口数量增多、老龄化速度加快、高龄化趋势明显的特征。
1、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根据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截止2005年末,我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人口总数为57.7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增加了11.3万人,增长24.4%;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12.3%上升到14.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个百分点。如果剔除外来人口因素影响,我市老年人口的比例更高,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6.8%,比老龄化社会标准高出6.8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使得我市拥有老年人口的家庭比例不断上升,2005年底,全市有60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已经占到家庭户总数的29.7%,比2000年“五普”时提高了1.5个百分点。
2、高龄老人比重有所上升。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我市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高龄段老人比例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其发展速度大大快于人口老龄化速度。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末我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60~69岁(低龄组)老年人口的比例为52.7%,比2000年“五普”时下降了0.4个百分点;70~79岁(中龄组)老年人口的比例为34.2%,比2000年“五普”时下降了1.5个百分点;80岁及以上(高龄组)老年人口的比例为13.1%,比2000年“五普”时上升了1.9个百分点。由于女性的平均寿命高于男性,我市老年人口中女性的数量远远多于男性,高龄老人中男女性别比差异更为明显,全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男女之比为90.2:100,其中低龄组老人男女之比为99.1:100,中龄组老年男女之比为89.5:100,高龄组老人男女之比为62.3:100。
3、“空巢”老人家庭日益增多。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以及不同年龄段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追求的不同,我市数代同堂的家庭日渐稀少,而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空巢”老人家庭则越来越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一定冲击,家庭养老功能开始逐步退化。2005年末,我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与亲属共同生活的占64.9%,比2000年下降了3.5个百分点;单身老人独居的占15.1%,比2000年上升1.8个百分点;一对老年夫妇独居的占 20.0%,比2000年上升1.7个百分点。从老年人的生活来源来看,绝大部分老人依靠子女供养和离退休金生活,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比例达到44.4%;依靠离退休金和养老金生活的比例占32.8%;依靠劳动收入生活的比例为19.0%;另有1.9%的老年人主要依靠最低生活保障金维持生活。
4、农村老人就业率相对较高。2005年,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继续从事有收入工作的比例达到20.2%,表明每5个老人中有1人仍在为社会作贡献,但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这一比例下降了1.2个百分点。在老年就业人口中,男性就业者占据了较高比重,有68.2%的老年就业者为男性,高于女性36.4个百分点;男性就业率达到29.0%,高于女性16.8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就业率达到30%,比城镇高出16.6个百分点,表明在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老年人需要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日常生活。分行业看,老年就业人口主要集中于农林牧渔业,所占比重高达68.1%,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口,有78%从事农业劳动;其次是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分别占14.9%和5.9%。
5、六成以上老人身体基本健康。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自身保健意识的增强,我市老年人口的总体健康状况良好,全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身体健康的占62.2%,基本健康的占19.1%,生活不能自理的占17.9%。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与年龄密切相关,高龄老人中身体健康的比例相对较低,全市75岁以上老年人中,身体健康的占37.2%,基本健康的占26.4%,生活不能自理的则达到34.7%。由于男性与女性生理特点的不同,不同性别的老人在健康状况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女性的平均寿命虽然高于男性,但总体健康状况却不如男性,全市60岁以上男性人口中,身体健康的占68.0%,比女性高出11.1个百分点;基本健康的占16.9%,比女性低4.2个百分点;生活不能自理的占14.5%,比女性低6.4个百分点。
6、老年人婚姻状况有所改善。婚姻在老年人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婚姻状况是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抽样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市老年人口的婚姻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有配偶老人的比例比2000年“五普”时明显提高。2005年末,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初婚有配偶率达到68.7%,比2000年上升4.6个百分点;再婚有配偶率达3.1%,与2000年基本持平;丧偶率为26.5%,比2000年下降了3.6个百分点。无论是男性人口还是女性人口,丧偶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低龄组老人丧偶率为13.7%,其中男性为6.6%,女性为20.8%;中龄组老人丧偶率为33.0%,其中男性为15.9%,女性为48.4%;高龄组老人丧偶率为61.2%,其中男性为35.4%,女性为77.3%。
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保障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但同时也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对社会保障、劳动力结构、消费结构、社会服务等,形成了全局性的影响,而首当其冲的则无过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保障问题。
1、养老保障负担日益加重。将老年人口的基本养老、医疗纳入社会统筹保障体系,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主要途径。调查数据显示,我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中参加医疗保险的占85.4%,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仅为31.2%,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面仍显偏低。老年人口的比例的持续上升,直接导致了抚养系数的升高以及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的加重。2005年,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负担系数为20.8%,比2000年 “五普”时上升了2.7个百分点,即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赡养的老年人口已由2000年的18人增加到了21人。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逐渐进入婚育期,传统的大家庭模式正向核心家庭模式演变,家庭的代际人口结构呈“四二一”,使得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逐步弱化。资料显示,我市0-30岁人口中,独生子女超过一半,比例达到54.2%,其中已婚独生子女占14.4%。一对独生子女夫妇既要赡养4个老人,又要抚养一个孩子,无论是家庭收入,还是精力和时间,都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
2、养老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及高龄老人的日益增多,急需突破原有的家庭养老方式,建立以社区居家养老和居家护理为主、养老院为辅的新型服务社会化的养老模式,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但目前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仍不够完善,与社会养老需求仍有较大差距。2006年底,我市共有各类老年福利机构110个,职工人数782人,年底在院老人数6028人,床位数8838张,虽然在院老人数和床位数均比2000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按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计算,每百人仅拥有床位2.1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5-7张的水平相差甚远。同时,一些敬老院设施不健全,管理欠规范,环境不理想,其他如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许多老年人需要的服务,也存在发展缓慢的问题,老年人服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难以充分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3、农村养老问题较为突出。近年来农村青壮年人口向城镇的迁移和流动,导致了城镇与农村之间的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同步发展,农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城镇。2005年,我市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7.1%,高于城镇4.6个百分点。由于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农村老年人仍以家庭养老为主,调查显示,农村老年人口中,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比例达到60.0%,依靠劳动收入生活的占28.6%,而靠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的仅占8.4%。有近三成的农村老年人需要靠劳动自食其力,一旦丧失劳动能力,就将失去维持生计的收入,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均高于城镇老人。与此同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也大大低于城镇地区,2005年,我市农村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中参加养老保险的仅为6.4%,参加医疗保险的占87.7%。而经济状况、医疗条件以及自我保健意识方面的差异,也使得农村老年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远不如城镇老人,农村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中,身体健康的占56.0%,比城镇低了10.5个百分点;生活不能自理的占24.3%,比城镇高出10.9个百分点。综合来看,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风险和困难程度都比城镇高,养老保障问题将更加突出。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考和建议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推出了多项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的政策措施,着力推进养老保障、老年政策法规、老年精神生活和老龄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老龄工作仍面临着养老保障机制与养老负担和社会总体负担的剧增不适应、卫生保障体制与老年群体医疗需求不适应、养老护理业发展与老年人的需求不适应等突出矛盾。因此,清醒分析我市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充分估价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积极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完善社会养老体系。国际经验表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发展经济,并在人口老龄化进入高峰期的前20-30年,建立起一整套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拥有足够的资金储备,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来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我市在上世纪60年代生育高峰时出生的人口,将在2030年前后进入老年期,届时人口老龄化进程将会陡然加速并达到高峰。为了应对日益临近的老龄化浪潮,我市应紧紧抓住当前劳动力资源丰富、被抚养人口所占比例较低、社会负担较轻的有利形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同时,应及早研究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扎实推进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尤其是加快建立和健全老年经济供养体系、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和老年社区照料服务网络体系。针对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农村生活条件与城市仍有较大差距,农民的养老、医疗保障水平相对较低等情况,我市应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和健全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按照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构建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切实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
2、大力发展老龄产业,提高老人生活质量。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深入发展,老年人已成为了一个有其特殊需求的人口群体,在社会总需求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人口老龄化客观上要求调整现有的生产和供给结构,以更为充分地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要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培育和发展老年消费市场,研制和开发老年人衣、食、住、行、用、文等各种专用消费品,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大力兴建公共养老设施、扩大老年活动场所、增加老年服务项目、提升老年服务水平,用产业化、社会化的运行机制,推进安老、养老产业的不断发展。老龄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需要国家和社会等的多方支持与培育,才能够发展养大,以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让老年人安度晚年。
3、建立社区养老功能,弘扬尊老爱幼传统。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成员为老年人养老提供的支持越来越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而按照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民族传统,大部分老年人的家庭观念又比较牢固,地缘文化观念浓厚,重视街坊邻里的情感维系,他们对社区有较强的认同感、依赖感和归宿感。因此,大力倡导以居家养老为主、以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充分发挥社区服务中心资源优势,促进居家养老社会化,这既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又有利于倡导互助友爱,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同时,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重礼节、讲孝道的民族,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儿女绕膝、天伦之乐是对老人最大的安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应当关注对我国传统“孝文化”的宣传和光大,树立优秀的伦理道德观,以利于给老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生活环境和温馨祥和的精神乐园。(撰稿人:高舟维 核稿人:吴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