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2002年常州市国民经济运行统计系列分析·农业篇
2002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和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总体要求,积极应对入世挑战,大力实施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全市农、林、牧、渔业完成产值92.8亿元,比上年增长3.9%;实现增加值48.8亿元,比上年增长3.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38元,比上年增长6.5%。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特色农业发展良好。2002年,我市继续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做文章,农业生产效益进一步提高,农业内部结构明显优化。一是粮经作物比例更趋合理。2002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54.8万亩,比上年下降3.8%;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148.9万亩,比上年增长4.3%,粮经作物播种面积之比由上年的65:35调整为63:37,表现出积极的调整态势。在粮食播种面积小幅下降的同时,粮食生产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全年粮食单产达482公斤/亩,比上年增长1.3%;粮食总产量122.9万吨,比去年下降2.6%,降幅低于播种面积1.2个百分点。二是农业内部结构更加优化。在农业内部各行业中,农业产值达46.2亿元,占农林牧渔业产值总量的49.7%,比上年下降3.6个百分点;林业产值达5.4亿元,占总量的5.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牧业产值达16.3亿元,占总量的17.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渔业产值达25亿元,占总量的26.9%,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的内部结构进一步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变。三是特色经济成为农业发展的亮点。在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农产品的品种结构也不断优化。2002年,全市特种水产养殖覆盖面积达90%以上,产值近16亿元,占渔业产值的比重达64%;花卉苗木年产值近15亿元,占全部农林牧渔业产值的16%。全市多种经营主要产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达12万吨,比上年增长4.3%;生猪出栏99.8万头,比上年增长1.6%;家禽出栏1907万只,比上年增长6%;茶叶产量2691吨,比上年增长1.8%;水果产量3.7万吨,比上年增长2.8%;牛奶产量1万吨,比上年增长76.8%。
二、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经营方式有所改变。2002年,我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实施“1510”工程,并将其作为应对入世挑战、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实力、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2002年,我市继续加大对带动度大、辐射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市龙头企业已近1000家,共涉及粮油加工、食品生产、茧丝绸制造及珍珠、皮革等10多个行业。列入省市考核的20家重点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预计全年销售收入达98.4亿元,比上年增长13%;实现利税4.6亿元,比上年增长18%。二是专业经济组织有新发展。2002年,全市新增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1个,使专业经济组织数量达到212个,共吸纳了3万多名会员,带动了7万多户农户,全年销售农产品10多亿元。专业经纪人队伍继续扩大,截止2002年末,全市农产品专业经纪人数量达4万人,比上年增加5千人。三是基地建设有新突破。为适应加入WTO后对农产品质量提出的新要求,我市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促进了全市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目前,全市建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1个,生产基地39万亩,拥有农产品注册商标85个,并出现了一批如“天目湖”、“长荡湖”、“金鹿”等农产品知名品牌。四是市场建设有新拓展。2002年,全市农产品市场建设不断深入,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夏溪花木市场等重点市场经营规模逐步扩大,产销效益明显提高,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市销售超亿元的农副产品市场已有60家左右。同时,农产品销售方式也取得新的突破,部分农产品如武进区葡萄、金坛市大米等,通过创新品牌、引进技术等大量进入上海、南京等地超市,进一步拓展了农产品进入消费市场的空间。
三、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农业投入稳步增加。一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在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村非农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一是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2年,全市农村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48.8亿元、276.9亿元和151.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16.3%和11.5%,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0.2:58:31.8,其中一产比重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二是乡镇工业增势强劲。2002年,随着农村各类工业园区建设步伐的加速推进,乡镇工业步入了一个总量扩张、速度加快、质量改善的全新发展时期,年末乡镇企业户数达到17663家,比上年末增长25%;资产总额759.2亿元,比上年增长24.5%。乡镇工业全年实现增加值270.5亿元,比上年增长20%;营业收入1092.8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利税总额77.7亿元,比上年增长28.9%。三是第三产业发展加快。行政区划的调整、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快速推进,使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截止2002年末,全市农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已达26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1%;农村三产增加值1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四是多元化投入格局逐渐形成。2002年,外资、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大量投向农业、农村,从事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全年三种资本投资农业超过13亿元,其中民间资本达6.2亿元,工商资本和外商资本分别达2.8亿元和4.1亿元,分别占投资总额的47.1%、21.6%和31.3%。
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农产品价格的持续走低,使农民增收难度逐年上升。2002年,我市努力加快非农产业的发展,积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使农民收入逐渐走出低谷,增长速度在上年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138元,比上年增加6.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种养结构调整,使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保持基本稳定。近年来,主要农产品价格持续下滑,特别大宗传统农产品如粮食、生猪、常规淡水鱼类等,价格降幅较大。各地加大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扩大名特优新农产品比重,使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未出现大的下降,全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达1628元,比去年下降5.6%。二是二三产业发展,使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势良好。2002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3143元,比上年增加430元,增长15.9%,其中来自二产的人均工资性收入达2555元,比上年增加266元,增长11.6 %;来自三产的人均工资性收入达342元,比上年增加186元,增长119 %。三是投资意识增强,使农民财产性收入大幅增长。2002年,全市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达136元,比上年增加96元,增长240%;此外,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达231元,比去年减少10元,继续保持了较高的水平。
一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同时应当看到,农村经济发展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一些普遍性、全局性、根本性的矛盾依然存在。一是农产品市场依然低迷,虽然入世第一年,预期中的农产品大量进口局面没有出现,但入世效应仍有可能对2003年国内农产品市场构成较大冲击;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仍显不足,农机、农技队伍有所削弱,对未来农业发展长期影响逐步上升;三是农村城镇化建设仍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农村劳动力非农化速度不快,农业人口比重仍较高;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农产品的品牌意识仍未深入千家万户,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度还处于起步状态。面对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新变化的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我市必须进一步加快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农业工业化步伐,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通过二、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校对人:李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