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外资快速增长 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上半年我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利用外资情况简析
今年以来,面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日趋激烈的利用外资竞争格局,我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坚持把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开发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着力在强化协调服务、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投资领域、规范开发区管理上做文章,努力把各项“亲商、安商、富商”措施落到实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上半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完成新批协议外资额5.42亿美元,同比增长84.5%;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04亿美元,同比增长165.4%。开发区利用外资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利用外资增势强劲。今年上半年,我市10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共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45个,比去年同期增加64个;协议利用外资5.42亿美元,同比增长84.5%,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6.1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2.04亿美元,同比增长165.4%,高出全市增幅116.4个百分点。全市10个开发区中,有6个开发区协议外资同比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其中金坛开发区、武进高新区、东南开发区、武进农发区协议外资均比去年同期增长1倍以上,分别达到166.4%、147.7%、162.5%和107.6%。
2、比重份额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继续把各级各类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吸纳项目的主载体和主阵地来抓,开发区项目承载能力和资本集聚能力明显提升,利用外资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同时在全市总量中所占的份额也呈稳步上升趋势。1-6月份,全市10家省级以上开发区新批外资占到全市总量的74%,比去年同期上升6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总量的63%,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8个百分点。
3、“非典”影响逐步消除。4月份暴发的“非典”疫情对我市各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不仅在谈项目陷入中断,而且后续项目明显减少,新批协议外资出现单边下滑趋势。4、5月份,开发区协议利用外资分别为0.8亿元和0.7亿元,平均比一季度下降一成左右。6月份以来,各开发区以沿江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为契机,进一步增强率先发展意识,努力消除“非典”对外向型经济的不利影响,掀起了新一轮招商引资高潮,新批和实际利用外资均创今年最好成绩,当月新批协议外资达1.36亿美元,比去年同月增长98%;实际利用外资6740万美元,增长101%。
4、大项目进区势头良好。开发区利用外资的良好势头,不仅体现为外资金额的快速增长,更体现为外资大项目数量的明显增加。上半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46个,占新批项目总数的32%,比全市高出7个百分点。一些省级开发区在大项目引进上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展,如武进农发区引进的威斯克精密五金(常州)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达2988万美元;武进高新区引进的常州津通投资建设实业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达2980万美元;金坛开发区新签的金坛金达轻量骨材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达2000万美元。
5、高新区龙头作用明显。常州高新区在完成一类口岸开通、海关直通点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投资软硬环境,拓展大项目承载功能,受到了外资大项目的青睐,利用外资的龙头作用更趋明显。1-6月,高新区共完成新批协议外资2.79亿美元,同比增长65.8%,实际利用外资8760万美元,同比增长244.5%,两项指标分别占全市开发区总量的51.5%和43%,相当于其他9个省级开发区总量之和。上半年各类开发区承接的46个总投资1000万美元项目中,高新区占了26个,新批的7个总投资3000万美元项目中,高新区占了4个。
虽然从总体上看,今年上半年我市开发区利用外资均取得了较快速度的增长,增长幅度在省内名列前茅,但从总量上相比,我市开发区利用外资的规模与周边城市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今年前5个月,我市10个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的总量相加,仍低于吴江、太仓港口等单个省级开发区。一个城市利用外资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城市综合环境的竞争,就是开发区综合实力的竞争,抓住了开发区的今天,就抓住了城市发展的明天。为此,我市各类开发区必须抓住目前国际产业重组和国际资本转移步伐的加快的机遇,着重围绕规模化、外向化、特色化三大目标,提高实施起点,明确产业定位,创新运行体系,完善软硬环境,拓展承载功能,努力推进园区的发展和建设,迅速形成我市招商引资的核心竞争力,带动全市外向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使我市各类开发区成为国际资本投资的“良港”。
(校对人:马建宁 倪立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