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需求稳步增长 生活质量继续提高 2003年,我市农村经济保持了健康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增长幅度创出1997年以来最高水平,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生活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日趋合理,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整体生活消费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消费支出方面 根据市农调队对全市410户农村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2003年,我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953.3元,比上年增加255.4元,增长6.9%。八大类消费支出“六增二减”,并呈现以下特点: 1、食品支出平稳增长。2003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1586.4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谷物消费支出为228.8元,比上年下降4.9%,在全部食品消费支出中的比重由上年的16.1%下降为14.4%;食用油、蔬菜、肉禽蛋奶及水产品等副食品消费支出为718.1元,比上年增长9.9%,在全部食品消费支出中的比重由上年的44.4%上升为45.3%。农村居民在外饮食明显增长,全年人均消费支出达191.7元,比上年增长10.6%。 2、服装消费快速上升。近年来,我市农民衣着消费习惯逐步与城镇居民接近,购买衣料加工服装的比重有所下降,成衣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全年农民人均衣着类消费支出达231.7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服装消费159.3元,增长27.5%;衣着材料和加工费支出为4.9元,与上年基本持平;鞋类及其他衣着消费67.1元,比上年下降13.6%。 3、交通通讯消费火爆。2003年,我市农民人均交通、通讯消费支出为510.6元,比上年增长60.9%,增幅在八大类消费支出中位列榜首,其中,交通工具支出202.0元,燃料支出33.8元,交通消费服务支出65.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6.9%、72.3%和0.7%;通讯工具支出61.3元,通讯消费服务支出143.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6.2%、29.7%。 4、教育消费增势不减。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越来越重视子女教育及自身素质的提高,舍得在文化教育和精神生活方面进行投资。2003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达535.0元,比上年增长27.8%,其中,文教娱乐用品消费支出118.3元,增长41.1%;以学杂费、赞助费和培训费等为主的教育服务支出为387.8元,比上年增长29.8%;文体娱乐服务消费支出29.0元,比上年下降19.7%。 5、居住消费结构调整。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农村住房条件已大为改善,户均住房面积普遍在200平方米左右,农民对住房的投入开始由建房向住房装修转移。2003年,我市农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为459.9元,同比减少159.8元,是近8年来农民居住支出的最低水平,其中自建房和房屋维修材料费人均支出为9.4元,比上年下降96.3%;用于装修生活用房材料的支出达153.3元,比上年增加98.0元,增长1.8倍。 6、医疗支出明显下降。近年来,国家加大对药品价格的宏观调控力度,同时,全市各地平价药店遍地开花,各类药品的平均价格下降了30%左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看病费用。2003年,我市农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为242.3元,比上年减少16.5%,其中,药品支出135.1元,同比下降28.4%;医疗费用支出93.7元,同比增长4.8%。 二、消费结构方面 2003年,我市农民家庭生活消费结构继续优化,衣、食、住等基本生活消费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而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享受、发展型消费比重稳步上升,部分项目内部也发生了一些可喜变化。 1、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2003年,我市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构成中,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食品消费支出所占比重(即恩格尔系数)继续呈现下降走势,达到40.1%,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农民食品消费中,主食支出比重较上年减少2.2个百分点,副食消费比重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烟酒、茶叶等其他食品消费比重基本与上年相当,在外饮食比重则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2、享受发展型消费比重有所提高。在食品消费比重逐年下降的同时,我市农民用于休闲娱乐、享受发展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日益提高。2003年,我市农村居民交通、通讯消费支出在全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为13.0%,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所占比重为13.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3、实物消费比重逐步下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商品生产的日益发达,我市农民自给自足型的实物消费支出在全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现金消费支出比重稳步上升。2003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实物消费支出为420.4元,比上年下降0.8%;现金消费支出为3532.9 元,比上年增长7.9%,现金消费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达89.4%,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4、服务性消费比重稳步上升。近年来,我市农民生活消费中,服务性消费支出呈快速上升趋势,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服务性开支达1164.4元,比上年增长11.0%,增幅高出生活消费支出4个百分点,服务性消费在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已达29.5%,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在外饮食等成为农村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的主要增长方向,在服务性消费支出中的比重达70.2%,比上年增长19.5%。 三、生活质量方面 在支出增加和消费结构优化的同时,我市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条件继续改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正向着全面小康目标快速迈进。 1、饮食质量明显提高。农民食品消费更加讲究营养及合理搭配,家庭餐桌日渐丰盛,粮食(谷物、薯类、豆类)消费比重日益下降,副食品消费量上升趋势明显。2003年,我市农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上年的238.5公斤下降到215.0公斤,蔬菜及菜制品消费量由上年的182.5公斤下降到178.8公斤,奶及奶制品的人均消费量由上年的2.7公斤上升到5.3公斤,猪、牛、羊、家畜等肉类及制品的人均消费量比上年增长7.9%,蛋类及蛋类制品的人均消费量比上年增长37.9%,水产品人均消费量比上年增长4.8%。 2、现代用品迅速增加。耐用消费品的拥有状况是衡量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洗衣机、电风扇、自行车、彩电等消费品在我市农村居民家庭中已经基本普及,空调机、移动电话、家用电脑、热水器等较高档次的耐用消费品也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家庭中得到使用,给农民家庭带来了浓厚的现代生活气息。2003年末,我市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电冰箱55台、洗衣机91台、空调机36台、抽油烟机30台、热水器41台、移动电话71部、家用计算机8台,均比上年末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3、居住条件不断改善。2003年末,我市农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55.9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了2.7平方米,其中楼房面积占总数的91.7%,比上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占57.3%,比上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有93.9%的农户使用安全饮用水(自来水或深井水),67.3%农村住房带有水冲式厕所,33.7%的农户有空调、暖气等调温设备,55.6%的农户使用液化气,分别比上年提高了3个、6.6个、14.2个、11.3个百分点。 4、交通通讯更加便捷。近年来,我市农村道路状况不断改善,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等现代交通工具进入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家庭,固定电话、手机也在农民家庭中逐步得到普及,农民出行和信息交流更加方便快捷。至2003年末,我市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摩托车65辆,比上年增加4辆;生活用汽车1.7辆,比上年增加1.2辆;住宅固定电话93部,比上年增加11部;移动电话71部,比上年增加26部。
尽管从总体上看,我市农民家庭生活消费状况日益改善,生活质量逐年提高,但同时也应当理性地看到,农民收入增幅长期低于城市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加大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由于增收难、收入低而导致的农民购买力不足、消费倾向低下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在我市争当“两个率先”排头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提升农民收入和生活消费质量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农民收入明显滞后于经济增长,制约消费需求。收入是影响消费的决定因素。1997年开始,我市农民收入进入低速增长期,尽管近两年增速有所提高,但农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的状况始终没有改变,农民收入增幅已连续7年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幅。2003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按现价计算的增长幅度达到18.4%,高出农民收入增幅10个百分点以上。收入过低直接导致了农村居民购买力的相对不足,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扩大。 ——农民对收入的预期不足,影响即期消费。虽然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出现恢复性增长,农副产品价格也出现了短期的回升,但保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机制尚未形成,加入WTO后的农产品价格长期走低的趋势没有改变,农民增收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与此同时,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农民普遍对生、老、病、死心存后顾之忧,再加上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开支的刚性增加,也影响了农民的即期消费。 ——农民收支低于周边地区,城乡差距明显。2003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550元,低于苏州1131元、无锡779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953元,低于苏州690元、无锡416元。与本市城镇居民相比,收支水平落差更大,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城市居民的49.1%,低于城市居民5757元;生活消费支出相当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44.2%,低于城市居民4990元。 ——农民消费水平参差不齐,地区差距扩大。2003年,溧阳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641元,低于当年全市人均支出1312元,在不考虑物价因素的情况下,甚至还低于1995年的全市农民消费水平(2952元),落后全市平均消费水平8年之多。目前,溧阳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8.9%,比最低的武进区高出13.8个百分点,农村低收入户也主要集中在溧阳地区。(校对人:罗志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