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收入结构继续优化
2003年,我市围绕着“实现农业农村更快提升”的目标要求,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任务,积极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在上年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回升。根据市农调队对全市41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50.4元,比上年增长8.0%,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增长幅度创近7年来最高水平。
一、农民收入变化的主要特点
1、工资性收入显著增长。2003年,我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501.9元,比上年增长12.1%,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达到63.1%,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中,农民从本地域劳动得到的收入为2337.5元,比上年增长14.2%;农民外出从业收入501.8元,比上年增长11.9%;农民从非企业组织中得到的收入为662.7元,比上年增长5.2%。
2、家庭经营收入基本持平。2003年,我市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为1703.7元,比上年减少1.7元。从家庭经营收入的产业来源看,第一产业人均收入为945.4元,同比下降7.9%,其中,占比重较高的来自种植业的收入达667.5元,同比下降2.1%,林业收入、牧业收入和渔业收入为18.0元、132.5元、127.5元 ,分别下降56.2%、20.4%和7.2%;第二产业人均收入为300.2元,比上年增加1.3元,其中来自工业的收入增长9.7%,来自建筑业的收入下降22.6%;第三产业人均收入为458.1元,比上年增长20.7%。
3、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进一步提高。近年来,随着农村各级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力度的加大,农村居民来自征地、拆迁的收入呈明显上升趋势。2003年,我市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138.6元,比上年增长11.8%。与此同时,农民福利水平有所提高,离退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206.2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退休金收入118.7元,比上年增长16.9%。
4、现金纯收入比重逐步上升。由于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速度快于粮食等实物性折价收入,近年来,我市农民纯收入中货币性收入比重明显上升,实物性收入比重逐年下降。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5189.8元,比上年增长15.7%,在纯农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87.3%上升到93.5%,农民人均实物性收入为360.7元,比上年减少290.8元,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2.7%下降为6.5%。
二、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分析
2003年,我市农民收入出现近几年来少有的较快增长,是多种积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四个方面:
1、农村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前提。2003年,我市农村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不仅企业效益大幅提高,而且新办企业个数也迅速增加,有力地带动了农村就业和工资水平的提高,使农民家庭从乡镇企业中得到的报酬收入相应增多。全市乡镇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9.7%,营业收入增长31.9%,利润增长37.0%;农村私营个体投资完成50.4亿元,同比增长127.3%。农民纯收入中,来自于本地企业的劳动收入占了38.5%,比上年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农民来自本地乡镇企业收入达1785.0元,同比增长24.7%,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高达85.6%。
2、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催化力量。2003年,我市继续加大劳务输出的力度,特别是金坛、溧阳根据各地投资建设火热的形势,充分发挥建筑安装之乡的特色,有针对性地扩大劳务输出。农村劳动力转移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市劳务输出人数达27万人,其中当年新增5万人左右。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和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农村中从事非农劳动的人数不断增加,非农收入比重节节攀升。2003年,我市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比重已达69.2%,较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外出劳务收入501.8元,同比增长11.9%,劳务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由2002年的8.7%上升至9.0%。农民收入增加额中,有12.9%以上是由外出打工收入贡献的。
3、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又一动力。2003年,我市农村居民家庭第一产业经营收入比上年有所下降,而非农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经营收入增长明显,全年增长幅度达到20.7%,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三产业收入的比重已达44.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使得家庭经营收入在灾害性气候及“非典”的影响下,仍能维持上年水平。第三产业经营收入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大规模的小城镇建设和城市化改造,2003年我市农村小城镇建设投资超过50亿元,其中14个省级重点中心镇投资额逾40亿元,均比上年增长1倍以上,农村城镇化率已达到56%以上,从而使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人数有所增加,农民收入渠道明显拓宽,得到的实惠明显增多。
4、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减负工作卓有成效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有效消化了国际环境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避免了农民家庭第一产业收入出现更快的下降。同时,我市按照“深化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加大检查监督力度,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要求,切实做好农民减负工作。2003年,我市农民人均税费支出46.8元,比上年减少17.7元,同比下降27.5%,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增加农民实际收入作做出了贡献。
三、农民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近两年,我市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两年超过6%,人均收入年增长量也扩大到400元左右,但这是在前几年低基数增长的基础上出现的反弹,属于恢复性的回升,农民收入中的矛盾仍较为突出,增收任务十分艰巨。
1、农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的情况比较严重。1997年以来,我市农民纯收入进入低速增长期,尽管近几年增速逐步提高,但农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的状况一直未能改变。到2003年为止,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已经连续7年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特别是2003年,农民收入增幅与GDP增幅的差距已经扩大到了10个百分点以上。
2、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较大。2003年,我市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32.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有41.5%的农户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人均纯收入达9152.0元,有58.5%的农户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人均纯收入为3477.5元,前者相当于后者的2.6倍。全市最高收入户人均纯收入达14979.7元,这部分农户人口仅占全部农户人口的9.2%,收入份额却占到24.5%;最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为1764.2元,这部分农户人口占全部农户人口的11.7%,收入份额却只占3.7%。
3、偏远地区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我市农民收入随着与市中心距离的扩大而呈梯度递减趋势,天宁、钟楼、戚墅堰和武进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已突破6000元,而溧阳市和金坛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723元和5110元,仅相当于最高的天宁区的71.5%和77.4%。由于溧阳、金坛农业人口较多,两市农业人口占全市农业人口的43.3%,其农民收入偏低对全市农民收入的提高影响较大,特别是溧阳、金坛两市的边远地区,由于工业化水平、城市化程度及劳动力素质技能都相对较低,接受知识和信息的速度也比较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收入水平的提高。
4、农业产业化进程偏慢。农民来自种植、养殖业收入已经连续多年低速徘徊,从当前形势分析,这一趋势仍将延续。而且,由于农业投资资金及高素质农业劳动力相对稀缺,愿意走农业致富道路的农民数量逐年减少,因此,农业生产条件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尽管我市有江苏晨风、常青珍珠、立华禽业等产品上档次、生产上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但龙头企业整体数量少、带动面不广的矛盾仍比较突出,再加上“公司不是农民的公司,农民不是公司的农民”等现象的存在,很难在总体上较快提高农民收入。
5、农业劳动力转移难度较大。随着各地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日趋重视,劳动力市场已进入买方市场,各地劳务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由于我市亟待转移的农业劳动力都属于年龄偏大或素质偏低,可转移领域相对狭窄,再加上我市农村劳动力价格相对较高,难以与安徽、四川、苏北等外来民工竞争,也制约了我市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6、“小富即安”思想制约农民创业发展。与浙江发达地区农民敢于闯市场、敢于做老板、敢于负债经营相比,我市农民创业激情显然不足。2003年,我市农民人均生产性固定资产1985.6元,仅比上年增加15元;而农民人均存款3973元,比上年增加1111元。一些通过拆迁、征地等得到一次性补偿收入的农民,小富即安、不富而安,没有意识到“失地又失业”的危机,缺少吃苦精神、创业精神。这种思想不剔除,我市农民收入就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也难以实现“两个率先”目标。(校对人:罗志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