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支快速增长 消费结构更趋合理 2003年,我市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两个率先”发展要求,积极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速度创出多年来新高的同时,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消费结构逐步升级,生活质量发生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据市统计局城调队对市区300户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3年,我市市区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307.4元,比上年增长13.8%;人均消费性支出达8943.9元,比上年增长12.2%,实现了居民收支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同步。 从收入角度分析 近年来,国家连续多年出台实施了增加居民收入、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提高离退休金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产生了积极的效果。2003年,我市城镇居民家庭各类收入呈现全面增长的良好势头。 1、工薪收入仍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3年,我市各级政府继续将实施“富民”工程、提高居民收入作为工作重点,陆续出台了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遏制企业拖欠工资现象等多项政策措施,并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与监督,为职工收入增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市市区居民家庭人均工薪收入为8116.0元,比上年增长11.0%,占居民家庭总收入的65.8%,比重比上年下降了1.8个百分点。在工薪收入中,人均工资及补贴收入为8044.4元,同比增长12.1%;其它劳动收入为71.5元,比上年有所下降。 2、经营性收入成倍增长。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稳步上升,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人们就业观念的改变,也有效地拓宽了居民收入渠道。我市市区居民家庭中从事个体经营的人数明显增加,使得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成倍增长。抽样调查显示,截止2003年末,市区平均每百户家庭中,从事个体经营的人数由上年同期的7人增加为14人,个体被雇用人数由上年的13人上升为20人,居民家庭人均经营性收入由上年的366.1元上升到955.1元,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也由上年的3.4%提高到了7.7%。 3、财产性收入大幅增长。随着居民个人理财意识的增强和理财渠道的增加,一些先富起来的市民开始步入“投资时代”,居民财产性收入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3年,市区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达142.8元,同比增长68.9%,其中,出租房屋收入达67.0元,相当于上年的4.1倍;人均保险收益8.6元,同比增长36.1%;利息收入、股息与红利收入分别达16.8元和3.6元,同比有所下降。财产性收入中增长最多的属于其它投资收入,人均达46.7元,占财产性收入总增量的80.0%。 4、转移性收入小幅增长。 2003年,包括离退休金(养老金)收入、社会救济收入以及提取住房公积金等在内的居民转移性收入比上年略有增长,全年人均转移性收入达3120.5元,同比增长1.3%,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达25.3 %,比上年下降了3.1个百分点。在各项转移性收入中,人均社会救济收入达61.6元,相当于上年的10倍多;居民人均提取住房公积金收入达76.9元,同比增长84.7%。另外,在市区300户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户中,共有离退休人员60人,2003年他们人均养老金或离退休金为11885.5元,同比增长6.3%。 从消费角度分析 在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居民消费信心有所增强,消费内涵不断提升,消费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用于自身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支出比重逐步上升,居民生活在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正加快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 1、交通通信消费方兴未艾。交通工具和通讯信息产品的快速发展,大大刺激了居民的消费欲望,居民家庭交通和通讯支出在连续多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增长。2003年,居民人均交通与通讯消费支出达1051.8元,同比增长59.1%,其中通讯支出增长14.6%,交通支出增长116.4%。由于调查户中有2户居民家庭年内购买了轿车,拉动了居民家庭交通工具支出的成倍上升,全年人均交通工具支出达302.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倍。 2、医疗保健意识明显增强。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保健意识逐步加强,特别是去年4月份爆发的“非典”疫情,更使居民意识到健康投资的重要性,对保健滋补品、健身器材的需求较往年明显增加。2003年,市区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达790.7元,同比增长22.8%,在消费性支出中的所占比重达到8.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3、食品消费比重稳步下降。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行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2003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3239.9元,同比增长10.5%;恩格尔系数为36.2%,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居民食品消费结构逐步优化,传统食品如粮食、肉禽蛋类消费有所下降,而奶及奶制品、蔬菜、瓜果等消费大幅增长。2003年,居民家庭人均奶及奶制品消费支出187.5元,同比增长24.5%;人均烟酒和饮料支出442.8元,同比增长31.3%;人均干鲜瓜果类消费支出216.0元,同比增长7.0%;在外用餐人均支出749.5元,同比增长28.3%。 4、娱乐文教消费低速增长。随着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教育文化娱乐与服务已成为居民家庭仅次于食品支出的大宗消费项目,而教育收费的逐步规范,也使居民家庭教育消费支出增幅有所减缓。抽样调查显示,2003年,市区居民人均教育文化与服务消费支出达1411.2元,同比增长1.2%;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15.8%,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 从生活质量角度分析 2003年也是我市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的一年。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居民条件明显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在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1、旅游休闲走近寻常百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多,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日益成为龙城普通百姓的时尚消费。虽然“非典”疫情使“五一黄金周”出现了少有的旅游消费冰点,但暑期及国庆长假外出旅游人数却创出历史新高。据市城调队对市区300户居民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3年,300户居民家庭中共有85人次外出旅游,比上年增长63.4%;居民家庭人均旅游消费支出达184.3元,比上年增长1.3倍。 2、耐用消费品趋向高档化。随着居民家庭消费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消费倾向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一些科技含量高、时代感强的家用电器成为人们更新换代的首选,一些新兴耐用品也从无到有迅速走进寻常百姓家庭,居民家庭各种大件商品拥有量迅速增加。截止2003年末,我市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固定电话100.3部、移动电话112.3部、彩色电视机159.7台、电冰箱(包括冰柜)100.3台、空调器121.3台、淋浴热水器87.3台、微波炉83.3台。特别是家用电脑及私人汽车进入居民家庭的速度大大加快,截止12月底,我市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电脑量由上年末的28.5台增加到36.3台,私人汽车也由上年末的0台提高到2.3台。 3、居住环境条件显著改善。近年来,市政府十分注重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城市建设、旧城改造和老居民小区整治,在城市面貌大为改观的同时,居民的居住质量也明显改善。截止2003年末,我市居民家庭自有房拥有率已达92.3%,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7.1平方米,比上年提高14.4%。居民住房的方便程度进一步提高,拥有浴室、厕所的住宅比重达到91.7%,比上年末提高6.7个百分点;有空调设备的住房比重达到78.7%,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居民生活用管道煤气、液化石油气的普及率已达到了100%,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校对人:常韵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