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2002年度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2个市级重点调研课题中,我局承担了“常州与沿海地区‘第一集团军’主要城市发展的对比研究”的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沿海城市的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对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沿海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现实状况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和较为系统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对12个沿海省份(直辖市)、100多个城市发展状况的综合研究,提出了沿海地区第一集团军质与量的概念界定;通过对沿海地区第一集团军萌芽、形成,到发展、壮大过程的理性回顾,归纳了第一集团军中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三种发展模式;通过对常州在沿海地区第一集团军中所处地位和比较差别的客观分析,提出了把握新世纪头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迎接沿海地区第一集团军新一轮竞争的对策和思考。全文共分五个部分,1万7千多字。因篇幅较长,本刊从本期起,将分三期刊出,仅供参阅。
常州与沿海地区第一集团军主要城市
发展的对比研究(上)
常州市统计局课题组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国内生产总值由80年代末的18548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9593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9%,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六位,实现了跻身世界经济大国的伟大跨越。在这一过程中,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前沿,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深圳、上海、温州等沿海地区第一集团军经济快速增长的先发效应,对推动国民经济强劲增长、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拟以1991年至2001年实际统计资料为依据,探寻和追踪沿海地区第一集团军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特点,对常州在沿海地区第一集团军中的地位和差距做一对比分析,同时,也为研究下一阶段常州经济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开启思路。
一、沿海地区第一集团军的命题提出及概念界定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成功地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国家投资布局由过去强调备战和缩小地区差异,逐步转变为以发展市场经济、提高经济效益为取向,在投资项目、资金安排、财政金融、外经外贸、物资供应以及劳动工资等方面,对沿海地区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特别是强力推进对外开放,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了珠海、汕头、深圳、厦门和海南省5个经济特区,1984年,又开放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前后,一批沿海城市被陆续辟为沿海开放区,初步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在此基础上,1990年,全面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进一步开放一批长江沿岸城市。至此,沿海地区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20多年来,地处沿海的大多数城市,一方面,综合运用国家优惠激励政策,放大政策效应;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区域发展优势,抢抓先发效应,逐步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建立起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物资等各类市场,加速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组,加快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成长,大大增强了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使沿海地区成为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吸引外资最多、民间资本最活跃、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从而为最终形成沿海地区领先发展的第一集团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来界定沿海第一集团军呢?经过比较研究,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地理位置和区域范围的界定 沿东部海岸线是我国大陆最为发达的经济带,经济、贸易、技术、金融、人员素质等诸多方面在全国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由北至南共穿越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在内的12个省及直辖市,跨越环渤海带、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个经济增长核心区,共有3个直辖市、9个副省级城市、107个地级市,集中了全国5个经济特区、26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以及15个国家级保税区。区域内城市星罗棋布,港口密集,交通发达,是我国过去、现在和将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地区。可见,从地理位置和区域范围来看,上述地区和城市都具备进入第一集团军的条件和基础。
——自然禀赋和自身特色的界定 自商品经济产生以来,沿海地区就是我国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而在这个区域内,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基础、资源禀赋、发展经历等方面的天然差异,使各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驱动力不尽相同,各大经济板块之间也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发展特色。如环渤海地区——以渤海沿岸为核心,包括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东两市三省,该地区大中城市密集,区位条件优越,科技人才集中,经济基础雄厚,煤铁石油资源丰富,交通基础设施良好;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位于沿海地区中部,背靠长江黄金水道,人文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高,基础设施良好,市场发育完善,投资环境优越;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东中南部各市并延伸到福建及海南省,毗邻香港、澳门、台湾,经济特区多,开放开发早,外向程度高。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地区中的部分沿海城市,凭借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发展特色,社会与经济迅猛发展,并且在技术、人才、信息、金融、服务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以全国经济发展排头兵的姿态,一跃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第一集团军。
——经济地位和发展趋势的界定 沿海城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门户和窗口,最早感受到世界经济发展浪潮的冲击和机遇,也最早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和熏陶。而作为沿海地区第一集团军的城市,除了地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前沿这个地理区位特点外,必须是所有沿海城市中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发展速度较快、整体实力较强、吸引外资较多、开放程度较高,即经济总量、人均水平、增长速度、竞争能力等都达到较高水平的城市,它们在我国的国民经济总构成中,不仅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和重要牵引力。
二、沿海地区第一集团军的基本构成及发展现状
根据以上界定条件,我们对沿海地区第一集团军做出整体定义:沿海地区第一集团军应当是,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和现实优势,经济总量较大、发展速度较快、人均水平较高,综合竞争能力和协调发展能力较强,对过去、现在及未来国民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的沿海地区主要城市的集合。用量化指标作具体界定的话,要求GDP总量超过500亿元、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上、外贸依存度在20%以上、最近十年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第三产业总量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在30%以上(考虑我国城市规模差异性较大的特点,以此5项条件为基本要求,在确定具体入围城市时,略作个别调整)。按照这样质和量的标准,我们在12个沿海省份(直辖市)、100多个城市中,筛选出上海、广州、深圳、天津、苏州、杭州、无锡、青岛、宁波、大连、南京、福州、佛山、烟台、温州、绍兴、常州、威海、嘉兴、东莞、厦门、惠州、珠海、中山等24个城市,划定为沿海地区第一集团军。2001年末的统计数据显示,这24个城市的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9%,人口约占全国的9%,但其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超过全国的30%,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进出口额则占全国的70%左右。以下具体分析一下这24个城市近十年来的发展状况。
经济总量方面 90年代以来,沿海地区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经济总量和整体实力大幅提升。2001年,24个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由1991年的4575亿元上升到30262亿元,增长了近六倍;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也由1991年的21.1%上升到31.5%,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在24个城市中,经济总量领先的城市依次是上海、广州、深圳和天津,分别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951亿元、2686亿元、1955亿元和1840亿元。与1991年相比,无锡市经济总量由第11位上升到第7位,温州市由第17位上升为第15位,福州由第14位上升到第12位,深圳市由第4位上升为第3位,青岛、威海、宁波、惠州等市位次也有所前移,大连、南京、烟台、嘉兴等市位次则有不同程度的后退(见附表)。常州市2001年经济总量达672.9亿元,在24个城市中处于第17位,位次比1991年后移2位。
附表:24城市主要年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城市
1991年
位次
1996年
位次
2001年
位次
上海
893.77
1
2902.20
1
4950.84
1
广州
386.67
2
1444.94
2
2685.76
2
深圳
236.66
4
950.04
5
1954.65
3
天津
342.75
3
1099.47
3
1840.10
4
苏州
235.10
5
1002.14
4
1760.28
5
杭州
227.95
6
906.61
6
1568.01
6
无锡
184.82
11
870.01
7
1360.11
7
青岛
195.09
9
710.20
10
1316.08
8
宁波
186.93
10
795.86
8
1312.68
9
大连
219.20
7
733.00
9
1235.60
10
南京
202.37
8
576.46
14
1150.30
11
福州
118.83
14
625.89
12
1074.23
12
佛山
166.64
13
637.44
11
1068.36
13
烟台
172.16
12
615.24
13
979.50
14
温州
92.92
17
510.09
15
932.08
15
绍兴
98.16
16
506.03
16
822.54
16
常州
102.18
15
431.15
17
672.90
17
威海
87.56
19
378.83
18
627.10
18
嘉兴
91.26
18
376.22
19
604.26
19
东莞
74.84
20
245.11
22
578.93
20
厦门
71.80
21
299.94
20
558.33
21
惠州
61.43
24
271.84
21
480.39
22
珠海
62.37
23
207.32
23
366.59
23
中山
63.70
22
192.56
24
362.50
24
增长速度方面 1991年至2001年的十年间,24个城市的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8%(按现行价格计算,下文同),高于全国水平4.8个百分点。增速领先的三个城市依次是温州、福州和绍兴,平均增速分别达到25.9%、24.6%和23.7%;增速较低的三个城市是天津、上海和大连,十年间平均增速分别为18.3%、18.7%和18.9%,但仍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分阶段看,各城市90年代前期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90年代后期,1991年至1996年,24个城市平均增速达30.5%,快于后五年增速18.6个百分点,增长最快的温州、福州和绍兴,前五年平均增速分别达40.6%、39.4%和38.8%,其它城市也普遍在25%以上。十年间,常州GDP年均增长速度达20.7%,低于24个城市平均增速0.1个百分点,其中,前五年平均增速为33.4%,高于24个沿海城市平均速度2.9个百分点;后五年平均增速为9.3%,低于24个沿海城市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在24个城市中处于最后一位。
产业结构方面 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持续快速增长,沿海城市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为明显的标志是,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日益提升,二、三产业共同带动和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新格局,正在沿海地区逐步形成。十年间,24个城市第一产业平均增长速度为11.6%,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平均增长速度为20.2%,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平均增长速度达26.1%,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截止2001年末,24个城市的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5.9:50.9:43.2,其中,一产比重低于全国水平9.3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低于全国水平0.3个百分点,三产比重高于全国水平9.6个百分点。与十年前相比,24个城市一产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分别是威海(降24.3个百分点)、温州(降20.0个百分点)和嘉兴(降16.8个百分点);有19个城市三产比重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上升幅度最高的是分别为无锡(升18.5个百分点)、常州(升16.3个百分点)和上海(升16.1个百分点)。三产比重较高的多为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如广州市高达54.5%,在24个城市中处于首位,其余依次是上海(50.7%)、南京(47.3%)、天津(46.6%)和深圳(45.1%)。由于经济发展侧重点的不同,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出现了相反的趋势,长三角地区大多表现为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如南京、上海、无锡、苏州和常州市,十年间二产比重分别下降14.8个、14.1个、13.6个、7.6个和5.8个百分点,而三产比重分别上升9.1个、16.1个、18.5个、15.8个和16.3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则大多为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如惠州、中山、珠海和深圳市,十年间二产比重分别上升21.9个、17.2个、11.7个、6.4个百分点,而三产比重则分别下降5.5个、1.3个、5.8个和3.9个百分点。
人均指标方面 10年间,24个沿海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1年的4281元提高到26221元,增长了5倍多。其中,深圳市以43355元的水平列第一位,按现行汇率折算,人均GDP已超过5200美元;厦门、广州、东莞、上海分别以41111元、38007元、37777元和37382元分列第2至第5位,按现行汇率折算均已超过4500美元;佛山、无锡、苏州、珠海、中山、威海、杭州等7个市,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常州市2001年人均GDP为19704元(约2380美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12161元)的1.6倍,在24个沿海城市中列第17位,与GDP总量位次相同。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25个城市中,深圳、厦门、广州、东莞、上海、佛山、无锡、苏州、珠海、中山、威海、杭州、宁波等13个城市已经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人均GDP在2895-8956美元之间),其它城市尚处于下中等收入阶段(人均GDP在725-2895美元之间)。根据常州2001年末人均GDP水平并结合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速度测算,2003年可望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
外向程度方面 二十多年来,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特征和最重要的拉动力,尤其给24个沿海城市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巨大的发展。2001年,24个沿海城市进出口总额为3597.4亿美元,占全国的70.6%,其中,进口1652.2亿美元,占全国的67.8%;出口1945.2亿美元,占全国的73.1%。深圳、上海、东莞三市稳居沿海城市外贸出口领头雁地位,2001年出口额分别为374.8亿美元、276.3亿美元和189.9亿美元,三市的出口额接近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24个城市外贸依存度高达98.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4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城市基本集中于东南沿海出口加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其中,东莞高达492.6%,列首位,深圳、珠海分别为290.5%和221.3%,分列第2和第3位;厦门、中山、惠州、苏州、上海五个城市也超过100%。常州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为49.3%,在24个城市中排第20位,比24个沿海城市的平均水平低49.1个百分点。在外资方面,2001年,24个沿海城市实际利用外资322.6亿美元,占全国的68.9%。利用外资最高的是上海市,达43.9亿美元,其余依次是天津、苏州、广州,实际利用外资在30亿美元以上;深圳、青岛、大连、无锡、惠州、厦门、东莞、佛山、福州等市利用外资超过10亿美元。常州2001年利用外资额6.2亿美元,在24个沿海城市中排在第19位。
财政实力方面 90年代以来,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地方财政实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增强。2001年,24个城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583亿元,相当于1991年的4.5倍,在全国地方财政收入总量中所占比重达33.1%,比1991年上升6.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总量领先的城市分别是上海(620.2亿元)、深圳(265.7亿元)和广州(246.2亿元),天津(163.6亿元)、南京、苏州、杭州和宁波也超过100亿元;增长最快的城市分别是东莞(26.7%)、深圳(25.1%)、威海(22.4%)和温州(20.4%)。常州1991年地方财政收入为11.7亿元,在24个城市中居第15位,与厦门、福州、烟台、嘉兴、绍兴等市相对较为接近。经过十年的发展与变迁,常州财政收入位次由第15位下降为第18位,与厦门、福州的差距分别由1991年的0.12亿元、0.28亿元上升到22.62亿元和25.87亿元,烟台则由落后于我市0.36亿元变为领先我市3.92亿元,温州由落后于我市1.78亿元变为领先我市20.72亿元,1991年地方财政收入不足我市一半的东莞市,2001年已反超我市2.32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