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继续推进 外向程度不断提高 2003年,我市积极顺应国际经济一体化潮流,坚持把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积极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和出口创汇力度,努力化解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市外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外贸依存度达到48.3%,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 一、对外贸易高速增长 2003年,我市着力构筑出口市场分布合理、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各类出口主体共同发展的外贸新格局,对外贸易实现了进出口总额突破50亿美元大关、出口总额突破30亿美元的“两大突破”。全年进出口贸易额达到5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出口3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9%,进口1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4%;贸易顺差达18.1亿美元,比上年净增4.2亿美元,继续在省内名列前茅。 1、外贸出口队伍迅速壮大。随着企业自营进出口权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使得有外贸出口实绩或意向的企业申领进出口经营权更为便利,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外贸出口队伍的发展壮大。截止2003年末,全市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达2660余家,其中当年新增获权企业(流通企业和自营生产企业)312家,比上年增加143家;年内有进出口业务发生的企业达1068家,比上年净增228家,其中自营生产企业434家,外商投资企业595家,分别比上年净增103家和92家。出口企业队伍的扩大,促进了我市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外商投资企业、自营生产企业和外贸流通企业分别完成出口额14.8亿美元、13.3亿美元和7.2亿美元,同比增幅均在30%以上,其中出口增长最快的是外商投资企业,达到36.9%,比全市出口平均增幅高出4个百分点。 2、规模企业出口竞争力增强。2003年,全市出口在500万美元及以上的企业共有130家,比上年净增32家,其中出口在1000万美元及以上的企业56家,比上年净增13家。常州新科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常州大华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常州对外贸易有限公司和常州新华昌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当年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分别完成出口4.1亿美元、2.0亿美元、1.2亿美元、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4.9%、36.5%、14.4%和161.5%,常州新科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继续在全省自营生产企业出口排位中位居榜首。 3、传统市场保持较高份额。2003年,我市外贸出口市场进一步趋于多元化,贸易伙伴遍及全球六大洲171个国家和地区,但对美国、日本、香港三大传统市场的出口额仍然高居前3位,出口额在全市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达到56%。2003年,我市对美国市场的出口额达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6%;对日本市场的出口额达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5%;对香港市场的出口额达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7%。 4、出口结构继续调整优化。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出口品牌的培植力度,着力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扩大高技术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2003年,全市机电产品出口额为1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1%,增幅较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在全市出口额中所占比重达到49.1%,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出现回升态势,全年出口额达11.8亿美元,同比增长24.6%,增幅比上年上升14个百分点。以生命科学技术和计算机通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全年实现出口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1%。 二、利用外资再创佳绩 2003年,全市上下围绕创新机制、完善功能、优化环境、培育特色的总体要求,以引进重大项目有所突破、园区开发建设有所突破为目标,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利用外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533个,比上年增长46.8 %;协议利用外资2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8.2%,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1.6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4%,与全省平均增幅基本持平。 1、新签项目规模继续扩大。全市新签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44个,比上年增加68个,协议利用外资金额1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8.7%,在全市协议利用外资总额中所占比重达到73.6%,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全市累计新签总投资超过1亿美元的外商投资项目5个,其中当年新签项目3个,总投资达5.3亿美元的江苏国力钢铁有限公司项目,成为我市目前投资规模最大的合资项目,其中外商出资达10800万美元。 2、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扩展。近年来,我市积极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商贸、物流、房地产以及农业、教育等领域引进外资取得新的进展,盛达、华地等超市纷纷抢占常州商业市场,欧尚、嘉乐福等也进入了实质性谈判,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成为外商关注的新热点,新引进的港华燃气、新长江港口、联华置业等项目投资规模都在2000万美元以上。外资担保业也逐步进入我市,新签的常州银业担保有限公司、保罗(江苏)投资担保公司项目,总投资分别达2000万美元和1500万美元。 3、开发区集聚效应明显提高。近年来,我市各级各类开发区努力建立开放高效的亲商、安商、富商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园区的资本集聚和项目承载能力,开发区外向程度不断提高。2003年,全市1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共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93家,比上年增长65.5%,在全市新批项目总数中所占比重达55%,比上年上升6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额5228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9.5%,在全市利用外资总量中所占比重达到61%,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全市新批总投资超亿美元的3家外资企业,均集中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内。 4、引进外资质量明显提高。近年来,我市十分注重把利用外资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发挥特色优势等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外资投向关键产业和重点领域,全市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2003年,全市制造业新签外资项目451个,比上年增长51.3%,协议利用外资1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6%,在全市协议外资中所占比重达82.3%,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韩国现代、泰国三友汽车、东风汽车、美国科勒等一批投资额大、带动力强、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合资项目相继签约,新签的美国纳科(常州)微电子有限公司一期投资高达4亿美元,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市现代制造业的档次和水平。 三、外经合作稳步推进 2003年,我市16家有外经经营权的企业共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合同93个,合同额1618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2%;实现外经营业额1237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8%;期末在外劳务人数4822人,比上年末下降4.5%。 1、高层次外经合作发展迅猛。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高层次合作项目76个,合同额13406万美元,同比增长45%,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2.8%,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完成营业额790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9%,占总营业额的63.9%,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特别是境外工程增势强劲,24个境外工程项目当年新签合同额817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6%;完成外经营业额320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2.1%。 2、重点外经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全市承接外经合同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有金坛建筑安装公司、金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和江苏武进建安公司等7家公司,合同总额高达13695万美元,占全市新签合同额的84.6%,比重较上年上升5.1个百分点;完成营业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有6家,共完成营业额9999万美元,占全市营业额的80.8%,比重较上年提高13.5个百分点。金坛建安公司在尼日利亚等国家的业务发展较为迅速,全年共签承包工程项目14个,合同额3610万美元,完成营业额2500万美元,列全市外经企业首位。 3、劳务合作难中求进。“非典”疫情及伊拉克战争等不利因素,对我市2003年对外劳务合作构成了较为明显的影响,约旦服装劳务输出曾一度停顿,毛里求斯新签合同也明显减少,合同额同比下降71%。受此影响,全市新签劳务合作项目合同额呈下降趋势,全年为2783万美元,比上年下降43.3%;完成营业额446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5%,增幅比上年下降8.8个百分点。 4、亚非仍是外经合作的主市场。目前,我市外经业务已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主要仍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其营业额分别占外经总量的12.8%和42.1%。从亚洲市场看,新加坡、日本和约旦是我市外经合作的主要国家,其业务额分别占到亚洲市场总额的27%、40%和19%。从非洲市场看,尼日利亚和毛里求斯是我市外经业务输出主要市场,其业务总额占到非洲市场份额的70%以上。 展望2004年,我市开放型经济仍将继续在上升通道运行,但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有可能略为放缓。依据之一是,当前世界经济正步入回升增长的阶段,国际资本产业保持向我国大陆、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的趋势,将对我市扩大开放提供有利的条件;依据之二是,我市国民经济连续多年持续增长,投资环境日益完善,新一轮沿江开发开放战略抓紧实施,为开放型经济发展营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环境;依据之三是美国、日本等主要出口伙伴与我国的贸易摩擦有所增多,出口退税机制的改革也将对我市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外贸出口构成一定制约,对我市扩大对外出口带来不利影响。(校对人:倪立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