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量规模迅速扩大 结构层次不断提升
诞生于80年代、成长于90年代、壮大于本世纪初的我市民营经济,经过2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在我市工业经济中正日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市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市场化进程的明显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日益优化,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不仅使我市的民营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期,而且也使面广量大的民营企业逐步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总量规模逐步扩大,整体实力显著增强。截止2003年底,我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指除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以外的其它工业企业,包括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等)已达2114家,与2000年相比净增了738家,民营企业单位数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中所占比重,也由2000年的62.0%提高到75.4%。在企业数量快速增加的同时,民营企业的资产规模、产销规模也迅速扩张,2003年我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年末拥有总资产762.2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2.8倍;完成现价总产值967.3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2.6倍;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62.6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2.7倍。目前,我市民营企业的工业产值和销售收入已经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63.3%和63.7%,分别较2000年提高了21.4个和22.2个百分点;全市已有资产超亿元和产值超亿元的民营企业129家和163家,分别占到全市同类企业的53.5%和59.7%,新科电子、中天钢铁等骨干民营企业,产销规模均已超过30亿元。
二、增长速度高位运行,贡献份额日益提升。近年来,我市民营工业持续保持强劲发展态势,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它经济类型。2000年至2003年,民营工业产值年均增长37.6%,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17.2个百分点;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9.8%,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18.0个百分点。随着民营企业资产规模和产销规模的迅速扩张,民营经济正日益成为我市经济的发展主体和纳税主体,成为吸纳城乡居民就业的主渠道,对全市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2003年,我市民营经济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80%,民营工业从业人员达36.5万人,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总数中所占比重达66.3%,比2000年提高了22.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当年应交增值税达25.4亿元,占全市总量的59.1%。
三、经济效益持续改善,运行质量稳步提高。近年来,我市民营经济特别是民营工业在生产高速增长、规模日益扩大的同时,运行质量也显著提升,并逐步呈现出销售增长快于生产增长、效益增长快于产销增长的喜人格局。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62.6亿元,比2000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39.8%,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8.0个百分点;实现利税66.7亿元,比2000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39.3%,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5.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37.3亿元,比2000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51.7%,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4.6个百分点。2003年,民营企业利税总额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8.3%,比2000年提高16.9个百分点;民营企业亏损面为10.4%,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亏损总额同比下降15.7%,降幅大大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四、股权结构趋向多元,组织形式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市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特别是一些通过 “二次改制”的民营企业,股权结构更趋合理,投资主体日趋多元,股份制组织形式在全市民营企业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截止2003年底,我市2114家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达1027家,股份有限公司50家,两者合计占民营企业总数的50.2%,比2000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在资本集聚和扩张的过程中,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和改善,2003年末,我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中,个人资本所占比重达60.6%,比2000年提高14.8个百分点;国家资本和集体资本所占比重为18.0%,比2000年下降了16.8个百分点。
五、科技实力日益增强,技改投入规模扩大。近年来,我市民营企业以技术改造为手段,以做大做强为目标,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的经营层次逐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稳步提高。目前,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单位数占67%,产值总量占60%,经省认定营业总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达247家。全市6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中,有5家是民营企业;45个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中,民营企业拥有39个;新科、卓群纳米等部分企业,还承担着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火炬项目等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我市民营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的投资能力明显提高,2003年全市民间资本完成更新改造项目178个,完成投资额40亿元,约占全市的四成多,为民营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的提高,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六、经营范围明显扩大,涉足领域逐步拓宽。近年来,我市民营企业总量规模由小到大,企业实力由弱到强,产业层次由低到高,经营领域呈现逐步拓展的趋势。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所涉及的336个行业小类中,民营企业涉足了其中的306个行业,行业覆盖率达91.1%,比2000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几乎所有的工业行业中都能发现民营企业奋力拼搏的身影。在大多数工业行业中,民营企业都已经占据主导地位,2003年,民营企业产值所占比重超过50%的行业大类达到22个,比2000年增加10个;产值所占比重超过80%的工业行业达到8个,比2000年增加5个。在机械、冶金、纺织、电子等行业中,民营经济完成产值、实现利税等主要指标的比重均超过55%,稳定地占据了主体地位。
虽然近年来我市民营工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它们是在逐步完善的体制环境、法制环境和政策环境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因此,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创业之初“初始积累不足、起步水平不高和产权关系不够清晰、企业制度不够规范、发展战略不够明确”等一些先天性的弱点。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我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户均资产3605万元,比规模以上平均水平低四分之一以上(人均资产20.9万元,比规模以上平均水平低15%以上);户均完成产值为4576万元,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低15%以上(人均产值26.5万元,比规模以上平均水平低5%左右);户均实现利税316万元,比规模以上平均水平低23%左右(人均利税1.8万元,比规模以上平均水平低13%左右)。同时,民营企业的资产结构也存在一些隐患,2003年我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达68.7%,高出全市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超过国际上公认的安全警戒线(一般不超过50%)近20个百分点;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总体仍处于较低层次,大多数企业对营造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在行业分布上,我市民营企业也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层次相对较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应当看到,我市与苏州、无锡等周边地区相比,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相对处于弱势,而民营经济则是我市实现“两个率先”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之路。党的十六大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作为重要的战略措施,依托我市制造业优势明显、协作配套能力强、人才整体素质高等比较优势,通过努力营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着力扶持和培育有规模、有效益的民营企业,积极探索做大、做强、做优民营企业的新路子,使民营经济真正成为重铸常州辉煌的主力军。(撰稿人:施建中 核稿人:恽东玉)
|