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增势强劲 有效投入稳步扩大
上半年我市国民经济高开高走格局明显
——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统计系列分析·综合篇
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发展要求,着力抓好各项保障经济增长关键措施的落实,努力增强经济运行的活力和动力,国民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质量提高、效益改善的良好态势。虽然“非典”疫情对二季度经济运行带来一定影响,但主要集中在消费市场及部分服务行业,没有改变去年以来逐步抬升的经济运行轨迹。据初步统计,1-6月份,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1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8%,比去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8个百分点。
上半年经济运行状况的总体评价
总体上看,今年以来,在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各项政策作用下,我市国民经济高开高走格局比较明朗,经济运行总体呈现“高投入、高增长、高效益”的发展态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明显好于预期,好于去年同期,特别是工业经济增长势头更为突出,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持续加大,经济增长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内生性进一步增强,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有力地支撑了全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从供给层面分析,三次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进一步提升。
——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上半年,我市农村各级努力化解经济发展中的不利因素,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行价)42.0亿元,同比增长4.0%,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实现多种经营产值33.2亿元,同比增长4.4%;实现农业增加值17.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7%;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在“缩粮扩经”政策引导下,各地继续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传统农作物播种面积稳步下降,玉米、糖料等其它农作物面积呈上升趋势。全市夏收粮食面积为33.5千公顷,同比下降20.6%;油菜籽面积为45.4千公顷,同比下降4.4%;玉米面积为1.5千公顷,同比增长18.3%;糖料面积为0.5千公顷,同比增长18.4%。农村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农村工业经济继续保持销售增长快于产值增长、效益增长快于销售增长的良性运行格局,上半年,规模以上农村工业完成总产值442.8亿元,同比增长27.7%;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16.5亿元,同比增长28.8%;实现利税26.5亿元,同比增长38.4%;实现利润14.3亿元,同比增长53.6%。农村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31.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乡镇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强力推进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是市委、市政府今年确定的重要工作,今年以来,我市各乡镇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项目进区势头良好。截止6月末,全市73个乡镇工业园区规划面积达44.5万亩,启动面积15.2万亩,累计基础设施投入56.3亿元、工业技改投入156.5亿元,进区企业达3478家,从业人数18.6万人。1-6月份,乡镇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99.1亿元,销售收入281.4亿元,利税总额21.0亿元,利润10.8亿元,均实现了较高幅度的增长。
——工业经济高位运行,运行质量稳步提高。今年以来,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企业月产值稳定在百亿元以上,累计增长速度稳定在26%以上,比去年同期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1-6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730.3亿元,同比增长29.0%,高于去年同期10.6个百分点。按省统一口径计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74.1亿元,同比增长22.3%,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8个百分点,在省内13个辖市中列第4位。工业重化趋势明显。今年以来,我市冶金、机械等重点行业产销形势良好,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水平,在此因素推动下,工业重化趋势比较明显,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提高。上半年,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55.6亿元,同比增长33.3%;轻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4.7亿元,同比增长22.4%,轻重工业产值之比由上年同期的41.6:58.4调整为37.6:62.4;重工业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69.3%,高于其产值所占份额6.9个百分点。私营企业活力强劲。今年以来,我市私营工业继续保持连续数年的快速发展态势,产销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它经济类型。1-6月份,全市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51.0亿元,同比增长40.6%,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11.6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达到20.7%,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26.6%,均比去年同期有较大的提高。工业用电快速增长。受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以及一些钢铁、水泥生产企业规模迅速扩张的拉动,今年以来,我市工业用电呈现出近年来少有的大幅增长态势,增长速度持续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1-6月份,全市工业用电量达4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3.6%,高于去年同期12.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1.3个百分点,继续在全省列第1位。
——第三产业平稳发展,非典影响逐步消除。今年以来,我市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商贸旅游、金融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行业增长速度较同期明显提升。虽然4月份暴发的“非典”疫情使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势头一度受到遏制,但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进入6月份以后,消费、旅游、交通运输等均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回升迹象。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0.2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旅游市场热潮又现。随着“非典”阴云的逐步散去,被“非典”压抑的旅游消费需求迅速回升。我市启动了以“走进自然、放飞心情、拥抱绿色、快乐旅游”为主题的旅游“特惠月”活动,以吸引人们走进绿色世界,呼吸新鲜空气,彻底放松身心。6月份,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5.6亿元,比上月增加3.1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78.7万人次,比上月增加53.3万人次。全市累计实现旅游增加值12.3亿元,同比增幅由上月的-7.5%上升为0.7%。房地产市场更趋理性。今年以来,我市房地产开发在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速度较去年同期有所减缓,商品房销售呈现出价格上扬、销售面积和空置面积双双下降的态势。上半年,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2.4亿元,同比增长32.2%,增速较同期下降25.8个百分点;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60.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2.9%;空置面积35.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1.4%。邮电通讯增势良好。随着电信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各项新兴业务的逐步推出,邮电通信业在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上半年实现增加值1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1.6%,成为第三产业增长最快的行业。截止6月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119.8万户,比年初增加13.0万户,增长12.1%;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141.3万户,比年初增加17.7万户,增长14.3 %。
二、从需求层面分析,三驾马车呈同向拉动趋势,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进一步增强。
——投资增势日趋强劲,民间投资高速增长。今年以来,在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以及乡镇工业园区建设大力推进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近年来少有的高速增长态势,1-6月份,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3亿元,同比增长85.9%,增幅比去年同期高出45.2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其它投资完成97.4亿元,同比增长69.1%,高于全省平均增速7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大幅增长。近年来,我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良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由1998年的8.8亿元提高到2002年的45.9亿元,年均增长达51.1%。工业效益快速增长的良好效应,有效地刺激了民间资本、外商资本对工业经济的投入,1-6月份,全市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16.7亿元,同比增长107.7%,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102.1亿元,同比增长98%,高于全社会投资增幅12.1个百分点;制造业在全社会投资中所占比重达51%,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势强劲。今年以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一大亮点,就是政府主导型投资增长格局已逐步为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双轮推进所取代,以个私经济为主体的民间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呈稳步上升趋势。上半年,全市民间投资完成124.4亿元,同比增长98.8%,高于全社会投资增幅12.9个百分点,在全市投资总量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8.1%上升到62.1%。民间投资大项目明显增多, 新开工总投资上亿元项目达30个,比去年同期增加20个;项目总投资达63.4亿元,同比增长278.7%。资金到位情况良好。今年以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状况良好,有力地支撑了全社会投资的高速增长。1-6月,全市在建项目到位资金203.1亿元,超过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去年同期增长83.6%,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到位0.8亿元,同比下降46.7%;国内贷款到位44.9亿元,同比增长128.8%;自筹资金到位115.4亿元,同比增长77.5%;利用外资到位12.3亿元,同比增长74.2%。
——外贸出口增速回升,出口结构更趋合理。今年以来,我市各外贸企业克服非典疫情带来的不利因素,大力推进出口主体的多元化和出口渠道的多样化,充分挖掘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点市场的出口潜力,全市外贸出口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1-6月份,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23.3亿美元,同比增长32.9%,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21.6个百分点,其中,进口7.7亿美元,增长35.3%,较去年同期提高29.3个百分点;出口15.6亿美元,增长31.7%,较去年同期提高17.7个百分点。出口增速逐月提高。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我市外贸出口开局良好,1月份实现外贸出口2.69亿美元,同比增长36.5%,但2月份迅速回落到1.87亿美元,增长21.6%。进入3月份以后,全市外贸出口形势逐步趋于稳定,出口额基本保持在2.7亿美元以上,累计增速则逐步提高为3月份的25.2%、4月份为29.4%、5月份的31.5%和6月份的31.7%。三大主体同步增长。今年以来,我市三大出口主体均表现不俗,1-6月份,全市三资企业完成外贸出口6.4亿美元,同比增长29.6%,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0.5个百分点;外贸公司完成外贸出口3.3亿美元,同比增长35.7%,比去年同期提高32.2个百分点;自营生产企业完成外贸出口5.9亿美元,同比增长31.8%,比去年同期提高16.8个百分点。欧洲市场份额上升。从三大传统出口市场看,上半年,我市对日本市场出口额达3.6亿美元,同比增长15.7%,在全市出口额中所占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6.3%下降为23.1%;对美国市场出口额达3.9亿美元,同比增长22.2%,在全市出口额中所占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7%下降为25.1%;对欧洲市场出口额达到2.6亿美元,同比增长57.9%,在全市出口额中所占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4.1%上升为16.9%,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出口份额也呈小幅上升趋势。
——市场消费趋于稳定,城乡市场同步回升。6月份,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0亿元,同比增长14.7%,增速较上月提高8.2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月2.7个百分点;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7亿元,同比增长12.2%,增幅较上月提高0.5个百分点。城乡市场同步趋稳。6月份,城市市场完成零售额18.9亿元,同比增长14.9%,增幅比上月回升7.5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完成零售额3.1亿元,同比增长13.7%,增幅比上月回升12.1个百分点。城乡市场差异有所缩小,1-6月份,城市市场零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2.8%,农村市场零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8.4%,增幅差由上月的5.1个百分点缩小为4.4个百分点。餐饮增幅明显回升。餐饮业是受“非典”冲击最明显的行业,4、5月份,餐饮业经营业务明显萎缩,业务收入大幅下降,其中5月份仅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亿元,比去年同月下降17.0%。进入6月份以后,餐饮业经营状况逐步趋稳,当月实现零售额2.1亿元,同比增长21.4%,基本回复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正常水平。
三、从资金层面分析,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1-6月,全市累计实现财政收入65.6亿元,同比增长45.0%,其中中央级收入完成29.2亿元,同比增长21.4%;地方级收入完成36.3亿元,同比增长71.9%。全市预算内财政支出达31.0亿元,同比增长73.0%。分地区看,市区、溧阳、金坛分别实现财政收入55.4亿元、5.6亿元和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6%、52.0%和41.9%;市区中,天宁区、钟楼区、武进区分别完成财政收入4.7亿元、2.5亿元和1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3%、49.4%和40.5%,新北区、戚墅堰区增长速度也均超过30%。
——信贷规模持续扩大。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刺激下,全市金融机构存货款余额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并呈现贷款增速高于存款增速、金融存贷比稳步提高的态势,金融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截止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096.0亿元,比年初增加191.3亿元,同比增长30.4%,高于去年同期7.7个百分点,其中企业单位存款374.5亿元,同比增长35.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587.8亿元,同比增长26.2%。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731.7亿元,比年初增加171.8亿元,同比增长46.5%,高于去年同期28个百分点,其中短期贷款余额达532.7亿元,同比增长38.3%;中长期贷款余额达145.3亿元,同比增长82.6%。金融机构存贷比呈稳定上升趋势,6月末达到66.8%,比一季度末提高2.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7.4个百分点;新增存贷比更是达到89.8%,比去年同期提高40.4个百分点。
——居民收支同步增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市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居民消费信心进一步增强,居民收支同步增长且支出增幅高于收入增幅。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上半年,我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014元,同比增长14.9%,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性支出达4262元,同比增长18.8%,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0.7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支出项目呈现多年来少有的全面增长态势,其中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交通通讯类、医疗保健类支出增速领先于其它支出,同比增幅分别达到45.9%、44.8%和35.6%;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衣着类和杂项商品与服务类支出类也达到两位数增长,增幅均在15%以上。
上半年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虽然今年上半年全市国民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但受“非典”及体制、结构等深层次因素的影响,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和矛盾,制约着整体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具体表现为:
——重点企业两极分化,支撑作用继续走弱。重点企业增长速度低于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水平,是近两年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顽症,今年以来这一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重点企业中,虽然有中天钢铁、现代工程、常林股份、东芝变压器等一批企业产、值、效成倍增长,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拉动明显,但也有为数不少的企业受各种因素影响,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不够理想。上半年,全市重点企业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6.9%,低于全市平均增速2.1个百分点;销售收入增长26.0%,低于全市平均增速2.9个百分点;实现利税、实现利润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7.4%、29.3%,分别低于全市平均增速2.9个、12.2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后劲不足,外贸出口增速偏低。与周边城市利用外资良好的发展势头相比,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资集聚趋势相比,我市利用外资规模偏小、外资到位水平偏低、在谈项目数量偏少、大项目承接能力偏弱等问题比较突出。1-6月份,我市实际利用外资增长速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1.4个百分点,在省内13个辖市中列第11位,在苏南5市中列第4位;外资到位率(实际外资与协议外资之比)为44.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2个百分点,在省内13个辖市中列第10位,在苏南5市中列第4位。在利用外资总量方面,我市协议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低于镇江市0.8亿美元和0.1亿美元,在苏南5市中列最后1位。在承接外资大项目方面,我市不仅明显弱于南京、苏州、无锡,与镇江、南通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外贸出口虽然增速逐月回升,但仍低于全省平均增速16.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特别是外资企业出口比重明显偏低问题突出,上半年,苏州、无锡及全省外贸出口额中,三资企业比重分别达84.6%、63.1%和67%,而我市仅为41.2%,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市外贸出口增速的提高。
——三产发展相对滞后,增长速度有待提高。今年以来,我市工业经济高速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支撑作用,工业经济对全市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69.6%,比去年提高11.7个百分点。相对而言,第三产业发展势头相对较弱,特别是进入2季度以后,商贸旅游、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行业遭到“非典”不同程度的冲击,对第三产业增长速度特别是三产份额的提高构成了比较明显的影响。1-6月份,全市第三产业可比价增长速度为11.8%,低于国内生产总值2个百分点,低于第二产业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为36.0%,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非典”影响逐步显现,景气指数明显下降。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市二季度经济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非典”的潜在影响已开始逐步显现。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仅固定资产投资依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内需、外需则受到了比较明显的冲击。4、5月份,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分别为10.3%和6.5%,分别低于一季度增速3.5个和7.3个百分点;外贸出口虽然增速逐月回升,但目前完成的订单基本是非典之前落实的,由于“非典”期间购销渠道不畅,许多企业订单明显减少,这种冲击在进入下半年以后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从近期景气调查结果看,“非典”影响在各行各业均有所体现,2季度企业景气指数比1季度下降了19.2个点,其中工业景气指数由上期的127.1下降为115.5,交通运输仓储业由上期的93.3下降为66.7,批发零售业由上期的138.1下降为137.5,社会服务业由上期的128.6下降为60.0,住宿及餐饮业由上期的109.1下降为36.4。与此同时,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期也有所下挫,企业家信心指数由1季度的118.1下降为107.9,下降了10.2个点。
分析下半年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趋势,我们认为,从基本面看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继续宽松良好,“非典”疫情的影响逐步淡化,支撑经济长期向好的一些积极因素不断扩大,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微观经济的适应性不断提高;通过近年来的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我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能力不断提高,投资环境和经济秩序明显改善,各地区、各部门争先抢位、真抓实干、加快发展的意识得到确立,特别是以钟楼开发区为代表的一批新兴工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支持经济加快发展的新增长点逐步形成,这些基本条件将支持我市经济在下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保持快速增长。但同时也应当看到,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非典”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滞后影响将逐步体现,国内需求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对外出口的难度在进一步提升,制约经济加快发展的长期性、结构性矛盾不容忽视。因此,在下半年的经济工作中,我市必须审时度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保持我市经济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改善经济增长的结构和质量,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要着力加大外向型经济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我市制造业核心竞争能力;着力加大私营经济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着力加大工业有效投入力度,进一步增强我市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后劲;着力加大第三产业发展力度,进一步优化和改善我市产业经济结构,以保持和巩固今年以来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
(校对人:恽东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