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结构逐步优化 利用效率稳步提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市能源消费连续多年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特别是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随着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重点技改项目的陆续投产,我市电力、煤炭、燃油等主要能源短缺现象逐步显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构成了一定的冲击,2003年,全市共有3500家工业企业被列入“开五停二”的错峰名单。面对电力供应日趋紧张、成品油价格不断上涨等不利因素,我市工业企业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节能管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了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稳步提高。 一、2003年能源消费特点 1、消费总量快速增长,利用效率有所提高。2003年,我市工业经济在上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运行态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527.3亿元,同比增长30.9%,是1995年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尤其是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生产规模呈现出多年来少有的迅速扩张态势,带动了能源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消费各类能源936.3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3.8%,增幅较上年提高6.8个百分点,扣除其中的二次能源生产量,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665.4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9.5%。工业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48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0.01吨标准煤,由于能耗下降,全市节约能源近137.6万吨标准煤。一些主要耗能行业通过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工艺革新,降低成本,减少能耗,进一步降低了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量,如钢铁行业在整体规模扩张的同时,炼钢工艺装备水平得到明显改进,全市吨钢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了14.6%;水泥行业设备更新步伐明显加快,一些工艺落后、耗能高、污染大的小立窑被淘汰,全市水泥单位产品产量能耗比上年下降了3.4千克标准煤;电力、热力行业集中生产趋势有所加快,热电机组逐步向大容量、高参数发展,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全市供电标准煤耗为391.2克标准煤,也比上年下降了2%。 2、能耗结构日趋优化,清洁能源比重上升。近年来,我市进一步加大环保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各类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有所增强,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从以原煤为主的污染型消费转变为以电力为主的清洁型消费,原煤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日益降低,全市终端能源消费结构日趋优化。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消费原煤685.9万吨,同比增长17.3%,低于全部能源增幅6.5个百分点,原煤消费量在全部能源消费量中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57.2%下降为52.3%。与此同时,电力消费需求快速膨胀,工业用电呈现出多年来少有的高速增长势头,全市工业用电量达9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3.3%,增速比上年加快6.9个百分点,高于全市产值增幅5.6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电力消费量达7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高于全部能源消费增幅3.2个百分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30.6%上升至31.8%。其它主要能源品种中,成品油消费同比增长21.6%,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3.1%提高到3.4%,焦炭的消费量同比增长114.3%,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2.5%提高到5.8%。 3、能源消费相对集中,用能大户逐年增加。与产业结构相对应,我市工业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电力、建材、冶金、化工和纺织行业,2003年,五大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规模均超过100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达771.8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30.5%,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能源消费量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能耗中所占比重达82.4%,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高于五大行业产值所占比重39.9个百分点。钢铁、建材、化工三大行业已成为我市最大的用电大户,全市年耗电1亿千瓦时以上企业共有8家企业,除2家发电企业外,其他均为钢铁、建材、化工企业,其中钢铁企业3家,分别是中天钢铁、铁本钢铁和武进大众钢铁,仅此三家企业耗电量就高达10亿千瓦时,占全市工业用电量的10.9%。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重化,全市工业耗能大户明显增加,2003年,全市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工业企业达189家,比上年增加27家,年耗能在10万吨标准煤以上的工业企业达18家,比上年增加6家,而新增用能大户主要集中在建材、冶金、化工行业。2003年,单位数仅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5.8%的重点耗能企业(指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及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各类能源消费量高达710.4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75.9%,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 二、我市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 虽然从整体上看,我市工业能源综合利用水平呈逐年提高趋势,但能源消费在结构、水平等方面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既影响到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也对全市环境的综合治理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一是能源消费结构仍以固体燃料消费为主。目前,我市能源消费结构仍以固体燃料为主,其中煤炭消费量(包括原煤及煤制品)占61.4%,电力消费量占31.8%,石油制品消费量仅占3.4%,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消费构成(石油约占40%、煤炭占25%、天然气占25%、核电和水电约占10%)相比差距很大,初级能源消费比重过高,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任务仍比较艰巨。 二是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任重道远。尽管近年来我市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有所下降,但与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并且不同企业之间悬殊明显。如供电标准煤耗,国际一般水平为317克标准煤,我市高出23.3%,且企业间供电标准煤耗水平相差近1倍,煤耗最高的企业高出全市平均水平46%;水泥综合能耗,国际一般水平为107.5公斤标准煤,我市平均水平为128.5公斤标准煤,超过21公斤标煤,企业之间高低相差达68%。 三是能源价格上升导致企业成本上升。2003年,我市各类能源购进价格较上年明显提高,其中,焦炭平均价格比上年上涨38.6%,汽油、柴油平均价格涨幅均在12%以上,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由于近年来我市高耗能行业发展迅速,带动了能源消费的大幅上升,能源供应短缺和能源价格的上涨,对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制约。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由于一些新开工的大型发电项目在2004年还不能形成供发电能力,预计全国性的能源供应紧张局面暂时还不能得到明显的缓解。由于我市工业结构以高能耗的重工业为主,工业经济对能源依赖性较强,因此,必须坚持能源生产、消费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树立科学的能源消费观,进一步加大节能降耗的宣传力度,把节能降耗、增收节支作为一项长期性任务常抓不懈,加强对高耗能企业的监督、引导和管理,增强企业的节能降耗意识,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要大力提倡企业使用油、气、电等清洁能源,当前特别要抓住西气东输这一有利契机,大力调整我市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固体燃料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优化空气及环境质量;要进一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支持发展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科技含量高、能耗低、附加值高的行业,适度降低工业经济对能源的依赖度,促进全市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撰稿人:张全梅 核稿人:杨 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