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稳步推进 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常州市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情况简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在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下,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科研开发活动持续活跃,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自主开发、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呈现出研发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投入持续增长、科研实力稳步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对全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趋明显。
一、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的主要特点
1、科技投入稳步增长,研发力量明显增强。近年来,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稳步增长,企业自筹资金逐步成为研发经费的主要来源,对促进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2年,229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共筹集科技活动经费12.7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其中企业自筹资金11.4亿元,比上年增长30.6%;经费自筹率达89.5%,与上年基本持平,继续维持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经费筹集机制。全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11.4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研究与发展(R&D)经费5.07亿元,比上年增长9.7%;用于新产品开发的经费7.32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在科研经费稳步增长的同时,科研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年末大中型企业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1.88万人,比上年增加0.36万人,其中全时人员增加188人,非全时人员增加3382人。在科技活动人员中,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的人员达9983人,比上年增长57.1%,在全部科研人员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1.8%上升到53.1%。
2、科研合作形式多样,项目效益稳步提高。2002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共开发科技项目1185个,其中立项经费在10万元以上的项目(以下简称限额以上项目)522个,比上年增加42个。在这522个项目中,开发全新产品的项目达338个,占64.8%;提高产品性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增加产品功能的项目达161个,占30.8%。科研项目来源呈现多样性,限额以上项目中,企业自选项目占78.9%,比上年下降7.1个百分点;国家科技项目占8.2%,比上年上升5.3个百分点;地方及其它科技项目占12.9%,比上年上升1.8个百分点。从合作形式看,科研开发仍然以企业自主开发为主,其中,由本企业科技机构或联合公关小组协作完成项目达387项,占74.1%,比上年下降4个百分点;与国内高校、境外机构合作项目分别达46个、13个,比上年增加17个和2个。科技开发项目效益日益显现,2002年,229家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利润和高技术产品销售利润分别达16.2亿元和24.7亿元,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产品销售利润的25.8%和39.4%,分别比上年提高8个和22.5个百分点。
3、科技机构实力增强,技改经费大幅上升。近年来,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技术中心建设和技术改造步伐,企业科技机构数量及技改经费投入均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为保障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截止2002年末,全市229户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有企业办科技机构95家,比上年末增加10家,其中有经常性开发任务的机构92家,有稳定经费来源的机构83家,有一定测试条件的机构89家,分别比上年增加9家、5家和3家。与此同时,企业对技术改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2002年,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经费达14.7亿元,比上年增长55.3%;技术引进经费达5.0亿元,比上年增长54.8%,其中,引进技术资料及关键设备支出达4.3亿元,比上年增长45.9%。
二、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人员素质偏低,科研资金紧张。虽然近年来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队伍呈稳步扩大趋势,但人员的整体素质并未有明显的提高。在全市229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全部科技活动人员中,具备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为5338人,占总数的28.4%,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无高中级技术职称的大学本科及以上人员为2558人,占13.6%,比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调查还发现,资金紧缺是影响企业开展科研活动的主要原因,229家企业中,有143家企业认为科研经费不能满足科研活动的需要,占总数的62.4%。2002年,有98家企业由于科研资金缺乏等因素没有开展科技活动,占总数的42.8%。
2、投入意识不强,整体水平低下。尽管我市科技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但从整体水平看,仍有相当数量的企业科技投入意识不强,投入水平明显偏低。根据有关国际通行标准,对一般工业化国家而言,当企业的科技开发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在1%以下时,企业很难生存;在2%以上时,可以维持生存;在3%以上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在5%以上,企业产品才能在市场上有充足的竞争力。我市229家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2%,按国际标准处于维持生存状态,其中,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1%以下或没有科研经费投入的企业达139家,占总数的60.7%;比重在2%-3%之间的企业有14家,占企业总数的6.1%;比重在3%-5%之间的为22家,占总数的9.6%;比重在5%以上的企业为30家,占总数的13.1%。如果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判断,我市大多数企业处于难以生存或维持生存状态,而处于良性循环或较有竞争力的企业仅占总数的2成多。
3、行业差异明显,地区水平不一。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涵盖26个行业大类。在这些行业中,有22个行业年内有科技开发活动,科技投入主要集中于化工、普通机械、电器机械、专用设备等行业,而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加工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等4个行业年内没有开展科技活动。从地域来看,有科技活动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市区,188家市区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达117家,占总数的62.2%;溧阳市共有23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其中9家企业年内有科技活动,占总数的39.1%;金坛市18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仅5家,占总数的27.8%。
三、促进我市大中型企业科研活动的建议
近年来,世界科技经济迅速发展,科技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我市要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大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的力度,破除一切不利于科技经济发展的陈旧观念,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富民强市。
1、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加入WTO为我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推动地区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近年来,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与境外机构合作开发项目呈上升趋势,这是迅速提升我市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与国外科研机构与高校的技术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借脑开发,借力发展。同时,要大力扶持和发展信息服务业,建立和完善各类技术咨询和服务中介机构,为科研主体开展国际技术合作提供更加及时、准确、便捷的科研动态和信息,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保障。
2、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大力吸引各类人才。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上世纪80年代,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吸引了全国各地高层次人才“孔雀东南飞”,而近年来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又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往长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上海、苏州等地流动,这既对我市科技人才的引进与使用提供了机遇,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人才外流的压力。我市尽管在吸引人才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与周边城市相比,人才资源的功能和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一些关键项目及新兴产业的研究开发人才十分紧缺。因此,我市应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建立创业平台,营造人才高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人才强科技,以科技促发展,使我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3、拓宽投融资渠道,走产、学、研联合的道路。要将常州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仅仅依靠我市现有的科技力量、资金力量还远远不够,必须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真正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民间资本为补充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同时,我市地处经济与文化都比较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上海、南京等大都市相邻,科研院所及高校实力较强,因此,应大力提倡企业走产、学、研联合研发道路,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联合协作,根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技术协作机制,降低开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校对人:曹秀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