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通知公告 统计动态 统计信息 统计数据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您好!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内容
2003年常州市国民经济运行统计系列分析--服务业篇
发布日期:2007-05-24  来源:本网站  浏览次数:  字号:〖
                               加速度增长   跨越式发展
    2003年,我市以“加快发展、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为主线,积极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着力推进特大型城市建设,大力拓展第三产业发展领域,全市服务业在创新和竞争中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增长速度创出近七年来新高,总量、比重在全省各辖市中的位置也实现了新的突破,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回顾全年,春季爆发的“非典”疫情,对全国范围内的服务业特别是交通运输、商贸流通、旅游餐饮等行业,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我市的服务业虽然也受到一定的冲击,但由于各项安全保障措施扎实有力,尤其是全市没有发生一例非典病例和疑似病例,因此,商贸、交通等作为我市服务业的支柱行业仍保持了较快的增长。
    ——加速发展,服务业总量再上台阶。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2003年,全市完成服务业增加值333.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2%,增速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由于城市人口和规模的不同,多年来,我市GDP总量、第三产业总量一直在全省13个辖市中处于第6位,去年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使这一格局产生了新的变化。2003年,我市GDP总量在省内仍处第6位,但服务业增加值已经超过了徐州,跃居至第5位,并且与第4位南通的差距也由上年的27.6亿元缩小至16.1亿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服务业先后跨越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一是从1978年到199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元大关,用了17年时间;二是从1995年到2000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大关,用了5年时间;三是从2000年到2003年跨上300亿元台阶,仅仅用了短短的3年时间。
    ——结构提升,占GDP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仅反映了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是体现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003年,我市坚持优先发展为第一、第二产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为城乡居民生活服务的消费性服务业,在加快发展制造业、加速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使得服务业与工业一起成为推进全市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003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7.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超过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扭转了“十五”以来我市服务业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格局,在省内城市中的位置也由“九五”期末的第7位上升至第5位。
    ——提质提速,支柱行业增速加快。“十五”以来,我市加大交通设施硬件投入,道路基础设施投资连年成倍增长,全市交通运输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积极规划、推进现代物流业建设,加快构筑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等功能完备的现代物流体系,不断提升交通运输业的内涵质量。2003年,全市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31.9亿元,按可比价增长8.9%,增速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邮电通信业在连续多年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继续释放快速增长的能量,截止2003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130.0万户,比上年增长21.7%,移动电话用户160.8万户,比上年增长30.14%,宽带用户达4.9万户,比上年翻了一番多。全年邮电通信业增加值24.6亿元,可比价增长19.2%;金融保险业再次提速,全市各大金融保险机构充分发挥服务生产、服务生活的功能,积极拓展中间业务,存贷款余额增幅创出多年来新高,全市实现金融保险业增加值38.5亿元,增长16.7%,增幅分别比2002年、2001年提高5.9个和12.9个百分点。     
    ——加大投入,发展潜力显著增强。没有大的投入,就没有多的产出和快的发展,这已经成为全市上下各级的共识。2003年,是我市有效投入超常规增长的一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近八成,一年的投入量就相当于整个“九五”期间投资总量的六成多。服务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各级政府也加大了投入的力度,全年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85.6亿元,比上年增长63.8%,增速比上年提高42.7个百分点。从投资方向看,城市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和市场建设仍是服务业投资的重点,特别是随着大学城建设速度的加快,教育投资大幅增长,成为2003年服务业投资的新亮点,全年完成教育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与此同时,服务业利用外资也取得新的突破,全年新签服务业外商投资项目65个,比上年增加52个;新签合同外资金额2.6亿元,比上年增长1.6倍;实际到帐外资1.7亿元,比上年增长5.4倍。在外商投资的项目中,以旅游、娱乐、市场为主的社会服务业以及房地产业成为投资重点,占全部服务业利用外资投资的比重达80%以上,这些外资的引进,对推动城市改造、提升城市品位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集聚财力,实现税收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市服务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整体素质稳步提高,不仅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为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003年,服务业为我市提供的财政收入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全市国税部门共完成增消两税59.3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其中批零贸易业完成7.0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地税部门实现税收39.9亿元,增长25.2%,其中服务业完成21.3亿元,增长28.3%,增幅略高于全部地税收入的增长,占地方税收的比重也比上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
    ——支持引导,私营个体增量显著。近年来,我市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努力为个私经济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私营个体服务业的发展活力得到充分释放。2003年,全市私营个体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9.8亿元,比上年增长20.8%;私营个体服务业占比重达到26.9%。私营个体服务业在总量、注册资金和从业人数方面都有新发展,截止2003年末,全市私营个体服务业户数达到9.96万户,比上年末新增1.05万户,其中私营企业新增1854户,个体工商户新增8628户;私营个体服务业从业人数达25.2万人,比上年末新增2.1万人;注册资金117.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0%。私营服务业不仅企业数量急剧扩大,企业规模也逐步做大做强,全市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1296家,比上年末增加572家;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60家,比上年末增加100家。

    “十五”前三年,我市服务业把握机遇,挖掘潜力,取得了可喜的发展。今后几年,是加快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实力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两个率先、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我市所确立的建设“实力常州”、“人才常州”、“生态常州”和“文化常州”的战略目标,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极大的发展空间,我市服务业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要保持我市服务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还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调整思路,确保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今后几年,我市工业经济将处于爆发式增长时期,各级领导都把发展工业作为重中之重,从招商引资到有效投入,从沿江开发到园区建设,工业都是当然的主角,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市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就将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在这一时期,服务业将成为推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从这一角度看,我市服务业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应该把握时机,把目光放远,合理调整经济布局,注重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缩小与发达地区间的差距。
    二是拓展眼光,确保城市乡村联动发展。虽然服务业是城市经济,但是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已经开始显现,目前我市服务业的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武进、金坛、溧阳服务业比重偏低,比重长期在35%以下徘徊,已成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的“短腿”,势必影响到全市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把服务业的城乡联动作为加快全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为我市服务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是营造环境,确保服务业有序发展。加入WTO以后,国际资本进入服务领域的速度有所加快,而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为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由于服务业包括的行业非常广泛,既有依赖于政策环境的金融、保险、通信等行业,也有依赖于体制环境的文化、教育、社会中介等行业,又有依赖于市场环境的贸易、餐饮、居民服务等行业,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发展服务业需要突破体制障碍,引入竞争机制,合理规划引导,充分调动各种发展要素,才能促使服务业按照各个行业的特点健康有序地发展。(校对人:杨薇)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办公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305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